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手艺绝了!与上海古典家具修缮第一人对话,感觉自己穿越了……

时事   2025-01-20 16:20   上海  
劳动报记者 陈恒杨   摄像 张锐杰   摄影 朱兰英
日前,劳动报“职工明星会客厅”直播栏目走进上海崇木家具有限公司,在上海古旧木器修缮技艺传承人、“上海工匠”袁金祥的娓娓讲述下,古旧木器修缮技艺这一非遗项目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

劳动报记者和袁金祥(左)在直播间


修缮古旧家具的过程

是穿越时空的思想碰撞


明清是我国古典家具制造的鼎盛时期。“职工明星会客厅”直播间中,袁金祥很骄傲地向记者介绍,他们公司是上海博物馆唯一合作的家具类公司承担了馆藏明代家具的修缮、复刻工作。


木胎彩绘


他详细地介绍了明代的各类器物,包括桌椅、床榻等家具,以及古人用的书盒、医盒等物件,还有宫灯,其中不乏修缮完成的真品,也有得到授权一比一复刻的成品。这些作品无不蕴藏着袁金祥和其团队的工匠之心。

罗汉床
书盒

袁金祥认为,修复古旧家具的最高境界是“修旧如旧”。他说,“一件家具是一个时代的烙印,要尊重这个时代,尊重它原本的样子,其实很有挑战性。”于是,在修缮时,他通常会把自己整个“放空”。袁金祥提到,他喜欢在晚上干活。万籁俱寂时,面对一件需要修缮的古旧家具,就如同穿越到它制作的时代,感受当时的环境氛围与制器方法。“我仿佛看到当时的木匠师傅是怎样一步步完成这件作品,仿佛知道他当初是怎么想的,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状态。”


上海工匠诉说

古物背后的故事


在修缮古家具的过程中,袁金祥经历过不少有趣的故事,在直播过程中,他感慨道:“古旧家具是有生命的,它是我们中国传统工艺和美学的承载体。”

小叶紫檀宫灯

一次,袁金祥受一位收藏家朋友之托修复一个柜子。柜子分为上下两部分,收藏家一开始只买到下面的部分,上面的顶箱柜是他到西班牙旅行时,无意中在一个古玩市场看到的。收藏家当时看到这个顶箱柜时,突然发现和自己以前买的一个柜子很相像,于是便买了下来。带回国内一看,巧了,二者竟然是同一个柜子的上下两部分!据卖家说,这个柜子是自己的爷爷从中国浙江购买后带回西班牙的。“太奇妙了!一个完整的柜子,上半部分流落到海外,如今回到了国内另一半身边。”袁金祥说。

袁金祥在直播间介绍古代医盒

再比如,他讲解一件古代大夫所用的医盒(复制品)时说,该精美制品源于一位德国学者的研究手册,其真品早年被外国人购买走,展陈在博物馆内。“从前,我们没有重视自己工艺品的精妙之处,好在现在国人越来越有文化自信也有更多人喜欢、保护文物。”他通过研究学习,凭着自己精湛的技术将其复刻出来。


30多年的手艺

需要一代代传承


袁金祥与大家分享,他是江苏泰兴人,从小学习雕刻,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上海,进入国营雕刻四厂学习木雕。“在我老家有一句话:荒年饿不死手艺人。那时候上海是顶尖红木家具重要的集散地,无疑是学手艺最好的地方。”袁金祥回忆说。

袁金祥(左)在直播间与大家分享自己学艺的故事

学习了两年多,袁金祥拜在周佰年门下学习古典家具制作和修缮技艺。周佰年在行业内名声很高,有“上海古典家具修缮第一人”的雅号。提到年轻学艺的时光,袁金祥笑着说,以前师父对徒弟都很严苛,自己也无数次“抹眼泪”,还给家里写信“诉苦”,“时间过去这么久了,心里留下的全是感激。因为师父的严厉指教,才有了我如今踏实的基本功。”

袁金祥(右)在向劳动报记者介绍床榻

 “毫无疑问,手艺人最害怕的就是后继无人。”袁金祥介绍,多年来,他也收了多位徒弟。去年,在闵行区总工会的支持下,“袁金祥职工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工作室现有12名成员,他们年均修缮古旧木器40余件,同时制造出150余件新木器他们的多件作品已获得国家外观专利,且在工艺美术大赛中屡获殊荣。“袁金祥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挂牌,也为袁金祥招收徒弟带来了便利,甚至有学徒是专门慕名而来的。他感慨道:“从事古旧木器修缮的人确实稀少,我希望用师带徒的模式吸引更多人加入古典家具修缮的行列。”


 更多请看↓↓↓ 

■ 上海干部任免!
■ 又有新毒株?

劳动报原创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

劳动报新媒体编辑:朱兰英、万弈

劳动报
打造沪上劳动维权最强平台,每天播报网络舆情最新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