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论文|基于钎焊工艺的环路热管耦合系统设计及验证

学术   2024-10-31 08:03   北京  

引用格式

孟恒辉,徐亚威,韩东阳,等.基于钎焊工艺的环路热管耦合系统设计及验证[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2024,44(5):57-65.

MENG H H,XU Y W,HAN D Y,et al.Design and verification of loop heat pipe coupling heat system based on brazing technology[J].Chinese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4,44(5):57-65(in Chinese).


一、文章导读

1.研究背景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器的功率从1kW到10kW量级的跳跃式增长,散热需求也越来越高。常规的高效传热部件,如热管、导热索等,广泛应用于高精度相机CCD、星敏、SAR天线等有效载荷热控设计,传热量在几瓦到几百瓦量级,无法适应航天器散热能力增长。而环路热管作为新型大功率、高效两相传热部件,尤其适用于实现复杂路径下的热量传递,同时具备长距离传输、逆重力、布局灵活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航天器有效载荷的热控系统中。


张红星等对环路热管启动特性开展研究,环路热管的启动与气液分布、姿态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柏立战等对重力姿态下环路热管运行开展试验和理论研究,从系统压力平衡探究重力与毛细力的影响因素;CHEN Y M等对环路热管的运行特性进行研究,探究稳态、瞬态等场景下稳定运行的因素;何江等对不凝气体、温度波动机理开展研究,探究长寿命机理。众多学者的基础研究,推动了环路热管的工程应用场景。


在航天领域,杨涛等采用环路热管实现了狭小空间下对多片焦面CCD器件的高精度控温;黄金印等采用环路热管技术方案,解决了复杂构型下后光路组件热量收集、传输及排散的难题,实现光机结构高精度控温。通过上述可看出,环路热管尤其适用于狭小空间下的点热源散热。对于多点热源的复杂环境,尽管可采用多蒸发器等形式,但环路热管系统稳定性差。对于其在平台系统的使用研究,国内外都是欠缺的,主要原因是传热链路上换热面积小,界面热阻大,使得传热效果很难匹配平台散热的应用需求。因此,根据空间热流特点探索环路热管耦合系统在平台系统应用的可行性,并针对低温钎焊工艺开展环路热管耦合系统的工程实现,设计专项试验验证其正确性,扩宽环路热管的应用场景。


2.文章梗概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器的功能集成度提升,对系统散热要求越来越高。环路热管作为一种两相态高效传热部件,具备远距离、逆重力、布局灵活等特点,常应用于单一热源下的定向热量传输;对于多点热源的复杂环境,环路热管系统稳定性差,一般很难适应。针对复杂空间热流下多点分散热源的散热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钎焊工艺的环路热管强耦合热管理系统,对关键耦合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开展了相关试验,验证了界面低热阻、强耦合等关键技术的可行性,提升平台散热能力达52%。环路热管实现了在陆地探测四号01星载荷舱上的应用,为国际首次在平台系统的大规模应用,载荷舱散热能力由4kW提升到6kW,为大功率固态放大器提供0~20℃在轨温度环境。环路热管突破了在平台应用的约束限制,为后续环路热管的热耦合系统设计提供借鉴。


3.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基于钎焊工艺的环路热管强耦合系统设计研究,并开展了耦合系统设计的可行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钎焊工艺的环路热管耦合系统,其界面低热阻、强耦合等关键技术路线可行,毛细泵钎焊界面的换热系数可达13333.3W/(m2·K),提升平台散热能力达52%。该强耦合系统传热能力强,高动态响应,节省系统平衡时间,为其在平台系统的应用奠定基础,拓宽了环路热管的应用场景。


为了更好地增强耦合效果,可在以下方面提升:


1)毛细泵与热源的界面换热系数是关键,可采取低温钎焊等手段,减小界面温差,提升整个系统的耦合效果;


2)环路热管数量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开展分析,通过系统评估,找到最佳的套数设计参数。



一、文章导读

孟恒辉,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航天器热设计。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登录官网下载原文




来源:《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2024年第5期

编辑:陈飚

监制:祁首冰




往期推荐


1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2024年第4期出版啦!


2

杨孟飞院士团队|地月空间基础设施体系架构与发展设想


3

地月空间基础设施专题|月面通信导航基础设施总体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


4

推荐专栏文章|欠驱动航天器模糊自适应增强耦合姿态控制


5

推荐专栏文章|基于改进蜣螂优化的GEO轨道多脉冲追逃博弈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本公众号是《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期刊的网络推广平台;作者和读者的服务平台;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研究者的交流平台。聚焦空间科学技术领域全球最新科研进展,引领空间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之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