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90后”,让一根粉实现“72变”!

时事   2024-12-20 11:18   河南  




隆冬是孙溪烽最喜欢的时节,因为这个时候制作的红薯粉条品质最好。

12月10日,走进位于禹州市朱阁镇的盛田农业百年粉坊,老式灶台里炭火正旺,一口直径约2米的大锅冒着腾腾热气,只见孙溪烽一手将装满淀粉糊的漏瓢保持平衡,一手均匀敲打。粉条从漏瓢底孔流出,拉出细长的“银丝”,滑进滚烫的热水里。

“漏粉,讲究的是一气呵成。”虽然年纪不大,但在粉条制作技艺上,孙溪烽显然是一把好手。

作为地道的中原特色美食,禹州粉条的加工生产已有500余年历史,以其爽滑筋道的口感而享誉四方,当地粉条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禹州市非遗工坊

“祖祖辈辈都是做粉条的,我从小就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手工制作粉条技艺,也可以说从记事起就跟粉条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年30岁的孙溪烽介绍,“手工制作粉条非常讲究,一共有18道工序。只有整套工序配合好了,做出来的粉条才能既晶莹剔透又爽滑筋道。”

孙溪烽在演示粉条制作技艺

自明清时期“老孙家粉坊”创办以来,“一根粉”在孙溪烽家已传承五代。

孙溪烽的父亲孙继周,入选为禹州粉条制作技艺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孙溪烽被评为禹州粉条制作技艺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6月,盛田农业百年粉坊凭借百年禹粉记忆、独特的制作技艺和持续的匠心传承,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商务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牌匾

以家庭为基石的代代相传,让每一根粉条都凝聚了匠人的精湛技艺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让孙溪烽更懂得热爱与坚守的意义。

2017年大学毕业后,孙溪烽从父亲孙继周手里接过了盛田农业百年粉坊,扛起了传承发展的重任。

百年粉坊历经五代传承

“传承传统技艺,既要有匠心、坚守传统,又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孙溪烽说,为更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他主导组建高规格研发团队,在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后,终于实现从干粉条到鲜粉条的历史跨越,完成14项新型技术专利,真正让红薯粉条实现了“72变”。

专利和获奖证书

“在人们的记忆中,粉条都是晒干保存,食用前用水泡发才能下锅。”孙溪烽进一步介绍,得益于薯类鲜粉制品技术的研发,目前已成功研发生产出红薯粉、紫薯粉、蔬菜粉等四大类14个品种,实现了粉条开包即可下锅,59秒即食。

由孙溪烽带队研发的红薯方便鲜粉条,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被评为“后稷奖”。

荣誉厅

传承数百年的禹州粉条制作技艺,因科技元素的加入更具活力和魅力。

“目前,我们在四川成都注册成立了品牌运营分公司,创立了‘大宋官粉’品牌系列鲜粉条,产品不仅进驻了海底捞、锅圈食汇、七欣天、胖东来、大润发等知名火锅企业及知名商超,而且远销到英国、韩国、澳大利亚、柬埔寨、越南等海外国家。”孙溪烽说道。

盛田农业农民田间学校

“一根粉条,不只是味蕾上的家乡风味,也是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孙溪烽介绍,依托公司的技术和文化,他顺势创办了盛田农业农民田间学校,将粉条产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向无偿传授给乡亲们,助力老乡变“专家”,带动周边朱阁、古城、浅井、火龙等乡镇十几个村的村民流转土地发展红薯种植3万余亩,直接带动农户560户、间接带动农户2800户,户均年增收两万元以上。

刚做好的粉条

孙溪烽表示,公司发展至今,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根干粉条到一根鲜粉条,从手工小作坊到“中华老字号”,从传统的漏粉老手艺到智能自动化,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老手艺传下去、发展好,是不变的初心。




来源:许昌日报

许昌发布
对外宣传 新闻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