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秦英林
采访整理|《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
编辑|姚赟
在忙碌和期待中,我和牧原度过了2024年。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形容这一年,我想就是“机制创新”。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关键要靠内部管理。回头来看,我们发现,企业管理做得还不够,差距仍不小。这时候,我们需要找,哪个地方出了问题,是制度,还是机制?
我们要向高层找,发现根本问题,观念要改变,机制要创新。2024年我们做了奖励机制创新,更新了公司实施的全部薪酬方案。创新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把我们的理念和方法传递到业务一线和基层员工。凡事讲得明白,大家听得明白,做得就明白,业绩就会好。整体来看,这一年的成效非常显著。
讲个典型。创新机制落地后,有的员工薪酬翻倍,我们做得好的饲养员,学历不高,月薪能拿到2万~3万(元)。尽管不是全部,但这样的员工数量不少,这就是我们机制创新的价值。关键是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生产效率高了、成本低了,这是一个双赢局面,很让人激动。
2024年5月开始,猪周期步入上行区间。猪价高点时,当然我们心里轻松了一点,但这不代表我们没有压力,挑战还很大。压力来自哪儿?现在大家都在提升降本能力,大家都越来越强。过去我们的那些优势都归零了,必须得有更强的能力,让成本下降,品质更好,才能继续活下去。
很多人好奇,养猪业和AI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任何一个行业都要融入AI,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发力的过程。
就像当年手机和二维码的普及一样,新事物的出现是(影响)广泛的,而不是独属于某一个企业。因此,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被落下。不要以为我们拿个手机,别人就不能用了,不要以为我们这个业务做得好,别人就做不了。新事物的出现给到我们一些启示:新科技时代,一定要与时俱进。所以,人工智能只是我们正常的应用而已。
这些年,很多传统行业都在谈AI。同样涉及AI的应用,大家的心态可能不一样。我们有目标、有差距、有问题,为什么用AI,也有实实在在的需求。根据我们的需求和看到的未来,招人、投资,但这里没有“赌”。
我们“不押宝”,就是明明白白、实实在在,看到要解决哪些问题,就招哪些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反而产生了价值。
现在也有AI公司来找牧原聊合作,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就看谁做得更好。我们本身就在现场,应用场景更具体,诉求更明确,路径更清晰,可能效率会高,成效好一点。
比如,过去我们做猪的育种,需要测定猪的数据,这个数据量非常庞大,过程很累,也很繁琐,极其耗费人力。现在通过AI,前后左右一看,就知道猪有多长、多重,甚至瘦肉率多高,这些数据都能体现出来,解放了大量人力,直接帮我们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这时候,AI对于传统产业的价值就出来了,而在过去,如果没有AI,我们不敢想。
如猪病预防,猪咳嗽一声,AI听到声音后就会继续分析,判断可能是哪一种疾病带来的咳嗽;如果看到小猪拉稀,AI拍个照片一比照,就能知道可能是哪种病导致;AI还能把这些信息传递给饲养员,辅助干预。也就是说,原本需要很高技术含量的工作,通过AI就会变得更简单,这是AI的价值。
所以,我们做AI基于需求,对AI的投入没有限制,因为这些需求解决之后符合降低成本的方向。当然,做AI也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如果没有支撑,没有应用场景,纯粹去投资,风险还是蛮大的。所以,一定要找到作业场景。
为市场提供高品质放心猪肉,是我们持续追寻的目标。2024年,牧原在猪的高品质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大提升,但与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受制于中国养猪生产的疾病状况,这个差距还需多年持续发力、持续打造才能补上。
现在牧原有一部分猪场成绩非常喜人。猪的健康度提升,饲料消耗低,猪病少,猪会健康,肉也就香,这样的表现给我们带来很大信心。根据差距,反观业务,我们用10年、20年追寻,这个作业还都做不完。
回望过往30余年,牧原穿越了七轮周期。有人问,牧原怎么踩准节拍的,驱动力来自于哪儿?
说“踩准”我自己都害怕,要是踩不准怎么办?我认为,不能用“节拍”这个概念来描述牧原对周期的理解。实际上我们一开始养猪,是为利而来。我们要盈利、要生存、要发展。可是我们一进来,就遇到了猪周期,猪价跌了,抱怨吗?我们只想要涨不要跌,能挡住跌吗?挡不住。
经历一个又一个周期后,我们就不再去问未来猪价是升是降,而是持续把猪养好。向内求,向自己求,反而把成本控制好了。未来市场无论高潮还是低谷,我们也都能从容一点。不要想着去踩市场节拍,既然从事这个行业,一定要把这行做好,把生产和管理做好,这是根本。
我们也曾预判周期,也和其他人一样,犯过一模一样的错误。正因为我们大家共同的误判,才形成了真正的周期。如果有一半人判对了,一半人判错了,周期就平缓了。如果大家的判断都正确,那就不存在周期了。实际上,我们共同的正确形成了共同的错误,就是一致性判断。
所以,在周期上,要少花精力去讨论我的判断正确与否,更不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研判未来趋势上,而是说,我们知道大趋势后,把精力用在内部生产,以应对周期。从大方向我们要知道行业的走势是什么,比如行业转型期、成熟度、未来利润率走向。
利润高的时候,不要那么乐观,对于未来,要抱有更多危机感。这样,我们做事就不会心存侥幸。压力始终存在,我们不敢懈怠。我们的养猪技术和国际上最先进的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份作业我们能做,其他企业也能做,小农户也能做,看谁把这个作业做得好,谁就是胜出者。
现在,我们内部有做得好,也有做得很差的,这是“硬伤”。怎么帮助这些落后的“差等生”获取高分,是个大难题。我们会派技术干部和管理人员,甚至直接派个人去帮他们干,手把手教,一起往前走。2024年,我们做了很多这样的事。
别人问我,牧原的创新基因如何形成?基因这个词太大了,从内在因素上讲,还是源自我们对事物极致的追求,无论这个事是效率、成本,还是价值、利润。我们自问,如果想活得更长久,那现在要做哪些工作。即便不显著影响当前业绩的事,我们都要把它做好,慢慢就形成了习惯。
创新是一件冒着巨大风险的事情。作为领导者,一定要全力以赴支持创新。无论我是自己做,还是找别人做,最终都是我做的。成了,那是别人的事,是公司的事;败了,责任就在我身上,我要把它担起来。如果我不担,其他任何人都担不起。否则,他们在做事时就不敢大胆尝试,不敢想,或者想一想又不敢干,所谓的创新就变成了小打小闹的尝试,成效也不会显著。
我们的每一项创新,都会把未来价值的可能性算得很清晰。如果投入产出比意义不大,那就放下。创新失败了,怎么办?还是我来担。就像自己做饭,做香了你吃,做烂了,这顿饭还要再咽下去,情绪抱怨是没用的,推卸责任更不可取,所以在内部,我们保护一起创新的人。
我时常翻看过往30年的工作记录。现在牧原的这些特质,好像那个时候自己就已经想了很多。很多东西都没有变。如果说变化,我对知识的认知、技术的探讨确实有变化。至于产业变化,过去我们是靠手工,现在靠机械,未来要靠智能化,这个变化才更大。
这些年走下来,我的内在变化还是比较少的。我不怕落伍,就是觉得时间不够。我常常想,我要是再多干2年能干什么?再要3年能干什么?5年能达成什么?突然发现,这样算下去的时候,没有时间了。当然,即便我们按现在这样的情况干下去,也能把想干的事干成。
我们一直提醒自己要有国际视野,用国际化管理让自己融入世界。农业国际化很难,语言是农业企业的第一关,第二关是风土文化,第三关是政策风险,之后才是未来的市场。我们希望用国际化标准,提升管理水平,与未来接轨。我们也期望能扩充一支人才队伍,把养猪技术再推向一个新高度。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tougao@iceo.com.cn
。END 。
值班编辑:王怡洁 审校:姜辰雨 制作:苏向娜(实习)
→点击下图直通“未来之星全球领航计划”
关注“中国企业家”视频号
看更多大佬观点和幕后故事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