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价值陷阱?你发现某个股票很便宜并且买了进去,之后却发现随着股票价格继续下跌,而估值却变贵了,这是价值投资最容易踩到的一个坑。
例如万科A,2022年7月15日股价为13.25元,市盈率为4.5,看起来非常便宜了,如果当时买了进去,持有到现在,股价跌到7.29元,将近腰斩,而市盈率升到8.4。
不但个股存在价值陷阱,指数也同样存在,2022年3月15日,7.1 申万房地产行业指数收盘2892点,市盈率为7.2,到现在指数只剩1836点,而市盈率却升到了16.9。
价格下跌估值上升、价格和估值的背离是价值陷阱的表现,其背后的原因是业绩下跌幅度大于估值的下跌。
国信价值是我一直关注的指数,最近就出现了这种现象,从6月中旬开始,指数跟随大盘下跌,而市盈率却大幅提高(如黑色方框):
这是怎么回事,价值陷阱吗?
价值陷阱表现为价格下跌估值上升,但价格下跌估值上升并不一定就是价值陷阱,对于指数来而言,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导致这种现象——指数调仓。
指数调仓就是定期调整成分股或成分股权重,国信价值的前一次调仓是2024年6月17日,这天指数的市盈率从7.7跳升到8.4。
国信价值从沪深市场具有长期价值增长潜力的上市公司证券中,选取估值较低的10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沪深市场盈利能力较高、估值较低的上市公司证券整体表现。
国信价值是一只价值策略指数,其典型的盈利模式是这样的,每次调仓换入估值低的成分股,换出估值高的成分股,而后在非调仓期间随着成分股整体估值的修复获得超额收益。
一般来说国信价值每次调仓都会导致指数的估值向下变动,下图是历次调仓带来的估值变化情况,从2018年到2024年,几乎每次调仓指数估值都在下台阶:
6月17日这次调仓估值不降反升,确实反常。
我仔细看了看,这次调仓变动较大,而且调入了估值较高的股票。
这次调仓换的成分股27只,剔除的成分股整体估值较低,纳入的成分股整体较高,另外,纳入的成分股的整体ROE比剔除的要高出不少:
理论上,国信价值选择应该是估值低的股票,为何这次选了偏高的呢?
仔细看指数的编制方式,可以看出其实国信价值并非是简单的价值指数,而是质量+价值的指数。
指数的选样方法共4条,前3条都是从质量方面进行筛选:
(1)对于样本空间内符合可投资性筛选条件的证券,剔除满足以下任一条件的证券:
➢ 大股东质押比例超过 80%;
➢ 商誉占净资产比例超过 80%;
➢ ESG 评级为 C 及以下;
(2)对剩余证券,剔除最近两期 ROE(TTM)均环比下降且市净率大于 1 的证券;
(3)选取过去六期 ROE(TTM)均值不小于 12%且 ROE(TTM)均不小 于 8%的证券作为待选样本;
(4)计算待选样本的市盈率、市净率、股息率指标,并将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之和作为价值因子综合得分,选取价值因子综合得分最高的 100 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我统计了一下,在剔除的27只股票中,24只最近两期ROE(TTM)均环比下降。
至于为何纳入的股票估值偏高呢?主要是因为这两年经济不景气,盈利稳定向上的公司很少,能够满足指数选股条件2和3的股票很稀缺,因此质量指标成了主要矛盾,调入的股票具有明显的质量风格,即盈利较强、估值中等。
指数调仓后估值上升,再加上调仓前后指数点位明显的下跌,而且叠加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类似价值陷阱的表现。
实际上,调入的27只成分股,5年市盈率百分位中位数为33.6%,而调出的27只成分股5年市盈率百分位中位数为51%,调入的股票相对历史的估值更低一些,从这个角度看,依然可以算是一种高抛低吸。
回想之前我对比过的国信价值和价值回报指数,相似逻辑的指数表现差异巨大;即便是同一个指数,编制方式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细小的差别导致巨大的不同,怪不得人们总说魔鬼在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