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银利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15,425万元,主营固体废物治理和污水处理等业务。侨银股份的全资子公司侨银环境持有其65%股权,维尔利集团持有35%。2024年6月,侨银股份拟将49%股权转让给中国水务,但因条款分歧终止交易。同年11月,兴蓉环境以1.03亿元收购其49.9%股权,并通过表决权安排实现控股。
这场跨区域并购,虽然规模不大,但在业内引发了关注。作为地方国企环保中的尖子生之一,兴蓉环境近8年连续保持营收和净利润双增,是区域环保市场中“稳扎稳打”的代表。
这次,兴蓉环境跳出舒适圈,把触角伸向一个更复杂、更高要求的全国化市场。背后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并购,更是一场战略突围的深层思考。
在成都,兴蓉环境已经构建起强大的区域水务生态。但同样需要客观面对一个普遍性的现实:对于绝大多数地方环保国企而言,增长的天花板已经逐渐逼近。守住区域市场的“基本盘”固然重要,但如果无法突破边界,拥抱更大的市场,它们的未来将充满不确定性。
此次并购的标的银利环境,这家以高浓度工业废水治理见长的企业,是兴蓉环境向高附加值工业领域迈出的重要步伐之一。
如果将兴蓉环境的并购视为一个缩影,我们可以看到地方环保国企在存量市场中进行的战略思考。透过兴蓉环境的这次并购动作,本文将结合青山研究院的调研,深入探讨地方环保国企的战略迭代,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
地方环保国企的“战略迭代”
在青山研究院近两年的调研中,我们可以显著的感受到,地方环保国企,作为中国环保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已经形成一个共识:
大家正处于一次深刻的转型关口。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环保行业的增量市场逐渐消退,存量竞争的格局正在形成。
地方环保国企在区域市场中积累的传统优势,正在被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所重新定义。这个群体的未来走向,不仅关乎自身的成长,更可能对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和格局重塑产生深远影响。
从区域“护城河”到全国化竞争
地方环保国企的崛起,有赖于长期深耕区域市场的资源掌控力。从供水到污水处理,这些企业大多以地方性水务业务为起点,借助政策支持、资产注入和市场化改革,逐步成长为区域内的龙头。然而,这种以区域为依托的增长模式,正在接近一个不可忽视的瓶颈阶段。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逐渐趋于饱和,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增长空间有限,竞争也愈发激烈。项目收益率的下降和服务价格的压缩,让企业的盈利能力承受压力。
而存量市场的效率提升,尽管可以带来一定增量,却不足以支撑企业的长期增长目标。地方环保国企如果希望从区域性玩家成长为全国性企业,必须从“护城河”的模式转向“开放海”的思维——用更开阔的视野突破市场边界,寻找更大的增长空间。
存量竞争:新的机会与挑战并存
存量市场的竞争,不仅带来了业务模式的调整,也对地方环保国企提出了新的要求。接受《青山产业评论》访谈的北京一家环保上市国企总经理谈到:
与央企和民企相比,地方国企在资本实力、技术积累和市场化运营能力上并不占据绝对优势。央企凭借资源整合能力,具备快速实现全国化扩张的能力;民企则通过技术灵活性和深耕细分市场获得竞争力。而长期以来,多数地方国企更多依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资产注入,这种模式在全国市场的竞争中可能会显得步伐滞后。
与此同时,高附加值领域的崛起为地方国企带来了新的机会。例如,工业废水处理、高浓度污染物治理和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都是环保行业中依旧存在增长潜力的板块。
但这些领域对技术储备、项目管理和资本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国企如果能在这些方向上实现突破,就有可能在存量竞争中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
再加上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地方环保国企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和市场化改革的政策。例如,“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引导企业跨区域合作,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则对环保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政策窗口期内,地方环保国企拥有了一定的探索空间,但如何真正抓住机遇,考验的是企业的执行力与转型能力。
地方环保国企的深耕之路
在青山研究院的调研中,地方环保国企要实现战略破局,不仅需要突破区域限制,还必须在业务场景中寻求纵深发展。从市政到农村再到工业,环保行业覆盖的场景不断扩展,而地方国企能否在这三大场景中实现全面击穿,将直接决定其未来的竞争力。
市政领域:守住基本盘的同时追求效率
市政领域一直是地方环保国企的“基本盘”,供水与污水处理构成了它们的核心收入来源。然而,随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接近饱和,市场增量逐步减少,地方国企要守住这一领域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从提升运营效率入手。
近年来,智慧水务技术的兴起,为市政领域的存量优化提供了新方向。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AI等技术,地方国企能够更加精准地管理供排水系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同时,污水资源化利用也为市政领域带来了新的盈利点。例如,在青山研究院今年初调研的江苏无锡一案例,地方国企通过技术升级,将污水中的氮磷回收或用于生产再生水,并于周边产业园协同,从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然而,市政领域并非没有挑战。一方面,项目收益率的逐年降低对企业的资金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央企和民企的同台竞技使得这一领域的竞争格局更加复杂。地方国企需要以高效运营和智慧化管理为抓手,在守住“基本盘”的同时,发掘新的增值空间。
农村污水治理:潜力与挑战并存
农村污水治理是近年来环保行业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尤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这一市场在持续释放潜在需求。然而,与城市场景相比,农村污水治理的复杂性显而易见:治理点多且分散、污水量小但污染物浓度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且地域差异大,使得这一领域充满机遇与挑战。
地方环保国企在农村污水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些企业通过模块化、一体化的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探索解决分散式污水治理的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小型设备能够有效应对农村地区管网覆盖率低的问题,同时降低了初期建设成本。
然而,这一领域的治理效果并非尽善尽美。高昂的设备运维成本、长期治理的资金保障不足,以及技术适配性与地方需求的脱节,仍是制约农村污水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尽管挑战重重,农村污水治理仍然是被业内认可的一个具有潜力的细分市场。在青山研究院的调研中,我们看到地方国企正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是通过“技术+服务”的模式,将污水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如农业灌溉、能源转化)相结合,提升项目的综合效益;
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作,通过明确运营责任、优化资金配置,推动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因地制宜地开发低成本、易维护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治理效率。
农村污水治理不是一个“速胜战场”,而是一场需要长期投入和精细运营的“持久战”。地方环保国企若能在这个领域找到适合自身的运营模式,不仅能够助力乡村振兴,还能为自身的业务拓展提供新的增长点。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试金石。
工业废水处理:未来利润的核心战场
如果说市政领域是地方国企的“基本盘”,农村场景是“潜力股”,那么工业废水处理无疑是未来的核心战场。与市政和农村场景相比,工业废水处理的利润空间更大,但技术要求和管理难度也更高。
工业废水的复杂性来源于其污染物种类繁多且浓度高,这对处理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工业客户对环保服务的需求也更加个性化,地方国企需要具备高度灵活的技术能力和快速响应的服务能力。
在青山研究院的调研中,多数国企负责人坦言,在这一领域,地方环保国企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技术储备不足。相比专业环保民企,地方国企长期以来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有限,工业废水处理的经验也较为欠缺。
然而,这也为地方国企提供了通过并购和合作切入这一市场的机会。例如,通过收购拥有技术优势的民企,地方国企可以快速补齐技术短板;同时,依托自身稳定的资金实力和项目管理经验,地方国企能够更高效地开展工业废水处理项目。
场景协同:地方环保国企的核心竞争力
要在三大场景中实现全面击穿,地方环保国企不仅需要逐个突破,更需要在场景之间建立协同效应。通过场景协同,企业能够最大化整合资源,提升运营效率,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
例如,智慧水务技术可以作为一个跨场景的连接点,将城市、农村和工业场景的水务管理纳入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从而实现数据共享和管理优化。
又如,工业废水处理的技术经验可以反哺到市政污水治理中,帮助企业提升综合技术能力。通过这种“互联互通”的方式,地方环保国企能够在竞争中形成更强的整体优势。
击穿三大场景的过程,不仅是地方环保国企业务能力的拓展,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再塑造。市政领域的存量优化、农村场景的新兴机会、工业废水的高附加值市场,共同构成了地方环保国企的战略地图。而能否在这三大场景中实现协同与突破,将决定大家在全国市场中的站位。
国民融合的战略协同路径
在存量竞争的大潮中,地方环保国企仅靠内部资源和传统模式已难以满足全国化布局和高附加值领域扩展的需求。近两年,我们可以看到,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合作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国民融合”的出现,既是市场化改革的结果,也是环保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资本与技术的双向流动
地方环保国企的显著特点在于资本和资产优势,它们拥有较为健康的现金流和强大的地方政府背书,这使得它们在并购市场中具有相对稳健的操作空间。而另一方面,民营环保企业则以技术灵活、市场化程度高和区域资源深耕能力强著称。
在存量市场中,国企与民企的融合,通过资本与技术的双向流动,能够形成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模式。
例如,地方环保国企在拓展工业废水处理领域时,往往缺乏相应的技术储备和市场经验。通过并购或战略合作方式引入民企的技术能力,不仅能快速补齐短板,还可以避免研发投入的时间和成本。与此同时,民企通过引入国企的资本支持,也能够进一步扩大项目规模,并稳定财务结构,实现双赢。
存量市场推动深度合作
在存量市场中,环保行业资源稀缺且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间的对抗性竞争正在向协同性合作转变。地方环保国企在与民企的合作中,逐渐呈现出三种主要模式:
3. 技术合作:在技术密集型领域,国企与民企通过技术授权、联合研发等方式,共同推动环保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这种深度合作模式的核心,是将国企的资本优势与民企的技术灵活性有效结合,以应对存量市场的复杂需求。特别是在技术要求高、市场竞争激烈的领域,这种融合模式的价值更加突出。
地方国企全国化的加速器
“国民融合”不仅为地方环保国企提供了技术和资源,还为其全国化战略提供了关键的市场切入口。民企在区域市场的深耕能力,使得地方国企能够以更低的风险进入陌生市场。例如,在华南市场,民企通过多年经营建立的地方政府关系和市场网络,为地方国企快速适应区域环境提供了支持。
这种模式也有助于地方国企降低试错成本。过去,地方国企在全国化扩展中,常因缺乏对区域市场的深入理解而遭遇挫折。通过“国民融合”,地方国企可以借助民企的市场洞察和运营经验,制定更加精准的扩展策略。
尽管“国民融合”模式展现了强大的协同性,但其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挑战。
首先是文化和管理体系的冲突。地方国企以稳健和规范著称,而民企则以灵活和高效见长,双方在决策速度、风险偏好等方面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其次,权责分配和利益共享的机制设计,也需要在合作初期得到明确。
然而,这些挑战并非无法克服。在明确合作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清晰的治理结构和有效的沟通机制,双方可以逐步找到平衡点,实现更高效的协同。
事实上,在青山研究院的调研中,我们看到一些成功案例已经证明,国企与民企的合作不仅可行,而且能够创造显著的市场价值。
“国民融合”模式的兴起,是地方环保国企从区域市场走向全国市场的重要助推器。这种模式不仅是企业间合作的升级,也是行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表现。在存量竞争中,企业单打独斗的时代正在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更紧密、更高效的协同合作。
对于地方环保国企来说,“国民融合”不仅是一种战略选择,更是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通过与民企的深度合作,它们能够更快地补齐短板,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在未来,这种融合模式有望进一步深化,成为环保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
在这一趋势中,地方环保国企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设计合作模式,以及在融合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将直接决定其在全国市场中的长期竞争力。
从突破边界到重塑格局
地方环保国企的突围,不仅是一场从区域市场到全国市场的迁徙,更是一次从外部竞争到内部进化的自我重塑。在存量竞争的时代,真正决定胜负的,从来不是资本的多寡或市场的大小,而是对自身边界的重新定义,以及对未来格局的精准布局。
市场的本质是动态平衡,资源与需求的错配决定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兴蓉环境的并购案例告诉我们:突破边界的关键在于行动力,而不是完美的条件。
然而,破局的代价从来不低。商业的规律如水流,只有持续向着难度更大的地方涌动,才可能开辟出新河道。地方环保国企若想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接受变化、擅长融合,并勇于打破自我限制。
破局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那些拥有强大执行力、重新书写规则的企业,才有机会定义未来行业的“新秩序”。
PS. 青山研究院近日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环保企业经营参考2024-2025》。该报告围绕环保行业关键阶段,全面梳理企业战略迭代与经营升级的核心议题,提供具有实战价值的分析与参考。截至目前,已有超过600家企业与机构订阅,成为行业内战略制定、市场研判和决策评估的重要参考。▼
订阅关注《青山产业评论》 及时获取更多优质内容!
十四五期间,青山研究院持续聚焦中国环保产业,开展跟踪调研,如您对该领域感兴趣,请添加《青山产业评论》主编微信 交流。
数据支持|青山研究院 内容转载|联系我们
|行业大势|
“欠条”危机 回归经营 三次淘汰潮 去土建化 管理变革
水之国 博诚环境 康泰环保 瀚蓝环境 华骐环保 博美环境 环瑞生态 博天环境 苏环院 数翰科技 重庆水务 伟明环保 挪威傲蔻 埃睿迪 博世科 巴安水务 碧水源 海螺环保 山东环科院 天翔环境 启迪环境 长江环保
广告刊例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投稿发布
请戳此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