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天津“参与上天”的那些新闻,已频繁出现到让人不再多么惊讶。
“5、4、3、2、1,点火!”就在最近,2025年1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谷神星一号遥十六运载火箭成功将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的云遥一号37—40星共4颗气象空间遥感卫星发射升空。至此,这家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已成功发射34颗气象卫星。
在2025年的今天,中国新的航空航天动向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天津企业的身影——从运载火箭“胖五”到中国空间站,从空客总装线到无人机产业链,望向头顶苍穹的那些事,天津如今很“行”。
2025年年初,来自天津航空航天产业的一串数据,足以说明这座城市所拥有的“航空航天力量”——
2024年前三季度,天津航空航天装备进出口470.4亿元,同比增长17.2%,规模稳居全国首位;
2024年,天津航空航天产业链增加值增速达到26%,这一数字超过了前一年天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航空航天产业链增加值增速超过10%”,这表示航空航天不仅成为天津增长最快的几个产业链之一,且增速显著增快;
2024年,天津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请注意,这一数据显著地快于全市规上工业4.3个百分点——换句话说,过去一年高技术制造业领跑了天津工业大盘。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速很快,均超过30%。
如今,每当提及天津新质生产力发展时,“航空航天”越来越成为一个高频字眼。
2024年7月,天津的空客A320系列飞机亚洲总装线,正式交付第700架在中国完成总装的飞机。
天津拥有空客亚洲唯一的A320总装线和A350宽体机完成交付中心,是全国三大干支线飞机研制生产基地之一。以空客的合作项目为牵引,天津已培育了西飞国际、古德里奇、赛峰短舱、天津海特、航空机电等一批上下游企业,产业链真正做到了“串珠成链”。
去年劳动节期间,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焊接车间生产五组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9岁的团队虽然年轻,却已经承担起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系列等新一代运载火箭贮箱的搅拌焊研制任务,其生产的运载火箭,已不止一次地护送“嫦娥”奔月。
而在“国家队”“大资本”之外,天津的民营航空航天企业,同样风生水起。除了本文开头提到的云遥宇航,坐落在东丽区的天津爱思达航天也充分发挥着链主作用——
就在2024年11月11日,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以“一箭15星”的方式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发射服务,而这枚火箭的整流罩、多星分配器等结构产品及防热功能件,正是由来自天津的爱思达航天承制。
从“大飞机”到“大火箭”,从“供内”到“供外”,天津的航空航天力量,正越来越“牛”。
航天领域有一句话说得好:一枚火箭的升空,背后是整个国家航天工业体系的实力支撑。国家如此,城市亦然。天津在事关“飞天”的领域百花齐放,绝非偶然,这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齐备的故事。
所谓“天时”,最显著的是产业政策的顶层设计。在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及了“积极打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这也是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早在几年前国家航天局发布的白皮书中,更是清晰地提到“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正是在种种“天时”机遇下,一大批如今渐收硕果的商业航天头部企业相继成立。
而提及“地利”,就不得不说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框架——今时今日,在天津的很多航空航天企业中,很多人才正经历着京津“双城记”式的生活。忙碌的奔波背后,是“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模式在航空航天领域被证明行之有效。
区域协同带来的优势,让天津的航空航天产业迎来一场“无限进步”。2024年,来自北京的国产大飞机C919飞行模拟器的制造商,在天津设立研发中心。他们与中国民航大学合作,合力攻关C919模拟器中的导航数据库等关键技术。
这也引出天津另一个“地利”,那就是独特的人才优势。据相关预测,至2025年,航空航天装备领域人才缺口将达47.5万人。就在去年12月教育部更新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首次增设了航天装备领域专业,国家对航空航天人才的紧迫需求可见一斑。
巧的是,天津拥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学科覆盖领域广泛,人才储备丰富,汇聚了一批航空航天高端人才和技能人才,正为企业发展提供着必要的人才支持。
最后,在众多良好的先天条件下,天津能够越众而出,归根到底还是“人和”——天津这座城市近年来对航空航天的着力扶持。试问,对航空航天领域的创业企业而言,前期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是一项普遍难题,像云遥宇航、爱思达航天这样的民营企业,缘何能够于短短数年间在天津站稳脚跟?
答案或许可以从一颗螺丝钉说起。今年天津两会期间,东丽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春向媒体展示了一颗由东丽区扶持的航空航天企业所生产的螺丝钉:“这并不是一颗普通螺丝,它是飞行器安全的一个重要构件,具有精度高、耐高温高压、密封好等优质特性,价格与普通紧固件相差百倍,甚至千倍。”
就像李春所说,一枚航天用螺丝钉背后的研发和生产,是天津以商招商、以产业链招商的一个缩影。耕耘终有获,积石总成山,一串串亮眼的“飞天”数字绝非从天而降,耐心的培育、扶持,终收盛果。
天津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航天科技产业要素和配套链落地,要促进航天五院、爱思达等重点企业抢占商业航天新赛道——由此看来,天津航空航天产业的“天时地利人和”,其实才刚刚开了个头。
朝着新的起点翱翔,天津“飞天”的那些事,将在蛇年继续刷新“进度条”。去年年末,空客天津A320系列飞机第二条总装线项目紧锣密鼓地施工,其中最大单体209号总装厂房外围护已全部完成,整个项目正朝着2026年底建成交付的目标前进。
空客二线项目209号总装厂房
在1月23日于天开园举行的天津市科技工作会议上,市科技局局长、天开高教科创园管理委员会主任朱玉兵在报告中指出,2025年将全力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要聚焦生物制造、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氢能等未来产业。这不啻天津面向头顶苍穹所下的又一次决心。
新的起点,需要新的努力。“在已经很好的基础上,如何才能更好”——今年天津两会期间,谈及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很多与会代表委员也表达了关切。
“滨海新区下一步将深化与北京的产业体系融合,重点承接大飞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载人登月火箭和低轨卫星研制生产任务等项目落户。”市人大代表、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单泽峰表示,要加强科创协同,让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未来可探索政府投资与企业或研究院所共建共享AIT中心(即航天器总装、测试、试验中心),借鉴上海‘AIT+产线’的成功经验,以天开高教科创园为牵引,为商业航天产业公司提供场地、设备、技术支持。”市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崔玉红表示,天津拥有良好的航天科技和产业工业基础,但也存在商业航天产业经济效益有待提高、航天科技产业资源基础未充分利用等不足,并基于此提出了建议。
“建议统筹制定低空经济产业政策规划,加快研究低空空域管理地方法律法规,推进具体政策落实。”市政协委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刘志新表示,目前天津在低空空域管理机制、空域开放范围、飞行审批流程等方面,尚需进一步适应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的要求。
做优产业链,即是做强“生态圈”。竞逐“飞天产业”这件事,天津正越飞越高、越飞越稳。
观察员 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