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宁夏师范大学始建于1975年。四十九载创业,筚路蓝缕,弦歌不辍,从专科到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初心如一,使命荣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观照现实,激励后学,从校史中汲取奋勇前行的智慧与力量,让我们一同走进《母校记忆》。
满船清梦压星河
王治平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之慨叹,仿佛依我心境而发。受一众同学笔下岩浆般炽热情怀感染,觉得不把内心深处与母校老师有关联的一些美好情愫表达出来,始终有不吐不快之感,而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颇为诗意的题目,是因为其中所要讲述的故事,寡淡平凡中蕴含着令人难以释怀的恒久暖意。
在我的记忆彩笺上,2024年9月4日,算得上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响应母校召唤,历经同学们精心筹划,40年后,霜染双鬓的我,又以学生身份来到了高峻的古雁岭下,回到母校怀抱。虽然天公不遂人意,飘着沥沥小雨,秋风中隐含着些许寒意;但漫步校园,目之所及处,宏阔的场地,堂皇的楼宇,凝碧的绿树,青春飞扬的师弟师妹,从先生到学生,身上掩饰不住的人文风采,无不令我心旌飘摇,感慨系之。自己与这所学校千丝万缕的吉光片羽,又以散花飞天形态飘来眼底。
如同任何历史节点,带有浓郁时代色彩的典型词汇。时下,社会上流行着一个热词叫“大师”。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固原师专中文系,真可谓大师云集。袁伯诚、杨子仪、华世欣、南矩容、丁文庆、慕岳、米正中、国玉经……在固原乃至整个宁夏人的眼里,他们不仅是固原师专中文系的殷实家底,而且构筑形成了宁夏南部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致。
关于他们的人生际遇、懿德风范、人文素养,甚至讲课神态及习惯性口头禅,在我的同学笔下,已有十分细微精到的描述。但在我的感知世界里,有一点好像被忽视遗忘了——学术探究路上,他们的言传身教。
班主任袁伯诚先生,堪称学问探究、知行合一的典范。
固原黑城,毗邻祁家堡子大墙,高树拂云,稼禾葱茏田垄边,低暗教室里,讲授《诗经》《论语》《左传》《史记》间隙,记得袁先生在我们面前,常常会话锋一转,漫说自己高光文事——
上个月,我叩响了《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的大门;
这个月,我接到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用稿通知;
上一周,《宁夏社会科学》正式为我发来了获奖函件;
前天,《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又入选了我一篇文章;
昨晚,为赶写一篇考据性长文,我凌晨两点才上床睡觉。
之于一个传道解惑的老师,成凿凿一家之言的学术学说能干什么?往小里说,能壮自己的胆、强自己的魂、塑自己的形;能使自己得以安身立命!
……
以常态思维推测揣度,袁先生这些话,“炫”的成分与动机,着实深不可测。殊不知,换一个角度审视,正是袁先生的这种“炫”姿,把关注钻研学问、从事创作的因子,潜移默化地植入了我们荒芜寂寥的心田。
相对专注中国现代文学的田进龙,钟情《资治通鉴》的晁广斌,倾心古典文论的王开清,痴迷诗歌创作的苏海科,一个猛子扑入民间文学怀抱的高忠雄。那时的我,则偏居一隅,默默深爱着李白杜甫白居易,东坡稼轩李清照及其诗词鉴赏。
然而,毕业后到泾河源头,一所县城中学任教不到两年,还没来得及在天高云淡六盘山、泾隆交界地带,一个叫“五锅梁”的垭口,真切体会一把“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诗境;1986年10月,“宁夏语文教学研究会”首届年会论文提交及交流发言,便把我硬生生逼上了“梁山”。
那既是我第一次走银川,第一次参加学术研讨会,也是第一次正经八百在特定场合检视自己的“学问范”。
究竟是如何取得参会资格的,大脑已如清水濯洗过一般。但我却清晰记得,参加那次会议的有银川一中的朱家侠、银川九中的周新夏、吴忠中学的马东震、盐池一中的候凤章、中卫一中的芦苇、隆德一中的权振声,以及曾任教平罗中学,后调至石嘴山市教研室,潇洒儒雅,建树卓著的李元功等。一言以蔽之,除了初出茅庐的我,任何一个提交论文并上台侃侃而谈者,都是当时宁夏各地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声名远扬的大咖权威。
即便如此,凭借点滴粗浅教学体会和无知无畏勇气,我提交并斗胆上台交流,名为《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比较发现》一文,获得了为数不多优秀论文殊荣。
借此鞭策激励,1987年,我在《六盘山》第2期刊发了《长风如诉堪当歌——评董炳新中篇小说〈雨连绵〉》;1988年,在《固原师专学报》第4期刊发了《对苏辛豪放词的辨析》;1989年,散文《哦,故乡的白桦林》在《宁夏教育》“我爱教师这一行”征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990年,在《固原师专学报》第3期刊发了《平生稷契心,致君尧舜上——试论杜甫的参与意识》,还在《宁夏教育》刊发了两篇教育教学心得文章……
虽然在初一到高三补习班讲台上,我只坚守了六年零九个月,但扪心自省,假如没有袁伯诚先生当年落英缤纷的学术“自炫”,我的学问意识缘何产生?面对须臾不敢懈怠的教学任务,又何谈从事并取得上述钻研成果!
考量检点这些行为,固然与集校领导、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知名诗人于一身的丁文庆先生化用北大杨晦教授箴言,“固原师专不培养作家学者,培养的是合格初中语文老师”教诲,有很大出入。但不得不承认,它的确锤炼了我遣词造句的能力,丰腴了我的学术肌体,延展了我的文化视野,培养了我终生乐此不倦的业余爱好。
时空距离,既能催生人的深度美感体验,还能提升人对过往历史的认知境界。历经几十年朔方风雨磨砺,我始悟清代“性灵诗派”鼻祖、随园老人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隽永诗句,所蕴含的深邃哲学意趣!
人物简介
王治平,1962年生,宁夏泾源人。曾从事过教育、文化、旅游、政法、宏观经济、国防动员等方面工作。七年教育教学生涯,曾担任过班主任、语文教研组组长。业余致力于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创作和“双拥”文化、宁夏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在《光明日报》《民族文学》《朔方》《固原师专学报》等刊发多篇文章;散文集《路上的记忆》获宁夏文学艺术评选三等奖;《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比较发现》获宁夏语文教学研究会优秀奖;课题《宁夏BMRH深度发展问题研究》《宁夏应战应急问题研究》获国防大学年度科研二、三等奖。
审 核 | 杨改红
责 编 | 夏文彬
编 辑 | 吴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