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夫创立之初,创始人王航就坚持不卖药。虽然他想做件好事,但现实很骨感,医疗这东西,纯卖医生服务,没有利润。最终困在盈利难题中的好大夫,还是选择了卖身蚂蚁集团。
2025年新年伊始,一则蚂蚁集团收购好大夫在线的新闻,让沉寂许久的互联网医疗,变得不平静。
好大夫在线成立于2006年,在业内有“互联网在线诊疗鼻祖”之称。与其他医疗公司身上“引流卖药”的标签不同,其创始人王航从创立之初就坚持“三不原则”,即不卖药、不自建线下医院、不做医疗广告。
说白了,就是放着赚快钱的生意不做,单纯依靠医疗服务付费。也因此,好大夫被赞誉为“医疗界的良心”。
“想象一下,你是⼀位地处三、四线小城的患者,一心想到北京看病。于是在好大夫上提前找好医院和医生,花钱问诊,加了号,第二天便飞往北京直接做手术。一套流程下来,比你跑来北京线下医院现场排队挂号的效率是不是快多了?也省心多了?”资深用户陶艳用亲身经历举例表示。
听闻好大夫以卖身收场的消息,她心中不免唏嘘。但换个思路,她又觉得,这未必不是件好事,“我一度担心它靠理想主义撑不下去,如今有了接盘方,最起码公司的基因被保留下来了。有情怀的好大夫,有了好归宿。”
说这话时,陶艳流露出对好大夫做强做大的期许。但问题是,已经发展了20年有余的互联网医疗,真正“服务于人”的盈利模式始终没有被探索出来,能屹立不倒的,几乎都是卖药商。蚂蚁集团和好大夫的联姻,有望打破行业卖药求生的怪圈吗?
有情怀的好大夫,还是被卖了
早在去年8月,就有相关报道指出,好大夫由于商业化进展不顺利,面临股东撤资、要求赎回的巨大压力,正在寻求收购方。
“百度和京东健康都接触过,王航综合了多方情况,以及双方理念,最终定下蚂蚁集团。”接近好大夫的知情人士李志告诉《财经天下》。关于收购价格,《财经天下》询问蚂蚁集团方面,未获结果。
时隔半年不到,在2025年1月11日的好大夫峰会上,王航首次公开确认,蚂蚁集团收购好大夫在线尘埃落定。双方藏在水面下的动作随即浮出水面,支付宝医疗健康频道上线了好大夫在线问诊服务,好大夫运营主体完成工商变更,股东为蚂蚁集团旗下的上海云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此外,好大夫已成为支付宝医疗健康事业部的一个部门。
作为互联网医疗的先行者,围绕在好大夫身上的故事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王航1993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曾在中美史克工作两年,后又与初中同学周鸿祎创办了奇虎。
但即使坐到了奇虎360副总裁的位置,内心的医学梦依然驱动着王航开创属于自己的医疗公司。那时,大众点评网风头正盛,王航就想做一个医疗领域的“大众点评”,公司名称差点取名叫医疗点评网。
说干就干,他和团队每天跑到北京各大医院,抄写医生出诊信息,放到平台数据库,还和线下患者交流,收集对医生的真实评价。
紧接着,创业第二年,王航便说服雷军投了天使轮,由此为开端,挚信资本、崇德投资、腾讯等投资方纷纷跟了上来。好大夫估值最高的时候,有传言称达到100亿元。
然而,接下来的故事,却没有按照资本介入——规模扩大——盈利赚钱——资本套现的剧本走。
王航无论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对外接受采访时,都强调“医药分家”的理念。他认为,“任何一家医疗机构,如果从药品上赚钱,最终一定会演变成‘推动医生多开药’。”不碰线下医院的原因也是类似,“完全没有自己的医院,平台才能真正站在患者角度,帮他们对接合适的医生和合适的医院。”
王航要解决的问题是,“帮患者找到真正的好大夫”。据悉,在好大夫,所有公司内部的绩效评定、奖金发放等,都是看大家有没有扎扎实实帮患者处理问题、服务好医生的需求,而不是看订单数量和盈利金额。
创业邦一则2018年的报道显示,好大夫平台90%以上的业务是咨询业务,其中包含收费的电话咨询服务,费用从几十到几百不等。王航也明确告知,好大夫的商业模式是医生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平台从中抽成。
一位曾在好大夫就职的员工,在知乎上的分享内容,进一步佐证了好大夫的执拗。
该员工称,很多健康类网站都是满屏牛皮癣广告,且很多成立比好大夫晚的平台都靠⼴告业务盈利了。但当有人询问好大夫,在首页打广告的费用是多少时,好大夫的回答是“没有这个业务”。好⼤夫对收录的医院和医生,也有严格的准⼊机制,高的时候,每天被拒绝认证的医生占到⼀半以上。
初衷虽好,但资本是要看成绩的。同样有大厂资金加持的后来者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分别于2014年和2020年上市,好大夫却迟迟不见上市动静。“腾讯退出了,雷军也退出了。虽没有曝出具体退出时间,但足以说明好大夫的投资方耐心逐渐被耗尽。”业内人士表示。
2022年冬天,好大夫被曝裁员和转型。半年后,王航发出公开信,表示调整方案未达到预期,部分股东强烈敦促公司迅速改善收益。为此,公司将继续寻找相对较快的扩大规模、增加收入的方式。期间,部分管理层对调整策略并不认同,选择了离开。“公司2016年巅峰时期有1000多人,到去年3月员工告诉我只剩60人左右。”李志透露。
也是从那时候起,好大夫开启从理想走向现实的转折。许多用户发现,好大夫连看医生评价都要收钱了,问诊流程上还安排了一个专门整理病历的医生,收费6元。好大夫还花钱找来擅长洗脑营销的品牌咨询公司华与华,设计出蓝白配色的大幅海报,投放到北京、上海的机场、地铁、写字楼,甚至电梯中。
不过这些举措效果都不大,用圈内人的话说,相比消费互联网业务,医疗属于低频需求,通过触达C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知名度,而非切实的收益和成交。
最终,经历了一系列摇摆动荡后,好大夫卖身蚂蚁集团。天眼查上,蚂蚁集团100%控股,王航虽有董事长之名,但实则已无股份,“他未来还能不能守住‘不卖药’的底线,都不好说。”有业内人士担忧道。
在线医疗陷入“卖药”困境
如果说2006年成立的好大夫,与2000年上线的丁香园等网站,代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兴起,那么,2010年起,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各路身怀绝技的明星企业跑了出来,有每天解答36万个健康问题的春雨医生,有开创了首家“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微医网,有28分钟送药到家的叮当快药。
一时间,“用互联网颠覆医院”成了红极一时的口号,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巨头,都尝试以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互联网医疗。来自医学界的数据称,单是2014年,就有7亿美元投向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同很多行业一样,狂热过后,由于商业模式始终难以落地,资本的投资热度逐步趋于理性,大厂的投入也打了水漂。
以和好大夫同处医疗问诊赛道的项目来看,《财经天下》不完全统计发现,百度于2015年成立移动医疗事业部,打造“百度医生”,2017年便关停并清空数据;腾讯的腾爱医生于2016年问世,3年时间后亦以关闭服务告终;字节的小荷健康APP于2020年上线,但到2023年年初,多家媒体曝出,小荷健康团队面临调整,业务将并入抖音。
淘汰完存活下来的少数选手,除了好大夫(侧重在线问诊)、微医(侧重挂号业务)、春雨(侧重健康档案)、丁香医生(侧重医疗科普),剩下的就是卖药公司了。
近几年,阿里健康医药自营和医药电商平台业务营收占比均在95%以上,京东健康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的收入占比也都高于85%。
同为互联网医疗三巨头的另外一家平安好医生是个特例。公司早期也是卖药为主,后来医疗服务收入占比逐渐超过50%,但这些收入来源主要靠自家平安集团。保单用户在购买集团旗下保险公司产品后,保单上会有医疗服务这项增值服务。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互联网医疗发展20多年了,想靠卖服务赚钱的商业模式还是走不通?
医生王伟有着多年使用互联网APP的在线接诊经历。在他看来,要让好医生在线上给到好服务,基本就是一个悖论。“越忙越专业的医生越没时间看APP,而这些APP对医生的一个重要考核项就是响应时间。当医生线下就诊太忙,回复晚了或回复慢了,甚至回复简单一点,就会被给差评。”
而在患者实际体验上,线上就诊能解决的问题也十分有限,“临床医生这个词,强调的就是要临床才能看病,中医也讲究望闻问切,所以,别指望远程问诊。”一位不看好在线问诊的患者称。
曾对移动医疗感兴趣的一位投资人对《财经天下》表示,他早期考察过几个项目,但发现估值很高,不值那个价。后来他也分析了原因,医疗服务是离不开线下实体医院的,线上只能起到辅助或前期引导作用。
有人把互联网医疗平台比喻成像滴滴这类“只赚平台费”的中间商,但好医生和好医院永远是供小于求的稀缺资源,永远不缺患者。从这个角度讲,互联网医疗平台不具话语权,想坐收平台费也就成了不可能的事。
好大夫的未来会更好吗?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tougao@iceo.com.cn
。END 。
值班编辑:王怡洁 审校:姜辰雨 制作:苏向娜(实习)
关注“中国企业家”视频号
看更多大佬观点和幕后故事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