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笼位于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护国乡杉木笼村委会,为腾八路古道南线自腾冲经梁河、过芒东南出陇川边地的天险关隘,海拔2000余米,有一山控三坝(即东边的梁河萝卜坝、勐养坝和西边的陇川坝)之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茶马古道(陇川县杉木笼山北坡古道、杉木笼山西坡古道)杉木笼因其地势险要,在《明实录》《明史》等史籍中都有记载,是历史上的重要的军事据点,也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的商贸通道,留下了厚重的历史遗迹。至今,杉木笼村委会的历史遗迹已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陇川县杉木笼山北坡古道、杉木笼山西坡古道)和德宏州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杉木笼隘遗址。茶马古道,古遗址,公布时代为唐至民国,201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陇川县杉木笼山北坡古道、杉木笼山西坡古道为茶马古道云南段其中的重要路段,位于陇川县护国乡杉木笼村委会,为古道腾八路南线从梁河至陇川翻越杉木笼山的主要路段。据史载,古道最早开辟于唐代南诏王阁罗凤“西开寻传,南通骠国”的行军线路之一。元代云南行省纳速剌丁设置通缅驿道时,正式纳入官方经营。明初王骥“三征麓川”时为主要作战通道,并在沿线的杉木笼山和陇川马鞍山等地与麓川叛军展开激战,为夺取这场平叛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末刘綎、邓子龙平缅靖边后又由云南巡抚陈用宾在古道制高点的杉木笼山顶建关隘加以控制。之后,曾多次扩修,长期沿用下来,古道北起梁河芒东翁冷村接萝卜坝古道,向南过別来上杉木笼山,经马脖子翻杉木笼隘口,下山经百叶村、折高坝,至清平街止,全长约35公里。道路多以人工在陡坡山林中开凿而成,缘地势曲折蜿蜒而行。路面一般宽2米左右,部分地段铺有石板,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梁河至陇川公路通车后,才被废弃,前后沿用1200多年,至今仍是当地民间往来的重要通道。杉木笼北坡、西坡古道属于腾八古道南线,也是内地与边疆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推动滇西边地的开发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长期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杉木笼隘遗址位于护国乡杉木笼村委会杉木笼村,古为通商要道。明朝王骥“三征麓川”后,成为重要的军事关隘,当时有“若要麓川破,船从山上过”的天险名言。杉木笼因其地势险要,在《明实录》《明史》等史籍中都有记载,是历史上的重要的军事据点,也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的商贸通道,留下了厚重的历史遗迹。遗址发现于三普,在2020年开展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考古调勘工作中进一步确定杉木笼隘遗址由南北寨门、老庙、衙门、老街、山川一览摩崖石刻、隘口、校场、关庙、老古道、千家寨、窑场组成。2020年1月31日公布为德宏州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杉木笼隘为腾八路古道南线自腾冲经梁河、过芒东南出陇川边地的天险关隘。关隘地处山脊,海拔2000余米,有一山控三坝(即东边的梁河萝卜坝、勐养坝和西边的陇川坝)之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山脊地势略呈马鞍形,周边坡陡如削,古道自东北萝卜坝上至北端山顶后,从垭口转南沿鞍脊行100余米,再从南端绕过山顶东侧转向西南下山。为了有效控制这段险关要隘,早在唐代中期南诏王阁罗凤“西开寻传,南通骠国”之时,就已在这里设关驻兵镇守,称“小沙摩弄”。明代王骥三征麓川,曾在这里屯驻大军作为攻防的依托。明万历刘綎、邓子龙征缅战争结束后,曾由云南巡抚陈用宾将其扩建为杉木笼隘,长期派兵驻守,并从此沿用下来。关隘依地形修成封闭式,南北两端鞍顶各设大型土碉2座,对上山古道形成夹峙之势,中间鞍脊部分设为兵营,设置有中营和下营,以古道为轴线呈两行排列,并于其间插筑大小碉堡三座,一旦发生变故,各房兵员可就近入碉防守,老街道路两旁仍然可以看出历史上的营房建设规划的痕迹。整体布局紧凑严密,利于防范,具有典型的古代军事建筑风格。民国以后,交通改道,关防废弛,大部分守卡官兵落籍为民,古隘也由此变成村寨。目前,除个别碉垒被毁外,整个关隘和兵营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设风格,具有很高的史学研究和旅游观光价值。
电话: 7174589 邮箱:lcxcb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