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荟萃 | 丛文俊:古体书法的困境与出路

文摘   2024-11-20 10:01   北京  


从商周时期的甲骨金文,到春秋战国的墨迹古文、刻石、装饰书体和秦代小篆,均统一名为篆书,实则差异很大,涉及到临帖、创作的问题也很多,尤其是书体演进、地域风尚、作品之文化上的象征意义,以近体书法为主的古代书论所能提供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对这些历时一千多年的原生态书法,如果缺乏专业水平的深入解读,就只能凭借热情与学习近体书法的经验去图其字形,搞点笔墨情趣,乃至于扭曲、夸张、改造它们,从而使这些古体书法变得苍白,徒具躯壳。对今天所选择的古体范本,应该先弄懂它们的美感风格,再由表及里,探索其内涵,也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如果眼中只有字形,学到手的东西就会非常有限,并且很可能成为滋生弊端、发生谬误的根源。张怀瓘《评书药石论》曾有“复本”之论,学习古体书法尤为必要。


汉魏时期,仅小篆一体尚有余勇可贾,变化也可圈可点,不乏堪为楷模的作品。至于青铜器铭文、镜铭、砖瓦文字,可谓异军突起,虽多受隶书冲击,或兼取他体,别成规模,亦多有可观,如能择其善者师法,应该是很有发展前途的。隋唐以降,古法失传,遂有李阳冰之玉箸篆、铁线篆出现。李篆功夫虽深,但生动不再,宋人续之,笔意尽失,元明几乎没有可以称述者。清人承篆法衰末,借古出新,篆书获得复兴。清篆有两个不足,一是名家都兼善治印,而治印摆布字形的习惯有意无意被带到书篆当中,更加注重线条和结体的精致与姿态;二是清人所见三代青铜器有限,学习和借鉴更少,原生态的古法价值还没有被认识、被发掘。吴大澂用小篆笔法写金文、李瑞清用抖笔模拟金石气,都是明证。如果清人能有今人的幸运,得观丰富多彩的古体遗迹并善为利用,其篆书成就会更大。今人虽然幸运,却缺少清人的学养和功夫,所能利用的古体遗迹百不足一,实在令人遗憾和不解。

当代篆书多由古体化出,眼界、格局均胜于前人,但问题也多。

首先,在大风气影响下,浮躁与粗糙的审美心理遍及古体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之中,且手法雷同,少有个性。在我看来,古体书法笔法相对单一,美在精致。其中很多变化现象都可能有其复杂的背景和文化因素,如商周文化之异与书法祈尚不同,西周王室作器的雅正与王者之风、礼乐文化的象征意义,各诸侯国题铭的地域风格与具体作品中的个性因素,书制工艺与作品风格,书体演进在作品中的种种表现,不同书体不同用途的作品区别,各种复杂的文字学问题,等等。由于这一切都属于原生状态,即无法用后代的风格流派、家法师承之类的知识去解读和学习。同时,古体书法的美感建立在象形符号的基础之上,对习惯于近体书法的今人来说,相当陌生,需要下大气力去了解和把握。


其次,有些人面对学习古体书法的诸多困难,不是努力去克服,而是选择走捷径,学时人,学入选和获奖作品。即使是选择范本,也是跟在别人后面,古体书法俗弊之大,以此为甚。关键在于,有些作者没有能力辨别风格、美感、优劣,无法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有发挥余地的书体和作品范本,今人写《散氏盘》《中山王器》、楚简者众多,即出于此。析言之,《散氏盘》简率拙朴,在西周金文中别树一帜,很难学,但都学它,就如同千军万马走上独木桥,再学别的范本也很难兼容,可惜学习者并不理解这一点。《中山王三器》是装饰性书体,论安排费工、用笔之程式化,尚远在铁线篆之上。装饰性越强,破坏书写之美越多,书之离不开作字、画字之病,又不易见艺术个性和作者的想象力、创造力,不宜提倡。令人困惑的是,一些托名丑拙的作品也在采用装饰手法,并视之时尚和出新,殊不知当作者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字形及作品形式上之后,必然会失掉书法的内涵与文化精神,古体即成为徒具其表的道具。楚简出土于多地,风格面目也多,数量很大。依今天的出版技术,完全可以直接临习墨迹,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学字书摹本者众,学时人者众,取法乎下,难怪多病。

又其次,古体书法以铸字、刻字、错嵌为一类,墨迹朱书为一类。好的拓本,印刷品都能清楚地展示出题铭的状态,如书范制模工艺、后天的锈蚀、残坏等,有些人把锈蚀残坏引起的笔画线条变化名之为“金石气”,是不全面的。依照我的经验,实物照片或拓本所见其笔画线条那种坚韧沉毅的质量和美感,才是最重要的,是工艺因素与书写的完美结合。要写出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效果,即需要用笔达到“锥画沙”“印印泥”的境界,借鉴李阳冰、徐锴之法差几似之,清贤则不可取。既为古体,先须识其古意,入于古雅,不古不解其味,也不解其变化之理。古体有其独到的笔顺、笔势、笔画连接方式,这是学好并能变化为用的基础,必须多看多临,熟能生巧。我的体会是多看作品与临习、记忆字形并举,稔熟之后再按原作章法通临,以强化整体感,为创作打好基础。临帖不限于初学,要经常临、反复临,有目的,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可以说常临常新。临帖要形神并重,不能以意临、神临为托辞,自己欺骗自己还自鸣得意。学古体墨迹朱书宜多看真迹,以熟悉字形和临习原作并举。盟书、楚简都属于草体,或名草篆,草率、简化笔法是其特色。又因为它们是日常的实用性书写,字形结构也多有变化,记字形和临原作时应格外注意。简牍墨迹与金文的原作字形都很小,但金文放大较易,在墨迹放大临习和创作时宜作相应的笔法调节,今人或借鉴金文、或借助枯破之笔为之,不乏可取,但易伤于流媚,损失其固有的美感。应该说,还有很大的调节余地,不妨多方尝试。


第四,古体处于造字、简化、规范、美化、形声化的发展阶段,文字现象十分复杂,异体既多,地域国别的用字和书写习惯差异也很大,很难把握。对学书法的人来说,粗通文字学十分必要,尤其是创作时会经常遇到缺字的情况,不懂文字学就会缚手缚脚,以至于出错。这里,应留意以下几点。一是古体结构多有精致之处和用意,不能写错,更不能妄加改作,如能熟悉其构形原理、规律,则可无往而不胜。二是异体字多,创作时的选择宜先求通篇的风格和谐,次求变化,多几个方案,成功的概率也会高一些。三是处理不同时代、地域、风格的字形,先明确基调。如果以西周金文中王室作器的雅正做基调,缺字时选取的其他字形均须做好偏旁及字形结构的调整,并统一于整体风格;如果以散盘风格为基调,补入的所有字形都要根据散盘的特点加以改造。以此类推。如果不能善加调整,作品就会失败,大成遥不可期。四是缺字时的造字和改作,都应该根据预案中的基调,先求通假,以避免错误;次则取小篆以前的古字构形原理,以古体偏旁拼合;如果仍然做不好,可试求秦汉古隶、《说文》所及古文大篆等作为参考,切不可随意造字。实在没有合适者,宁可更换书写内容。

写错字是当代古体书法的顽疾,甚至有观点认为书法是艺术,错字没关系。这是没文化、不负责任的看法,是行不通的。昔日邓石如篆法高明,世人推誉有加,而以其常写错字,饱受诟病。如果爱好古体书法,就下力气读一点书,使笔下增加一些文化感,有什么不好?至少,案头上多备几种工具书,养成查阅的好习惯,也会受益终身的。


文/丛文俊
来源:书法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航天书法艺术

中国航天书法家协会坚持密切联系基层一线书法工作者和新文艺群体,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和普及书法艺术。

中国航天书法艺术
中国航天书法家协会的宣传平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航天书协的通知、公告、工作安排发布等;2、重要书法事件;3、介绍航天书法家及作品;4、其他需要发布的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