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新闻与写作》海外学术前沿(第二十八期)| 理解数字断连:语境、意义与测量

文摘   2024-08-19 22:00   北京  

从“永久在线”到“数字解毒”,越来越多的人步入以“数字断连”(digital disconnection)为特征的“后连接主义环境”(postconnectivist context)。在追求连接的“平衡性”目标下,数字断连不仅仅是一种选择、行为或状态,也是学者观察、理解多样接入行动和多维数字生活的研究视角。本期聚焦数字断连概念及其与信息过载、数字排斥、数字技能、主观幸福感等维度的关系等议题,解读自愿或非自愿的“断连”在何时、何地、如何,以及具体为谁而发挥作用。

信息过载的应对策略 

Sophia C.Volk等在2024年6月《信息、传播与社会》发文,观察个体可能采取哪些策略以应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过载。这一宏观的外部现象在个体经验中可被分为内容过载、来源过载、设备过载三种类型,并会在新闻、娱乐、个人交流等不同媒介情境中表现出来。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研究发现人们在上述三种环境下对信息过载的感知和反应非常相似,均倾向于采取选择、绕过、断连策略来调整自己的信息接收“架构”以处理信息过载。研究提升了信息过载的概念清晰度,为考察当下被数字化技术增强的信息世界提供了一个整体视角。

文献来源


Volk, S. C., Schulz, A., & Blassnig, S., et al. (2024). Selecting, avoiding, disconnect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people’s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information abundance in the contexts of news, entertainment, and 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20. https://doi.org/10.1080/1369118X.2024.2358167.



数字排斥与数字断连

Kate Mannell等在2024年3月《新媒体与社会》发文,聚焦人们在数字断连时自愿和非自愿因素的相互作用。大量的数字媒体研究文献分别关注到“数字排斥”(被动断连)和“数字断开”(自愿断连),却几乎没有研究尝试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以参与数字融入倡议的澳大利亚低收入家庭为例,发现部分家庭仍拒绝使用项目免费提供的互联网连接服务和笔记本电脑,其中既有主动因素,如父母担心孩子使用时间过长或接收有害信息;也有非自愿因素,主要包括多方面的经济压力。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低收入人群与社会的进一步脱节。文章同时指出,参与者不使用外部提供的技术并不一定是件消极的事情,因为这也是其根据个人偏好实现数字化融入的一种方式。

文献来源


Mannell, K., Boyle, E., Kennedy, J., & Holcombe-James, I. (2024). ‘Taking the router shopping’: How low-income families experience, negotiate, and enact digital dis/connections. New Media & Society, 0(0). https://doi.org/10.1177/14614448241234941.



“过程”视角下的数字断连

Mariek Vanden Abeele等在2024年第1期《传播理论》发文,从过程框架的视角界定“数字断连”,指出“数字断连”虽被认为是人们为提高自身福祉而采取的限制数字连接的行动,但目前关于其有效性的论证却说服力有限,因此呼吁学术研究将数字断连的原因、方式、时间、对象纳入议程。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基于连接过程的分析框架,区分了造成数字不良体验的四种主要危害:时间错位、连接干扰、角色模糊和暴露效应,以此为出发点,该框架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会主动断开数字连接,具体的断开策略(例如限制连接的时间、渠道、内容、互动和功能等)将如何帮助用户,以及这些策略的有效对象和生效条件。 

文献来源


Vanden Abeele, M. M., Vandebosch, H., Koster, E. H., De Leyn, T., Van Gaeveren, K., de Segovia Vicente, D., ... & Baillien, E. (2024). Why, how, when, and for whom does digital disconnection work? A process-based framework of digital disconnec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34(1), 3-17.



基于数字技能的主动断连与幸福感  

Minh Hao Nguyen等在2024年第1期《计算机中介传播》撰文,探讨出于主观意愿的数字断连的后果。研究借鉴数字媒体的(不)使用与幸福感理论,探讨自愿断开连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字技能在这种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将数字断连的做法(例如,远离电子设备并将通知静音)与片刻性的幸福体验联系起来,收集了来自105位用户在一周内的4028条反馈数据。多层次回归分析表明,数字断连对幸福感、社会联系或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效应,断连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因人们的数字技能水平而变化。然而,探索性分析表明,数字断连对幸福感的影响在参与者中存在很大差异,而且这种影响取决于断连时是否有他人的共同物理在场。

文献来源


Nguyen, M. H., & Hargittai, E. (2024). Digital disconnection, digital inequ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mobile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9(1), zmad044.


*本文刊载于《新闻与写作》2024年第8期封三,由中国传媒大学姬德强、蒋效妹,清华大学朱泓宇汇编整理。

欢迎订阅2024年《新闻与写作》

投稿请登录https://xwxz.cbpt.cnki.net/

订阅纸质刊物请致电010-85201321

商务与广告合作请致电010-65595210


传媒学术网
第一时间、分享中外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