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来过这里,自从那以后老是念念不忘,总想再去一次,今天终于来了,准备走进当地人家中,这里就是成都新津区永兴场。永兴场散落于南河边,小场上有许多未被改造的老街,保持了百年以前的状态。来到这里,你像是回到了原乡。
今天主要目的,是走进老屋房中,看看百年来,老屋下人们留下来的生活,和住在里面是什么样的感受,亲自去体验一下。
永兴场,它位于邛崃、蒲江、彭山和新津四地交汇处,场的外面是南河,永兴的存在就是因为这里水运发达,商贸繁荣,清朝初年逐渐形成集市,因后山为伏虎山,山下又有伏虎寺,故称之为猫子场,后因猫猫(老虎)是伤人的猛兽,场名不吉利,雍正年间改名为永兴场,取“永久兴旺”之意。
午后的街上相对安静,唯一不安静的是茶铺和麻将馆。街头一片高大封火墙老屋,墙体厚实,民国风建筑,这里曾经居住的是一个大户。现在已是永兴老年活动中心,很传统的茶铺,一跨进门坎,里面凉飕飕的,木条凳、木桌子摆满了,都已泛黄,也有了包浆,一些老人正悠闲地喝着茶,摆着龙门阵。
经茶铺老板的允许,我可以随便参观,喝茶的老人们不停地给我打招呼。我问多少钱一杯茶,他们竖起食指,代表1元一杯;我说在这里喝茶凉爽,他们说:“这种老木架房比砖房安逸,里面天井一阵阵凉风灌进来,比空调还安逸。”。一张黑板上还写有老人们自己作的诗词,句句押韵,文采还很不错。天井中花草生长得非常好,绿绿的,还带着清香;可能是环境的原因,那一树三角梅花开得特别好。
一位大叔好热情,他主动请缨,带我去看一处他觉得很有价值的老屋。老屋在建设街的中部,其实整条街都是老木屋,既规整、又都住有人家,只是我不知道其中的历史而已。大叔所说的老屋,主要是这块横匾的原因,“大振家声”,落款为民国十年,是亲戚朋友祝贺送的匾,是大户人家。这处老屋是王氏人家的家宅,老屋建于清朝末年,由于没人在家,里面没能看成。好在隔壁的大姐很热情,带我去她家看看。
大姐家也是老屋,只是老屋里面的木板墙已经简易装修,整洁、亮堂,有了时尚,越往里走越凉快。一个小天井豁然靓丽,种着各种花草,阵阵凉风从房顶灌下了,就像空调一样,舒服。天井旁边是厨房和餐厅,光线充足。后面原先也是木楼,现在修成了水泥楼,卧室都在这里。外面阳光直射,房屋中清凉、安静,百年老屋的味道越来越浓。这些房屋住起来非常舒心,但对她们来说,已经习惯了,感受不到。
建设街相对较宽,街沿一排过去,屋檐下都立着柱子,这种街沿是为了行人遮风避雨,有的也可临时摆地摊。建设街老屋都是建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房屋很有特色,保持了传统建筑的风格。曾经住在这条街上的人,大都是富人和大户人家。
老街的背后是什么样呢?这条街叫保卫街,是建设街的背后,其实叫巷子更准确一点,中规中矩,房屋比前面要矮一些,都住有人家,有人居住,老屋就能被保护。中午巷子很安静,在一位老人的邀请下,我走进了他的家。
老人的家在侧巷子里面,入门比较低矮,但进入里面是很明显的石头券拱门,一下子把时间拉回到了百年前。老人也很自豪地说,这道石头券拱门只有他家才有。走过券拱门,过道不宽,墙体是民国时的青砖,旁边是上二楼的楼梯,二楼已经没人住空了。过了一道木门我惊叹连连,房屋空间超高,几块大亮瓦将这个隐蔽的大屋照得透亮,屋面均为木架竹骨泥墙,简约不减格调,一看这就是一家富贵人;二楼房屋的窗户是朝里开,这就是一个大客厅啊。房中的家具也是老木家具,竹椅、木桌、茶几,虽说都很简易,但这是家的温馨。
房屋的两侧还有两间小屋,一间是老式书房,一间是卧室,都是全木头建筑。角落处还有一扇木门,出去就是天井,天井除了采光还能透风,凉爽!据老人讲,他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现在娃娃都在外面买了房,他也有新房,但总觉得住不惯,还是住这里安逸,冬暖夏凉。
在他的介绍中,我了解到,这里原先是一家大户,很发财,从建设街到他这后面,二三十米长全都是房屋,高高的封火墙,一个小院连着一个小院,现在封火墙都还能看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房子都分给了若干村民住家,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些老屋能保留下来真是不易。
住在老屋中的人都很热情,你问什么,他们都会滔滔不绝地讲给你听。有可能你与他们见第一面的时候,他们不怎么咋搭理你,但你只要再与他们多说一两句话,慢慢地他们就非常愿意和你聊天,摆龙门阵,说出你不晓得的一些故事。其实这是人们最朴实的一面,在老街上体现出来了。
合作招募:我们分享成都及成都周边旅游,如果你是景区或其他组织,想让更多朋友去体验享受,可以私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