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留资格“经营管理”发放的对象国籍和地区来看,中国大陆籍有4350人,占整体的约7成。中国台湾、巴基斯坦、中国香港紧随其后。
比较2022年和2023年的数据,主要是留在日本创业的留学生取得经营管理签证比上一年增加了2倍。
这一数量激增的背景之一是日本放宽外国企业家在留资格的条件,在日本创业的门槛降低了。2018年,日本经济产业省设立了“外国人创业活动促进事业(创业签证)”。只需地方自治体对事业计划等进行审查后判断有实现的可能性时,即可获得“特定活动”在留资格,最长可滞留1年。
另外,从2020年开始,日本国内大学毕业后想留在日本创业的留学生,在留资格“特定活动”最长可滞留2年。
众所周知,要获得日本“经营管理”在留资格,必须确保启动资金和经营场所。但即使手头没有资金,也可以在“特定活动”期间创业,在公司成长后,可获得“经营、管理”签证以便继续事业。
近年来,为改变这一局面,日本政府大力扶植初创企业发展,一批初创企业崭露头角。
2022年,日本制定了强化初创企业培育5年规划,提出了“人才·网络的构建”“资金供应的强化和退出战略的多样化”“推进开放式创新”三大核心内容,明确要以2027年度为目标,将针对初创企业的投资额从当时的8000亿日元增长至10万亿日元。计划新创10万家初创企业,并将日本当时仅有的6家“独角兽”企业(企业市值超过10亿美元且未上市)增加至100家。
在后续实施上,日本从2023年度开始,对初创企业投资、并购等加大税收优惠力度。自2024年度起,日本政策金融公库对初创企业增设了无抵押、无担保的创业支援贷款业务。此外,日本媒体分析认为,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普及,开展在线业务变得顺畅,创业的门槛降低。伴随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日本针对初创企业员工的健康保险费率低,企业负担轻,也为初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北海道大学的创业公司Letara(札幌市)着手开发人造卫星引擎。创始人坎普斯兰登来自美国。该公司成立于2020年,目的是将自己在北大攻读博士课程时所属研究室的技术成果转化为事业。
为了创业,Letara收购了北海道泷川市内的一所废弃学校,做为开发制造基地。
创始人坎普斯说道:“我想利用在北海道诞生的技术在日本取得业绩后再进军海外市场。”
另一方面,近日,由美国谷歌研究人员与日本企业家合作在日成立的公司Sakana AI有望筹集200亿日元的资金,企业市值将达到11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角兽”企业。这家企业成立于2023年7月,在短短1年时间内就获得了NTT、索尼等大型企业以及美国风投公司的巨额投资。日本媒体分析认为,其获得成功的原因就是站在了AI的风口上,将小规模AI结合成高阶AI的自主策略得到了全球关注。
但据日本媒体统计,日本主要企业中成立时长超过50年的超过90%。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新老交替的“新陈代谢”尚未完成。日本内阁府数据显示,日本对本国初创企业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仅为0.03%。
日本培育五年计划的目标是创造100家独角兽公司。因此,为了让日本能够成为海外创业者的首选,日本还会进一步完善吸引海外风险资金的环境,以及放宽限制,让多样化人才有大展身手的余地。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挑战,据分析,当前,日本正处于汇率的“历史至暗时刻”,物价、原材料价格飞涨,民众消费意愿下降,企业运营成本大幅提升。中小型初创企业虽然坐拥技术上的后发优势,享受政策红利,但受规模、经验等限制,抵御风险能力弱,在核心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如果“选错赛道”,未来不确定性会较强。在短短1年时间内便能发展成“独角兽”的初创企业只是极少数,存在“幸存者偏差”。
日本在欣喜于初创企业崭露头角的同时,也应认真思考,如何保障这些企业站得住、走得远,真正在其优势领域发挥最大潜能,而非只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