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滔滔,崇山巍巍。在探寻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宏伟工程中,“陶寺遗址”是一个闪耀的节点。
古今同地,一眼千年。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引领我们穿越时空回溯那辉煌灿烂的文明片段,给予今天的我们以文化自信底气。
——题记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考察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陶寺遗址,位于晋南腹地襄汾县陶寺村南,1958年被发现,自1978年正式科学发掘,迄今已有46年。 回首过往,考古先驱者们在艰苦条件下揭开陶寺遗址神秘面纱,后继者运用先进技术深挖内涵,从陶器工艺到玉器雕琢,从建筑布局到墓葬文化,不放过任何细节,使陶寺历史画卷完整呈现出来—— 陶寺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是“陶寺文化”的命名地。 可以说,从寻找“夏墟”开始,到“中华文明探源”,再到“考古中国”,陶寺遗址无一不是考古类国家重大课题的“实践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表示,陶寺遗址出土的一件被认为是文献中“圭尺”的随葬品,是有关“地中”的最早实物标志。经过考古工作者复原测试,发现这把“圭尺”的第11个刻度是夏至日影长的标记点。 拨开层层黄土,揭开古代文明真容。正是在一代代考古人接力探索下,许多突破性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逐渐确立了陶寺遗址为史前一处重要都城的地位,从而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蕴含着“文化自信”的中国密码,成为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程的重要支点。 作为依托陶寺文化建设的一座专题性遗址博物馆,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它不仅凝结着陶寺遗址考古人的心血、广大建设者的汗水,寄托着市、县干部群众的厚望,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自2021年博物馆立项开始,直至开馆,乃至今后运营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全程参与。不仅如此,博物馆选址、展陈文本编制与展陈大纲的修订、展陈内容形式设计的准确性、同类遗址博物馆的调研学习借鉴,甚至博物馆外立面形式展现的陶寺文化元素和特质等具体细节问题亦都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其中。 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财政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山西省委、省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等都给予了极大帮助,在项目选址、资金保障、用地保障、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如今,陶寺遗址博物馆外观设计呈现一个“中”字,象征着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支撑。博物馆从多角度、立体式展示了陶寺遗址作为早期国家都城的盛大气象和恢宏图景,多维度解释了早期国家的文明形态。 正如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所言,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建成与开放,是中国考古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新时代以来中华文明历史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大遗址保护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缩影,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穿梭古今时空,对话千年文明。
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和开放,让“藏在深闺”的文物走出库房,焕发生机,更为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示着博大精深的陶寺文明。 据介绍,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聚焦“自然与文明之光”这一主题,设有“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3个基本陈列单元, “陶寺考古”“临时展陈”2个专题展览,以及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再现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深入阐释了陶寺遗址作为早期国家都城的盛大气象和恢宏图景。 步入博物馆大厅,一束“文明之光”徐徐向前,“中”字形的核心区域LED屏上,生动展现着4300多年前陶寺先民的文明盛景,汇聚成陶寺文化“光被四表 协和万邦”的高度概括。 大厅两侧,巨幅浮雕如同史书,凸显着陶寺于世界与中华早期文明的独特价值。 循着“文明之光”一路向前,在“文明蕴化”展厅里,山西“表里山河”由抽象变具象,其孕育初始文明之功可感可知,见证着古老文明摇篮风貌; 在“煌煌都邑”展厅里,陶寺都城昔日辉煌扑面而来,宏伟布局、精湛工艺与繁荣生活尽显文明高度;在“早期国家”展厅里,借文物与展陈开启早期国家治理智慧之门,让人体悟文明演进的艰辛与厚重……陶寺之光照亮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通途。 “彩绘龙盘以精美蟠龙图案为探索龙图腾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朱书扁壶上的独特文字实证了在甲骨文之前约800年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字系统。”讲解员曹慧惠介绍,此外馆内沙漏、铜齿轮等鲜为人知却十分珍贵的文物,以及各类精美陶器、玉器、漆木器等,生动展现了陶寺先民物质生活与审美情趣,使参观者仿若与先民展开跨时空对话。 核心文物是博物馆的灵魂所在,陶寺遗址博物馆亦然。陶寺遗址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其中馆内精选的230件(套)陶器、玉器等,全面展示了40多年的考古历程与丰硕成果,其中不乏多璜联璧、彩绘蟠龙纹陶盘、铜蟾蜍片饰、绿松石镶嵌腕饰、彩绘漆木器、骨质口簧等珍贵文物。 千年文物如何“讲述”古老的故事?当考古展陈遇上数字科技,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自2023年5月起精心筹备,经多轮专家论证确定多媒体与互动体验展陈策略。”陶寺遗址博物馆策展人尹金武介绍,“我们运用创新展陈,赋予文物生命力,使其讲述历史。” 裸眼3D技术让参观者无需设备即可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体验陶寺先民生活与劳作场景;智慧屏与互动沙盘亮点频出,前者动态展示文物背后信息,后者让参观者亲手操作感受古代城市规划智慧……陶寺遗址博物馆通过巧妙运用光影、数字等新技术,全景式展示了陶寺遗址在王族墓地、主殿建筑、手工业制作、天文观测、都邑建设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这些科技元素不仅增强了互动性与趣味性,更能让参观者沉浸于陶寺文化独特魅力之中,使博物馆成为活力四溢的文化殿堂,每个角落都诉说着动人的历史故事。陶寺晨曦,文明破晓。
陶寺遗址作为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研究早期国家形态与社会结构演变的关键样本,也是领略中华民族智慧结晶与精神风貌的珍贵窗口。 在博物馆二楼的“考古历程展厅”里,一件件旧物什、一张张老照片、一帧帧历史影像记录着陶寺遗址发现以来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的艰辛探索。 跨越时空的致敬,亦是文明的传承与共鸣。与往昔的展示方式相比,陶寺遗址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上实现了重大创新与突破。全新的馆舍建筑规模宏大,展厅宽敞明亮,文物丰富多样,堪称陶寺文化展示的集大成者。尤其是那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重现的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新成果,更是首次与公众见面,令人耳目一新。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遗址博物馆有助于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事实上,今年以来我市已顺应山西“文博热”的持续升温趋势,聚焦满足游客“为一座馆、赴一座城”的旅游体验,将陶寺遗址博物馆纳入“跟着悟空游临汾”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全面提升博物馆专业化服务能力,不仅专题打造了以陶寺文化为背景的“对望·陶寺”实景演出,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的光影空间;研发设计了“陶寺”“临汾”“山西”3个主题50余款文创产品,让“陶寺文化”可认知、可分享,还落实门票减免政策,打造一站式网上预约窗口服务平台,并配备专业讲解员,着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同时,优化了博物馆周边环境,完善了游客食宿、交通等服务保障体系,力求让四海宾朋、八方来客真切感受到“所有的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的热忱和热情。 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以后,将充分发挥考古研究的基础支撑作用,依托正在持续开展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不断充实展品和成果,持续改进展陈内容,充分体现“考古味”。还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站、陶寺遗址现场展示、考古研学中心等形成功能互补,更加立体全面阐释灿烂辉煌的陶寺文化及其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创新提供生态型、体验型、研学型的产品服务,提供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中国方案。 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将推进陶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文化艺术创意园等规划建设,旨在通过文物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让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活”起来。11月12日开馆!陶寺遗址博物馆精彩抢“鲜”看
文/图/视频 临汾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宗林 亢亚莉 刘临琦 任怡星
编辑 荀丹薇
校对 张晶 侯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