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斌,凭借着慈祥可亲的形象,成为了各大卫视保健品行业最炙手可热的“专家”代言人。短短三年内,她就扮演了9个不同身份的“专家”,并通过虚假广告,诈骗80亿元。甚至到2017年,这场骗局被警方揭开后,还有数以万计的老年人,对她深信不疑。那么,她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
无意间成为“专家”
刘洪斌是辽宁抚顺人,退休前她一直在家乡,当一名本分的矿务局工人。
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却一直埋藏着一个“演员梦”。
于是,退休后的刘洪斌,决定重新拾起梦想,开始在各个剧组跑龙套。虽然大多时候,连正脸都露不上,但她却很开心。
直到有一天,她正在跑龙套的时候,一位广告导演,注意到了银发苍苍的她。
导演觉得刘洪斌身上那种慈祥可亲又不失干练的气质,正是他们寻找已久的“专家”形象。
随即,向她发出了广告邀约,骤然接到拍摄邀请的刘洪斌,是既兴奋又忐忑。
毕竟,拍广告不仅能在电视上露脸,报酬也比跑龙套高出不少。
于是乎,第一支为治疗咳嗽的药品代言广告,筹拍起来。
初次站在摄影棚里,面对着闪烁的灯光和忙碌的工作人员,她难免有些紧张。
但在导演的引导下,刘洪斌很快找到了状态。她将自己想象成,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中医,正在耐心地向病人解释药品的功效。
这种自然流露的慈祥感,恰恰契合了广告公司的目标。公司给了她极高的评价,让她瞬间充满了信心,觉得自己成功了。
于是,保健品公司趁热打铁,提出跟她签下长期合作的合同。这次的刘洪斌没有多加思考,便同意了。
之后,保健品公司的营销团队,开始对她进行更系统的包装。
他们为刘洪斌,量身定制了各种“专家”身份,诸如中华中医医学会镇咳副会长、东方咳嗽研究院副院长、风湿病权威、蒙医传人等等。
并且,每个身份都配有一套精心编造的背景故事,什么北大医学院毕业、祖上是御医之类的头衔,听起来就很唬人。
骗取80亿
随着广告拍摄经验的积累,刘洪斌的表演越发纯熟。她甚至开始认真研究每个角色,揣摩不同“专家”的言行举止。
在镜头前,她时而慈眉善目,时而严肃认真,将这些虚构的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再配上精心设计的场景和煽情的音乐,这些广告简直就是为老年观众,量身定制的“神医秀”。
从2014年到2017年,短短三年时间,刘洪斌先后以9个不同的专家身份,出现在电视广告中,推销着各种“神药”。
这些广告,在15个省级卫视频道轮番播出,每次播出后,电话订购热线就会被打爆。
据统计,仅仅三年时间,刘洪斌就帮助幕后的北京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赚取了80亿元的惊人收入。
直到2017年初,一些细心的网友发现,刘洪斌在不同电视台的节目中,身份转变的实在太快。
一会儿是苗医传人,一会儿是北大专家,一会儿又是蒙医传人,如此反常的情况,引起了大家的怀疑。
随着争议的不断升温,《中国经营报》等多家媒体,开始对此事展开深入调查。记者们惊讶地发现,这位“神医”刘洪斌竟然只是一名普通退休工人。
很快,这起骇人听闻的诈骗案引起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高度重视。2017年,官方正式介入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刘洪斌代言的多款产品,存在虚假宣传,有些甚至含有有害成分。这些“神药”不仅无法治病,反而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真相大白遭处罚
2017年6月,处罚结果终于出炉。幕后推手北京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处以1450万元的巨额罚款。
涉事的电视台,也被责令进行整改。而作为这场骗局的“台前主角”,刘洪斌本人则被没收了约1000万元的违法所得。
然而,相比于80亿元的诈骗金额,这样的处罚,在很多人看来似乎还是太轻了。
许多网友对此表示不满,认为应该对刘洪斌,追究刑事责任。但由于刘洪斌只是作为广告代言人,并未直接参与产品销售,因此最终逃过了牢狱之灾。
刘洪斌事件的爆发,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保健品行业的乱象。许多老人轻信电视上的“专家”,不惜倾家荡产购买所谓的"神药"。
值得一提的是,刘洪斌并非个案。在她之后,类似的“神医”骗局,仍时有发生。比如“神医”胡凌虚,以“祖传秘方”行骗,“药王”秦玉峰则以“专家”身份推销保健品。
刘洪斌事件后,国家有关部门开始重拳出击,对保健品行业进行全面整顿。
《反不正当竞争法》也进行了修订,加大了对虚假广告的处罚力度,各大电视台也加强了对购物节目的审核。
然而,要彻底杜绝此类骗局的发生,仅仅依靠监管是远远不够的。
提高公众尤其是老年人的防骗意识,加强科普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时,子女也应该多关心老人,帮助他们辨别真伪信息,防止他们落入骗子的圈套。
结语
回顾刘洪斌的“神医”之路,我们不禁感叹命运的戏剧性。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因为一个小小的演员梦想,最终成为了轰动全国的“大骗子”。
如今的刘洪斌,已经从万人追捧的“神医”沦为人人喊打的“骗子”。她的名字,成为了虚假广告的代名词,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个曾经在电视荧屏上呼风唤雨的“百变专家”,最终还是难逃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
刘洪斌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我们更要坚守道德底线。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保持理性思考,不轻信权威,才是避免落入骗局的最好方法。
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只有构建起完善的监管体系,加强诚信建设,才能真正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像刘洪斌这样的“神医”可能还会出现。但我们相信,随着公众意识的提高和监管的加强,这样的骗局终将无处遁形。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一个诚信、健康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北京青年网、人民网、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