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火眼金睛”,在数据海洋中找寻规律

时事   2025-01-22 15:01   北京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智化转型,已箭在弦上。”说起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以下简称大比武),获得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组一等奖第一名的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副主任张晓琳,对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组大比武的数智化程度印象深刻。

图为张晓琳作交流发言。受访者供图

数智化操作检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真功夫
“这届大比武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领域的数智化应用非常彻底,运维质控项目中,运用了VR模拟实际站房和仪器,选手需要在VR环境下操作电脑,确实有较大难度。”张晓琳说。
在现场操作项目中,除运维质控项目外,数据审核和分析项目,侧重考察选手对大气监测数据的审核、统计、分析能力。“项目难点在于时间紧、任务多,面对海量数据,手、脑、眼需要一刻不停。”张晓琳笑着说,“我一度认为在两小时内完成这一项目考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根据每个分项的特点,进行专项练习,不仅需要始终保持细心和耐心,同时需要反复推敲、总结规律,不断提升在数据海洋中找寻规律的敏感性。“虽然经常练到眼花、手麻、腰酸,但最终练就了发现异常数据的‘火眼金睛’。”她说。
运维质控、数据审核和分析,是环境污染追因溯源、为精准治污提供科学技术支撑的重要手段,张晓琳并不陌生。因为她曾主导建立了环境空气污染高值区闭环管理工作机制(数据分析),利用山东省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一张图”大数据,采用“锁定高值区—分析定重点—溯源查源头—开方促治理—实施提质量”的工作方法,以省、市、县三级联动,完成高值区识别、推送、反馈、督促、评估、消除的管理闭环,并入选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24年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示范案例”。
“环境空气污染高值区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业务综合集成、闭环管理、全面贯通的数字化治理模式,助力生态环境监测当好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侦察兵’。”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专职副书记邱晓国说。
精通手工监测技能,更好应对数智化监测转型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智化转型,并不意味着手工监测技能不重要了。”张晓琳说,对环境污染追因溯源,需要探索大气污染规律,对污染机理成因了然于胸,这些都需要精熟的手工监测技能。
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山东省省级赛中,张晓琳获得了个人一等奖。“上一次心态相对轻松,参加这届全国监测大比武压力更大,需要克服的困难也更多。”张晓琳回忆起备赛时的场景。
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张晓琳可谓是个老兵。在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依托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她就参与了颗粒物及臭氧成因机制研究,多次参加大气复合污染外场综合观测,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运维质控,开展空气中颗粒物组分、挥发性有机物等数据分析,助力京津冀区域污染成因分析及联防联控。
工作后,她不仅主动承担各类重大空气质量保障任务,还积极参加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探索山东省大气臭氧及其前体物监测技术体系及污染特征,研究山东省臭氧污染形成机理、区域传输与来源解析,提出本地化臭氧污染控制与应对策略。
“她在实验室经常一练就是一天。”邱晓国说。一遍遍完成高强度训练,白天练习仪器操作和数据分析,晚上反复记忆各种环境标准规范和政策文件,不断扩充知识储备,磨炼实操技能。
“每天泡在单位里,家里的事情基本顾不上,非常感谢同事和家人的鼎力支持,使我能够专心学习和训练。”张晓琳说,“我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有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监测领域发挥生态环保铁军先锋队作用。”
凭着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张晓琳取得了近30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资格,参加的国家考核、能力验证、协作定值等全部通过。
“山东监测精神是‘不畏艰险、勇挑重担、求真求实、默默奉献’。”她说,“全国监测大比武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顶梁柱’和‘生命线’的重要意义,我会把在大比武中,对大气监测的理解和收获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推动全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贡献力量。”





推荐阅读

数据失真失实、违规屡禁不止,这省督察反馈暴露哪些短板和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排名连续靠后,约谈!

▼对环评市场弄虚作假等问题始终坚持“零容忍”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周亚楠

中国环境
中国环境报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