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各种红包、压岁钱、年终奖纷纷入账,现在大家理财意识强,想法设法实现“钱生钱”。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分享在银行APP转让市场“捡漏”高收益大额存单心得体会。
相比于定期存款,2015年6月在我国正式推出大额存单,作为银行存款类安全稳定、收益较高的产品,流动性较好,还拥有转让功能。
个人投资者通常20万元起存(不同银行可能更高,如30万、50万),期限从1个月至5年不等。
能实现资金灵活变现,可提前支取(按活期利息计)或通过银行二级市场转让(减少利息损失),一直备受投资者(老百姓、公司等)青睐。
从央行公布的数据中来看,前几年发行量大幅增长,由2017年全年发行总额6.2万亿增至2021年全年发行总量为11.3万亿元,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和需求量。
达到什么程度呢?
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3号,已有至少30家银行发布大额存单发行公告。
以往常常供不应求的部分国有行的大额存单,当前额度较为充足。
之所以年初集中发行,主要是中小银行资金来源层面对于存款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为吸引更多客户,提升揽储规模,更好的完成“开门红”布局。
不过,随着新一轮商业银行存款挂牌利率普遍下调,多数银行的大额存单年化利率已跌破 2%,步入 “1 字头” 时代。
不过由于市场竞争、客户定位、负债结构等方面不同,各银行根据自身业务对利率进行不同程度调整,不同银行大额存单利率定价存在差异。
除了国有大行外,部分股份制银行和民营银行虽仍保留“2”字头产品,但整体数量较少,“3”字头产品十分稀缺。
所以大家把目光转向转让市场里,“捡漏”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出让相对高收益的大额存单,可以说是“上架就售罄”。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九月底十月初,在A股市场连续上涨的行情下,大额存单一度出现了“转让潮”。
转让区大有转入“买方市场”趋势,不管是存单数量还是利率,相较于过去均有所提升,其中不乏高利率产品,甚至为了能尽快转手,部分投资者还进行了一定让利幅度。
这种理财方式,更适合追求保守型投资者(不愿承担本金风险,追求稳定收益)、资金量大者(短期有闲置资金,但可能需灵活支取)、资产配置需求(作为低风险资产,平衡投资组合)。
在适当配置存款和大额存单的同时,需要关注各类资产流动性及配置比例,适当配置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货币基金以及国债等产品。
如果有一定的理财知识和相对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视情况增配股票、偏股型基金和黄金等产品。
如果喜欢今天的内容,请为我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