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是一封来自志愿者讲师的匿名投稿,之所以匿名是这位志愿者担心自己的身份可能会连带透露出另一位女孩的信息,而她同时也希望与她有相似经历的孩子面临的处境不被忽视。
我无法忘记那通令人心碎的电话。
电话是在深夜打来的,通话持续了将近一个半小时。凌晨2点,年轻的声音从听筒中传来:
“老师,我从初中开始就遭遇了性侵,家里人都知道,但他们告诉我,家丑不可外扬。”
图片来自网络
我不知道电话另一头的女孩是谁。有限的信息是,那是高考刚结束的时段,女孩在贵州的一个山区,刚刚从高中毕业,在即将奔赴新的人生之前,她选择拨通我的号码,讲出了一件并非无人知晓、但从未有人理解的事。
作为成年人,我很为被伤害的孩子揪心,这是一种非常无能为力的感受。我将能够提供的支持与资源都一一告知女孩,但女孩表示拒绝,“老师,我不需要你为我做什么,我只需要有一个人听见我的声音就够了。”
女孩说从初中开始,她就遭到远房亲戚的性侵,曾经怀过两次孕,家人对此知情,但只是在她打胎以后对她说“以后你们俩就结婚吧”。
在讲述的过程中,女孩的语气平静得像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一样,她的平静几乎贯穿了通话的全程,只在一瞬间出现了波动,我对她说“这不是你的错”,她第一次听到别人这么说,麻痹已久的泪腺由此被打开。
“这不是你的错”,这句话是一枚镇痛剂,但遭受性侵害的孩子往往从未听到过。
记得在《综合防治儿童性侵犯专业指南》这本书的评论里看到,有个已经参加工作的性侵受害者说,长到这么大,居然是由一本工具书来第一次告知她,这不是你的错。
在“女童保护”的课程中,尤其是在给家长上课的过程中,我会反复告诉家长、老师,如果孩子遭遇性侵,不能打骂孩子,责怪孩子,要明确告诉孩子们:“这不是你的错”,因为遭遇性侵害和性暴力与受害人的长相、穿着等等都没有关系,也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勇敢,而是坏人做了坏事,应该受到惩罚和谴责的是坏人。
从2019年开始我成为了“女童保护”的儿童防性侵课程讲师。那一年,我加入到团队当中,接受了专业的培训,所以明白儿童性侵犯事件总是发生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无论儿童性侵事件是怎样发生的,无论是在哪里发生的,都不是受害儿童的错。让电话那头的女孩落泪的那句话,既是我的真实所想,也是我经过这些年的专业学习的感悟。
然而,我对自己当时的反应并不满意。那是我第一次接到性侵受害者的电话,往后许久,我都会不断反刍这件事的细节,反思自己当时能不能有更好的处理方式,这样或许就不会让那个女孩就此消失——她似乎只是想被听见,因此不愿透露自己的具体信息,也无意寻求帮助。在轻轻地吐露完无比沉重的心事以后,她挂断电话,再也没有出现。
那个夏天,我一直关注着当地的社会新闻,试图找到女孩的踪迹,但是一无所获。与此同时,我也有些疑惑,因为当时我是小学班的讲师,并没有给高年级的孩子上过课,那么那个女孩又是怎样找到我的呢?仔细想来,在每次上课的时候,我和另一位老师都会发放印有电话的名片,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她得知了我的联系方式。
“就算我没有办法给出太多帮助,但是当TA们想打电话、想倾诉的时候,就能够找到我。”为了能回应那些伤痛的话语、接住那些无助的泪水,我坚定了成为一名常驻讲师的决心,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沉默当中的哭声并非只来自一个人。根据“女童保护”的统计,2013至2023年,媒体公开报道性侵儿童案例3154件,每件案例受害儿童从1人到100多人不等,而这只是被看见的冰山一角。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整个社会的福祉,更多的受害儿童需要被“看见”。
文字:李文欣 整理
排版:叶雨
编辑:张琪
↙ 往期故事
向我们约课
成为志愿者
线上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