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新编古装粤剧《双绣缘》在广州公演。剧作中,广绣穿越千年时光再现非凡魅力,引起广泛关注。
广绣与潮绣合称“粤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与苏绣、湘绣、蜀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
传统广绣既具有浓郁的岭南风味,又吸收了西方艺术风格,一度引领时尚。2006年,广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广绣中,花鸟鱼虫等岭南风物题材十分常见。近年来,一位名为王新元的绣郎却凭借青铜器、动漫等新颖主题的广绣在短视频平台上成功“出圈”。在绣架前,一位绣郎身穿白色中式上衣,头戴绣花帽,飞针走线,神情专注,沉浸在广绣的世界中,他便是王新元。“20世纪初,广绣开创性地以岭南画派作品为底稿,荔枝、红棉等具有美好寓意的岭南风物成为主要题材。”王新元介绍。传统广绣色彩浓烈,配色是影响其质感的重要因素。“以绣花瓣为例,只用橙红色,花蕊用黄色两种颜色远远不够,我光是绣一幅青铜器广绣,就配了1100多种色线,只有不断叠加颜色,才能绣出锈迹斑斑的感觉。”王新元说。王新元继续举例说:“为人物绣像的话,绣上半身就要五六百种色线。其中,要用60多种色线才能展示头发的光影变化。”实现颜色自然过渡、绣出不同造型的图案,对广绣丝线粗细有着特定要求。为此,绣工往往要在穿针引线前完成一个步骤——劈丝。“我能将一根桑蚕丝分为1/64,甚至是1/128。”王新元现场示范,只见他伸出右手从绣架前的丝线中抽出一根,拇指、食指拈紧,然后尾指轻轻一勾,锋利指甲瞬间将线体劈成两半。不断重复这一动作,一会儿便分出无数根细丝线。万事俱备,只等引线绣花。广绣绣法丰富多变,可分为绣、贴、拼、缀,针法有六角三叠踏针锦等200多种。“针法是广绣的基础,绣法是广绣的‘灵魂’。”王新元指向一幅荔枝题材的作品介绍,“‘留水路’是广绣一枝独秀的技法,在绣片间留出空隙,让绣面层次突出,这在荔枝题材的广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的《荔枝图》用了创新绣法,保留‘留水路’的形,还营造出荔枝壳的凹凸质感。”在刺绣时,“落针也可有悔”,只是拆比绣更难。如果下针有误,就不得不拆线重绣,不仅要用上绣花剪、拆线器等工具,还要格外小心,以免损坏布料和刺绣图案。对于王新元而言,为摸索出最佳针法,绣了拆、拆了绣,不过是常态罢了。师傅王新元的工作室位于广州荔湾,刚走进工作室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七幅广绣“古画”,展现了古人进行缫丝、织绸等场景。细细看来,只觉广绣工艺不简单。刺绣前,要历经种桑养蚕、织布等工序。继续走,能看到墙上一幅微微泛黄的挂件。“这幅广绣已有500多年历史,绣着孔雀纹样,并点缀花草,画面灵动活泼、形神兼备。”王新元自豪地介绍起这幅来之不易的藏品。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里也收藏着广绣花鸟纹插屏、广绣牡丹褂裙等花鸟题材的广绣“老古董”。据了解,广绣绣工善于从木棉、荔枝等岭南风物中获取创作灵感,清代已有大量花鸟题材绣品销往海外。此外,由于广东人重视“好意头”,绣工还会把寓意吉祥的元素融入绣品中,如龙凤呈祥、三阳开泰等。从艺术风格到创作思维,一件件展品无不凝聚着历代广绣人的智慧结晶、岭南情怀。据闻,唐玄宗时期,岭南节度使张九皋曾进献精品广绣给杨贵妃,并因此被加官三品。明代到清中期,广绣成为欧洲商人来华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在17、18世纪,出口的广绣中既有量产的绣品,还有欧洲来样广东绣制的家用饰品、华服披肩等,这是当时欧洲上流社会身份、财富的象征。在探访时,记者发现有年轻男绣工在绣台前专心绣花。“在古代,广绣有一个独特现象——花佬(男绣工)参与刺绣。他们往往以刺绣为生,掌握最高技法。”这与中国“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生活不相符,这一现象有何来头?王新元娓娓道来,“广绣在清代迎来鼎盛时期,有过‘花佬三千’的传奇。由于广绣产品热销,绣工常常赶工,还要站着制作窗帘、披肩等大件绣品,有时一站就是一整天,体力较好的男绣工自然成了行业主力军。”然而,“男儿郎绣花”在当下并不常见,王新元在年轻时曾因刺绣遭受了不少异样眼光。出生于裁缝世家的他,从小便和针线结下了不解之缘,为证明自己绣花的手也能扛起保家卫国的枪,王新元高中毕业后选择参军入伍。退伍后,他偶然接触到广绣,由此唤起了对刺绣的热爱。后来,为了精进技艺,他向粤绣名家梁国兴和吴玉珍夫妇拜师学艺,持续三年往返广州佛山学广绣,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创的刺绣风格。王新元不仅在花鸟传统主题基础上拓展出青铜器、动物、动漫等创新题材,还融合了摄影、油画等艺术手法,让广绣拥有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更具收藏价值。
在王新元的工作室一角,有三幅1.8米高的醒狮主题油画。这是王新元的跨界合作项目,他与美院学生合作绘制油画作为广绣底稿,融入醒狮元素,展现“双非遗”理念。不仅如此,王新元团队设计的广绣首饰盒、紫檀扇、胸针、香囊等文创产品融合现代生活元素,同样“圈粉”年轻一代。“这些纯手工打造的广绣好物通过电商销往欧美国家,手提包尤其受欢迎,我们还申请了20多项专利。”王新元介绍。“我的团队中有38个资深老绣娘、20多个职业绣娘、130个农村绣娘,还有来自高校的10多个学生。”王新元介绍,他筹建了广绣传承基地,办班选拔人才、招收徒弟,还通过讲座、进入清华大学等高校办展等一系列活动推广广绣。王新元刺绣的马栩栩如生。
王新元认为,发展广绣品牌,人才队伍组建是关键,“除了培养手艺人才,还要广纳拍视频、写文案、产品研发、策展、非遗讲授等综合型人才。”为了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广绣,王新元发力短视频赛道,凭借一幅幅广绣精品、一段段手艺展示,圈粉海内外社交平台粉丝。未来,王新元还希望筹建广绣专业馆、广绣研究院,进一步擦亮广绣这一金字招牌。在推动技艺传承发展的这条大道上,无数广绣人正在行动。2021年,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博物馆、传承人等资源,开展《广绣传统图案研究与转化》项目,其中便包含了复绣并数字化记录20个广绣传统图案。广绣也正“走出画框”,为现代服饰增添更多艺术感和文化内涵。有广绣传承人推出“广绣牛仔”系列,把广绣技法运用到流行服饰上,甚至在香云纱服饰中也开始融入广绣技艺,使服饰兼具传统特色和精致美感。王新元提到,“广绣是从微观到宏观的,用一针一线,把单一动作重复几万次甚至几百万次才能构造出宏观造型”。巧手上下翻飞,针法交替应用,广绣人以手艺为重,他们的双手注定不平凡。仔细观察王新元的指尖,其皮肤光滑细腻,指甲缝不见一根倒刺,指甲被打磨得非常锋利,便于劈丝。为了保持指甲尖锐和光滑,王新元需要常去美甲店进行护理。谈及手部护理,王新元顺手拿出一瓶护手霜涂抹,“要劈出1/128的细丝,必须保持指尖光滑,才能防止刮丝。”广绣传承,既要沉得下心,又要勇于创新,探索艺术表达新形式,拓展推广渠道。王新元不仅招收新西兰籍徒弟,在塞尔维亚等国教学,还通过电商平台外销文创产品。让他喜出望外的是,不少外国友人都喜爱广绣这项中国传统手艺,认为它是有温度的、有生命的。有友人说:“我买的不仅是一个包,还是一件艺术品,等一个月都值得。”十指春风,一绣千年。广绣的一针一线,皆是匠心与情怀。在一代代手艺人的传承创新中,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定能焕发出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