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为什么大家突然不爱看电影了?”
说实话这个问题问的不太对,大家不是不爱看电影,大家是不爱去电影院看电影。
电影《毒液:最后一舞》上映,我看完之后去一个影迷群里推荐,不少人问我电影好看吗?我说还可以。
结果这个“还可以”劝退很多人,群友纷纷表示,还是等电影上了视频网站再看吧。
《中国新闻周刊》提出来的那个问题,答案可能就在这里。电影院已经不是人们看电影的唯一选择。
坏消息是,当人们习惯了新的观影方式,很可能就不会再重返电影院。电影院未来的处境,和如今的书店差不多,都处在消失的边缘。
“口红效应”失效了吗?
YIQIYINGCHUANG
经济学里有个著名的“口红效应”:每当经济下行,口红的销量反而会上升。
因为经济衰退会让人们的消费能力降低,这样手中反而会有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这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点“安慰”作用。
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恰恰是在消费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如今经济正处在下行期间,怎么电影市场反倒低迷了,难道说“口红效应”失效了?
“口红效应”当然没有失效,只不过人们手里的那支“口红”换了。在网络时代,人们找到了比看电影更廉价的“口红”。
做个简单对比,在我所在的城市去看一场电影《焚城》,我能找到的比较便宜的票价是29.9元。而在视频网站上买黄金会员月卡是30元,要是去淘宝上买还能更便宜。
一个是一场电影的价格,另一个是一个视频网站上大多数影视作品一个月之内随便看的价格,就问你哪个更吸引观众?
而且看电影的成本不仅仅是钱,你还要专门拿出一块时间,去电影院待上两小时(也许不止两个小时)再回来。
而看视频网站,你可以躺着看,坐着看,边收拾屋子边看,随时看随时停,还能倍速看、跳着看,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至于说院线上映的都是新电影,只要我忍一忍,一两个月之后就能在视频网站上看到了。而且这个周期正在越来越短,网飞、迪士尼等视频网站都在尝试“院网同步上映”。
电影《黑寡妇》院网同步上映
而且说实话,视频网站的日子也不好过,短视频和微短剧来势汹汹,要么不要钱,要么爽的不要不要的,完全属于降维打击。
在这么一个“围剿”电影市场的局面下,过去人们一年可能去电影院看十几场电影,如今可能就剩下几场的份额。所以,你必须要给我一个去电影院的理由。
但这还只是成本问题,比这更加棘手的是人们看电影电视剧的习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变化甚至和电影院格格不入。
再也回不去了
YIQIYINGCHUANG
视频网站包月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大大降低了看电影的成本,还深刻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包月看片导致一个后果——影视作品不被珍惜。
这和吃自助餐导致浪费一个道理。我要是自己掏钱买大闸蟹吃,肯定敲骨吸髓,把每个腿里的每一丝肉都刮干净。可如果在自助餐厅吃大闸蟹,为了回本必须加快进度,每只大闸蟹都只吃蟹黄蟹膏,力争吃得越多越好。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观看更多内容,人们的观看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倍速看剧,弹幕满天飞,遇到“无聊”处就快进,甚至干脆跳到最后看结局。被剧透?我巴不得别人告诉我“前方高能”。
日本202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0-29岁的男女受访者合计有将近一半的人有倍速播放的经历。3年过去了,相信这个比例有增无减。
这和人们在电影院里看电影那种无人打扰、细细品味的沉浸式观影模式格格不入。年轻观众不是来欣赏作品的,而是来消费内容的。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适合用量来衡量。
还拿美食来打比方,欣赏作品的关键是“品味”,氛围和口感很重要;而消费内容的关键是“摄取”,效率和饱腹感很重要。
对于很多年轻观众来说,看电影和电视剧的目的不是欣赏作品,而是获取谈资。他们没有耐心去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但不看又怕参与不了朋友间的聊天,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速看。
当人们习惯于这种观影模式之后,很可能就回不去了。在日本那次调查里,很多被调查者表示:我已经不能以原速看一部电影了。我会调成倍速观看,还会跳过那些没有对话和单纯风景的镜头。
而习惯了这种观影方式会导致另一个结果,人们将失去“欣赏”电影的能力。
以作品“晦涩”著称的日本导演庵野秀明为剧场版《新世纪福音战士》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告诉观众这部动画哪里有趣,该如何欣赏。
《新世纪福音战士》剧照
他解释说:“现在这个时代,一部电影如果不去适当地宣传它的‘趣味性’,就没人愿意看了。喜欢悬念的观众越来越少了。”
所以对于很多年轻观众来说,时长两个小时的电影已经太长了。长到让他们坐立不安,总想把手机屏幕点亮。
而且这种趋势很难逆转,就像当人们习惯了140字的微博,就不大容易读进去2000字以上的文章,更别说几十万字的书籍。
除非像网络小说那种,通过不断堆砌狗血剧情来刺激读者,让读者获得最原始的“爽感”。这样的东西,读者可以读上几百万字,甚至愿意付费阅读。
这不就是如今流行的微短剧吗?这倒也不意外,微短剧背后的主要推手,正是那些网络文学厂商。
拿什么拯救电影院
YIQIYINGCHUANG
那么电影可以向微短剧学习吗?恐怕够呛。电影没法像微短剧那样无节制地堆砌狗血剧情,也做不到微短剧的低成本和短周期,要是能做到,那还是电影吗?
但电影倒是可以尝试缩短一下时长。没有人规定电影一定要拍足两个小时。既然观众们的耐心越来越差,那何不让电影缩短一些,既照顾了观众,又能增加排片量。
而且就像咱们前面谈到的,电影所面临的困境,不是内容出了问题,而是整个模式跟不上时代。
就好像传统媒体式微,不耽误内容创作者们转战新媒体。导演和演员也一样,拍什么不是拍?演什么不是演?
电影导演拍摄的网剧
但是电影院线不行。他们就好像出版行业的印刷与发行,必须依赖于整个体系生存。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变革,以适应新的环境。
推行电影分线发行便是一种尝试,把电影和影院分门别类,相互匹配,然后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
但这仍然不足以应对来自互联网的冲击。恐怕在未来,电影院必须更具个性化,更有体验感才能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
就像很多实体书店一样,年轻人进来并不是买书看书,而是来网红景点打卡。既然实体书店行业已经成了电影行业的前车之鉴,那不如借鉴一下书店的自救方式。
这些书店除了书,还卖各种文创产品,还开咖啡馆,还组织各种活动,很多年轻人对看书没什么兴趣,但是他们对于这些东西有兴趣,并且愿意消费。
网红书店靠着这些收入,再加上愿意在实体店买书的读书人支持,这才能够在与电商平台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所以读书人应该感谢那些来书店打卡的年轻人。
实际上电影院已经开始这样打扮自己,比如我家门口的电影院,咖啡厅、汉堡店、迷你歌吧、桌游店都已经入驻。但这仍然想象得到的转变,电影院还需要一些想象不到的转变。
我不清楚电影院未来能给自己打造成什么生态,但我知道,仅仅靠电影本身已经不足以把年轻人吸引进电影院。
甚至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保持安静,不玩手机已经不再是他们观影所必须要遵守的礼仪,他们想要以他们的方式消费电影。
不知大家有没有刷到过一个短视频,播的是当年《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上映时一个影厅的场景。
影厅里塞满了年轻观众,他们大呼小叫,一会儿为美队举起雷神之锤欢呼,一会儿为复联成员抵达现场尖叫,一会儿又为钢铁侠牺牲哭泣。
现场观众可以说把观影礼仪全部破坏。对了,视频还是录屏,这是影迷大忌啊。但是看观众们的癫狂状态,这恐怕才是他们想要的“看电影”。
或许很多人会想,这样的电影院还是电影院吗?还能让我们沉浸式观影吗?电影还能承载我们的情怀吗?
可问题是,电影始终是一门生意,所以经营下去并且盈利才是电影院的第一追求。拥有不再“纯洁”的电影院和失去电影院,你选哪个?
而且我相信,市场一定能为有不同需求的观众提供不同的观影体验。就像有安静的酒吧和不允许抽烟的餐厅一样。
对于电影和书籍的未来,很多人表示悲观,一位豆瓣网友就说:“我这代人会看见纸质书的消失,电影的式微。”
但我很乐观,至少在很长时间之内,纸质书不会消失。我相信未来电影和电影院也一定还在,只不过可能不再是我们熟悉的样子。
作者丨牛角 永远的新文化报评论员
排版丨Amethyst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更 多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 关 注 【 益 起 映 创 学 堂 】
排版丨Amethyst
关 注 【 益 起 映 创 学 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