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桥景区位于许昌市西郊,这里由名胜古迹灞陵桥、关帝庙以及古典园林建筑组成,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进入景区,远远望去,雄伟壮观的灞陵桥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横跨在清源河上。这座纯木结构的廊桥,全身呈紫红色,在周围绿树的映衬下更显得精美绝伦。
踏上灞陵桥,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桥身拱起,宛如长虹,桥下的河水缓缓东流。站在桥上,不禁想起那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建安五年春,曹操征徐州,败刘备、伏关羽。曹操对关羽十分器重,厚待于他。然而,关羽深知新恩,但不忘旧主,护刘备二夫人千里寻兄。曹操追至灞陵桥赠袍献酒,以饯其行,关羽疑其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长揖而去,开始了千里单骑、过关斩将的千古壮举。
继续前行,来到“关羽辞曹操挑袍处”。这里的巨型石雕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关羽威风凛凛地坐在赤兔马上,手中拿着青龙偃月刀,旁边是曹操带人捧着锦袍要送给关羽。这个雕像,把关羽那重情重义、不忘初心的精神和骁勇善战、不受名利诱惑的高尚品质彰显得淋漓尽致。
灞陵桥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
许昌灞陵桥所在的位置早在东汉时期就是交通繁忙之地,其始建年代已不可考。
文物部门曾对灞陵桥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发现原桥为青石灰砖结构,三孔,通长17米,高2.88米,元、明、清三代都曾对其进行过修缮。桥基为元代构件,桥上部为明、清建筑。该桥遗留的构件有石雕栏板、戏水龙头、望柱、石狮、石猴等,这些构件被应用到了修复后的桥梁上。
灞陵桥又名“八里桥”。史料显示,早在东汉建安年间,灞陵桥就是汉魏故都许昌西部的交通枢纽,一直到清朝末年,桥的附近还有行船、码头等,非常热闹。景区现存的一通清朝宣统年间的石碑记载了当年的繁华景象:“灞陵桥者地值通衢,东达汴济,西通宛襄,车马轮蹄,络绎不绝,又且关圣英灵,行商过客往往流连者不忍远去。”
如今,在灞陵桥景区关帝庙的后院,有一座依照古灞陵桥原样修复的三孔石桥,桥上的栏杆、石雕古朴典雅,有些石雕历经风雨侵袭,带着岁月的痕迹。桥头竖有“汉关帝挑袍处”古碑,为明代总兵左良玉墨迹;近年,新塑关羽挑袍巨大雕像,令人望而起敬。
一千八百多年前,关羽在挂印封金之后,于此地辞别曹操,留下了“关公挑袍”的千古佳话,灞陵桥也随之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桥。据《许昌县志》记载,自三国以来,关羽忠义故事千古流传,后人追念关羽功德,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当地义士王宏道捐地三十亩,经多方资助而建成灞陵桥关帝庙。
如今的灞陵桥景区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景点,也是人们了解三国文化、追思古人的重要场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许昌灞陵桥流传着多个与关羽相关的故事,其中“关公挑袍”的故事最为著名: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春,曹操征讨徐州,击败刘备。下邳之战后,关羽降伏。曹操敬重关羽,回许昌后对他厚待有加。然而关羽深知新恩,但不忘旧主,决心护刘备二夫人千里寻兄。曹操甚是惋惜,追至灞陵桥,赠袍献酒,以饯其行。关羽疑其有诈,立马桥上,用刀挑袍,长揖而去,随后开始了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的千古壮举。
关于关羽辞曹,历史上还有多种说法。在《三国演义》中,曹操选一歌姬收作义女取名曹月娥送给关羽,欲以美色笼络他。一日,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决意离去寻兄,于是将曹月娥灌醉,深夜领皇嫂出逃。曹月娥酒醒后,追赶关羽,关羽发誓忠于刘备,曹月娥无奈,便拔剑自刎以成全关羽的忠义。
而在《三国平话》里,张辽劝曹亲自送行,趁机将关羽擒拿。《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则记载,关羽留下一封告别信,就擅自离开了曹营。还有说法是,蔡阳要追关羽,曹操斥退蔡阳,然后亲自到灞陵桥为关羽送行,赠以黄金一盘、锦袍一领。关羽恐曹操有诈,不肯下马,只用刀尖把锦袍挑到马上。
这些故事和传说展现了关羽的忠义精神,也使得灞陵桥成为了三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
许昌灞陵桥在历史上经历过以下重要事件:
- 关公辞曹挑袍:公元200年,曹操东征,击败刘备,在下邳之战中俘获关羽及刘备妻妾甘、糜二位夫人回到许昌。曹操爱惜关羽的人才,加官进爵,“礼之甚厚”,但关羽不为利禄所动,忠于桃园之盟,不忘旧主,得知刘备信息后毅然封金挂印,执意回归刘备,于是保护二位“皇嫂”的车仗,斩关西去。曹操得到消息,率群僚快马加鞭追至八里桥,赐袍饯行,但单刀匹马的关羽疑其有诈,立马桥头,以刀挑袍,辞曹西行,开启了让后人为之赞叹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
- 曹冲称象:曹冲称象的故事也发生在许昌灞陵桥。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的儿子曹冲自幼聪慧,五六岁时就想出了用船称象的办法,令众人赞叹不已。
- 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据说,曹操在青梅亭宴请刘备,二人一边饮酒,一边纵论天下英雄。
以上信息综合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