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之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种植,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大厦不稳。近年来,蚌埠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特别是大力推进怀洪新河灌区建设,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跨越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坚持系统思维,大力推进怀洪新河灌区建设
正是冬修水利的黄金时节,位于怀远县的清沟河两岸水利项目正快马加鞭。作为投资超百亿元的怀洪新河灌区项目子工程之一,包集红星闸站工程建成后,将为附近十几万亩农田提供可靠灌溉水源。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粮食丰收离不开灌溉保障。怀洪新河灌区位于淮北平原怀洪新河流域,是我省粮食主产区之一,流域内多为旱地井灌区,排灌设施较差。由于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又缺乏灌溉水利工程,水资源难以有效利用,一直存在着工程性缺水问题,遇少雨年份极易出现旱灾。
为最大程度发挥其灌溉功能,2012年怀洪新河灌区被列入《全国现代灌溉发展规划》。经过近10年的努力,于2022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
“灌区是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大中型灌区旱能灌、涝能排是端牢中国人饭碗的基础支撑,是保障国家粮食生产的主战场。”蚌埠水投集团高级工程师冉凡介绍,怀洪新河灌区工程总投资100.26亿元,是2022年国务院第167次常务会议确定重点开工建设的6个大型灌区工程之一,也是我市有史以来获批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全省最大的河灌区。
水利是命脉,灌区是保障。蚌埠抢抓水利施工的黄金期,在63个作业面协同开展灌区工程大会战,力争早日为沿岸农田引来怀洪新河水。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172万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地区发展意义重大。
“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和改造,可以更好地发挥灌区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中的‘压舱石’作用。”市政协副主席、市水利局局长荀异然表示,水利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建立部门间协作机制,推动各地统筹推进大中型灌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从水源、骨干渠系到田间末端的灌排工程整体体系,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如何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必须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跨越发展
走在街头,点一杯咖啡或奶茶,那纸杯、吸管也许是秸秆制成的;点一份外卖,餐盒原料可能就是稻草,环保可降解;在家里,你的衣柜原料可能就是秸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科技赋能帮秸秆“七十二变”,众多“隐藏技能”融入人们的生活。
太阳造就农作物,一半产在籽实,一半产在秸秆。来自市农业农村局数字显示,全市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约900万亩,主要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占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秸秆长年可收集量约33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2023年全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97%,秸秆产业化利用量占利用总量比例66%。
“推动秸秆高效高值利用,蚌埠在全国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谈及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情况,市农业农村局科技与资源环境科科长李可可表示,积极引进国内外秸秆“五化”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成熟项目,通过建立利益导向机制,支持秸秆利用深度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完善配套产业及下游产品开发,延伸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全市已培育500吨以上秸秆产业化利用企业达到160余家,年利用秸秆将近180万吨,年产值超20亿元。
安徽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在采访中说,经过二十年的持续科技攻关,企业实现了秸秆原料到混合糖到聚乳酸至下游应用到联产黄腐酸有机肥等产业链集群发展,延伸出塑料加工、纺织、工业及家用装饰材料、生物化学品、生物燃料、生物肥料等六大产业集群。
我市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生物基产业发展,依托万豪生物天然气液化技术,打通了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由“治”向“用”跨越转变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农作物秸秆——肉牛养殖——畜禽粪便——液化生物天然气、液态二氧化碳及有机肥等高附加值产品”产业链,正加快建设全球首座绿色生物天然气液化、二氧化碳捕集项目。依托丰原集团,形成了“玉米或秸秆——混合糖——乳酸——聚乳酸材料并联产黄腐酸有机肥——还田增产提质”“聚乳酸材料——新型保温防热阻燃建筑材料”“聚乳酸材料——纺织服装、家装、汽车内饰”等多条生物制造产业链。我市在全国首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保险十信贷十担保”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率96.9%。
“蚌埠历来是重要的农业大市,要向农业强市转变,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跨越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勇表示,我们将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支持万豪、丰原等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力度,推动秸秆综合利用高值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发展壮大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变“污染之源”为“绿能之源”、变“农业包袱”为“绿色财富”,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如何让农业“含绿量”变成“含金量”?
大力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又是一年丰收季,11月10日,第二届沿淮糯稻产业集群建设大会在怀远县召开。以“发展糯稻产业,建设江淮粮仓”为主题,邀请院士、专家学者、企业家及金融投资机构负责人齐聚一堂,聚合政企学研用力量,共建产业合作平台、共商糯稻发展大计,推动糯稻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14个糯稻产业项目成功签约,协议投资总金额31.8亿元。
一粒米,穿越田间、仓廪到餐盘,背后是一条产业链。立足“一方水土”,推深做实“土特产”文章,我市不断放大溢出效应,推动糯稻产业由增产向提质、做大向做强、丰收向增收转变,加快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影响力的糯稻产业集群。
“用全产业链思维,建设糯稻产业集群,我市糯稻产业正在加速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转变。”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方晋峰表示,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的决策部署,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准细分赛道,打造领衔单品,做强特色产业,推进实施“521+N”行动,在全力推进、积极建设“品质粮食、优质蛋白、绿色果蔬、徽派预制菜、功能食品”五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基础上,突出糯稻食品和肉类食品两条主链,探索“企业+产业+政府”协同推进的大兵团阵地战法,集群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前三季度,绿色食品五大集群全产业链产值447亿元、增长13.5%,预计年底产值突破500亿元。1—10月,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占比6.7%,增幅7.8%,居全省第2位。蚌埠市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获评2024年度安徽省先进制造业集群。
聚焦绿色食品产业集群“521+N”工程,绘制产业链图谱,建立重点项目库,积极招大引强。截至目前,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项目126个,协议投资额342.21亿元,较去年全年分别增长61.5%、176.6%。引进国海创联集团在蚌投资,确立蚌埠肉牛产业走“高端品种、高端品质”发展路径,推行肉牛繁育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了肉牛产业的弯道超车。
在重点招引头部企业的同时,我市还将积极培育骨干龙头主体。推动产业扶持、金融支持、科技赋能等涉农政策落地见效,进一步推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农科院、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所以及江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校与集群龙头企业的对接合作,着力在新品种选育、生产工艺改进、新产品研发、新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有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努力把丰原生物、大成食品、甜啦啦、江淮粮油等骨干企业培育成行业领军企业。
如何让农业“含绿量”变成“含金量”?李勇表示,下一步,将全力做好“三头三尾”增值大文章,推动绿色食品产业提档升级,2025年力争五大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达550亿元。新增产业集群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以上,产值增长5%以上。
(分界线工作室出品)
2024年12月4日《蚌埠日报》01版
来源:蚌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