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欢乐中国年,地道家乡味。蛇年春节来临,武义乡村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县融媒体中心全平台推出《寻“味”乡村之美》专栏,带你寻找乡村年味,感受家乡变化。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2008年,婺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过大年,看大戏,一直是武义人过年的传统。上至七八十岁还在吹拉弹唱的老人,下到五六岁跟着爷爷奶奶听戏的孩童,武义人的婺剧细胞,像是刻在骨子里的。唱腔一出,过年的氛围感就来了!
1月15日晚,武义职业技术学校张穗萍老师正用婺剧的唱腔教学生们唱蛇年的祝福语。张穗萍,是该校戏曲专业的负责人,国家二级演员。
1980年,13岁的张穗萍进入武义婺剧团学习婺剧,两年后便拿下浙江小百花奖,此后事业蒸蒸日上。1991年,张穗萍从舞台退居幕后,到武义兰香艺校执教,2003年武义兰香艺校并入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武义唯一的戏曲表演人才培育基地。
在从教的34年中,张穗萍所带的学生有国家一级演员、二级演员等,上过春晚、上过戏曲频道,许多优秀学生成为专业剧团或民间剧团的台柱。杨霞云13岁就跟张穗萍学戏,毕业后考进浙江婺剧团,攻刀马旦,先后拿到了玉兰奖和梅花奖等大奖,成为国家一级演员。正是这些优秀的弟子们,让婺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也给了张穗萍延迟退休继续教学的信心和勇气。
如今,已经58岁的张穗萍仍然坚持在教学一线,她对婺剧的热情与责任心也丝毫未减。“现在的孩子不仅自己喜欢,家长也很支持。”张穗萍说,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婺剧传承的保障。
1月20日,刚刚结束繁忙教学任务的张穗萍又匆匆赶到了“溪里有戏——戏曲驿站成果汇报展演”的现场,她说,婺剧不允许有瑕疵,一定要看一眼才放心。
对武义人而言
过大年 看大戏
不仅是亲切的乡音俚语
更是一种深植于心的文化记忆
平安戏 开光戏 祝寿戏等
在这片土地上遍地开花 场场爆燃
“今年武义各个地方做戏的特别多,场面热闹,每次演出,都有我自己的学生参与,我非常开心。”张穗萍的话语中充满了喜悦与骄傲。在她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婺剧那璀璨的光芒,正熠熠生辉!
三审:吴景阳
终审:吴 艳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