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24日,丰子恺幼子新枚诞生于桂林。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又生于“艺术的逃难”途中,他备受全家关爱。在这种“爱的教育”的滋养之下,新枚承袭了父亲的多才多艺和慷慨无私的品格。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新枚赴外地求学、工作期间,与父亲间有多封通信。这些信件不同于一般的家庭书信,而是充满了父子俩之间独特的乐趣和默契。既记录下父子之情,也体现出时代的变迁,才华和学养充盈其中,慈父之爱跃然纸上。
今天,和大家分享父子通信中有趣的部分,以及信件背后的令人回味无穷的父子故事。
抗战“赚回”的儿子
1940年代丰子恺子女合影,前排左一为幼年新枚
“丈夫亦怜少子”
无题,《子恺漫画儿童相》
1970年代丰子恺全家福,前排中坐者为新枚
父子间的“诗词大会”
- End -
扫描二维码,在线阅读《视野》电子刊
扫描二维码,在线阅读《视野》电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