“青春笔触 墨韵江城——武汉市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已于七月盛夏圆满收官,为 2024 首届武汉书法季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展意义非凡,紧扣“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宗旨,将武汉书坛“出精品、推新人”理念落地有声。评审环节严谨细致,从中脱颖而出的“十佳青年书法家”10 名、“十佳青年书法新人”10 名,堪称青年书坛精锐。这些青年才俊于篆隶行楷草间尽显朝气与才情,不仅为江城书法注入全新活力,而且带动武汉地区青年书法创作水平一路“上扬”,掀起一轮创作热潮。
当下,全市书法界正全力冲刺全国第二届小品展。值此时机,我们将分期上线“双十佳”选手的精品佳作,打破空间局限,邀广大读者沉浸式品鉴,近距离领略青年才俊的书法风采,共飨墨韵之美。
武汉市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指导单位
武汉市文联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
武汉书协
武汉市群众艺术馆
《书法报·书画天地》编辑部
198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字善之,号一介、慕兰居士。中国书协会员,2024年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获武汉市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十佳青年书法家”称号。
□朱文湘
张良是一个性情平和、温良恭俭的人。他依据自己的性情,选择了主攻帖派一路,青灯黄卷,求师问道,兀兀穷年,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光景了。
他初学董其昌,用精炼清淡的笔墨取萧散简远趣味,再摹习二王法帖,分辨晋唐笔法的差别,勘破绞转用笔的机关,追寻错位结构的精妙,摹拟起伏跌宕的章法。不仅如此,他更是把视角放到了帖学在当代语境下的转换方面,在深入把握古风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展厅效果做了很多探索。帖学的底色就是精致、细腻、典雅,和当代的宏大叙事似乎有一些矛盾,但是危与机总是并存的,一旦转化成功就会别开生面。于是他积极向时贤学习,在书写节奏和章法形式上也反复试验、打磨,既雕既琢,终有所得,形成了现在随性自然、节奏明快、空灵隽永、以简寓繁、纯粹真诚、精致而显大气、古意而合时趣的书风。
古人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张良在学习书法之余,也学习了书法史和大量的书论,以及传统的书学经典。书论是习书路上的明灯,经典是修身的导师,学以致用,守住了根本,也开阔了视界,“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些努力无疑对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很大的正向作用。此外,他还学习篆刻,并且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真是功不唐捐啊!
近年来,张良在书法的学习上收获颇丰,让人觉得似乎是很简单的事,实际上却“成如容易却艰辛”。当然,对一个真正的书法爱好者来说,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希望他能在艺术的路上欢欣喜乐,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1994年出生于湖北蕲春,号悦庐,别署进一步斋。获武汉市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十佳青年书法家”称号。
□张诗康
在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一直专注于董其昌的书法学习。董其昌的书法风格独特,松活中带着慵懒,绵软中又尽是秀润,透露出一股畅然的率意。他一生笔耕不辍,遍临诸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他曾自言:“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懒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不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言语间流露出的自负与勇气,以及敢于承接传统、超越前人的精神令我钦佩,能在众多书法家中唯独选择董其昌作为现阶段的学习对象,对我来说实乃一大幸事。
董其昌一生都在努力追寻并试图超越的人是赵孟頫,从他对赵孟頫的诸多评价中,可以大致窥探出他对书法的理解与追求。他批评赵“守法不变”“以齐为正”“不以险绝为奇”“书病在无势”等等,谓其“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反观之,董其昌无不是不以此反求于己,其曾有与赵书相较之言论“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由此可见,董其昌对自己的率性颇为自负,还提出了“熟得俗”“生得秀”的观点。这些书法理念在日常书法学习中难以捉摸,难以准确实践,全凭自己所悟。
董在谈论王宠学虞世南时说:“余少时学虞书,忽于临写时得其用笔之诀,横斜曲直,无不合者。他书则不尔……近代王雅宜,一生学永兴书,独于发笔不似,若其形模,已十得六七矣。固知古人长处,须悟后可学也。”其中就体现出了学书须悟的重要性。我们在学书之时,也应当在学中悟、于悟后学,一味求工则很难有机趣,况且董书松散恬淡很容易写熟,变得流俗,需要打破一些“熟”的东西,从中体悟出自己的东西使其变得“生”,并不断去印证,去提高,从悟中练、练中悟来获得“新”。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追求的“与古为新”的起点,也是我一直在做但还没有做好仍需努力做的事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