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湖文艺】母亲纳的“千层底”

政务   2024-11-25 15:48   新疆  

如今,在芳草湖农场,职工群众脚穿各式皮鞋、旅游鞋、休闲鞋,走在康庄大道上,充满着自信和活力。

而我小的时候,农场因为经济落后,人们没得选择,就只能穿家人做的布鞋。直到现在,我也喜欢去布鞋店里挑选合脚的千层底布鞋。只是,与记忆中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相比,少了一份硬朗与个性。

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母亲和连队里的阿姨们一定要利用冬闲时间给家里每人做几双鞋子,有单鞋、有棉鞋,有黑条绒面的、有花布面的,有带松紧的、有系鞋带的。

母亲勤劳节俭,我家兄妹四个,衣服都是母亲缝制的。虽说每年都会给我们做一身新衣服,可旧衣服依旧会缝缝补补穿三年。当衣服无法再打补丁了,就成为了母亲做千层底布鞋的材料。

每年入冬,家里开始烧火墙取暖,母亲就翻箱倒柜,将大人和孩子们不穿的旧衣服收集在一起,细心地用剪刀剪成一块块平整的、大小不一的布片。接着就开始打糨糊了。半盆小麦面粉倒入滚烫的开水,不停地搅拌,就得到了一盆粘稠的糨糊。

准备工作做好了,然后在一块八仙桌面大的三合板上刷上糨糊,再将布块严丝合缝地铺在木板上。铺好一层布块刷一层糨糊,周而复始,直到厚度合适,就将三合板立靠在火墙边上烤干。几天后,三合板上的布烘干了,轻轻地揭下来,就得到了一块散发着麦香的布板。家里人多,一块布板还远远不够,所以母亲总是三天两头地在打糨糊、做布板。

趁着烘烤布板的间隙,母亲从衣柜里翻出一本没有封面的书,从书页里翻出一个个报纸剪的鞋样。看着我们的脚又长大一圈,鞋样又得重做。

父亲的脚面宽,鞋底要画得宽点;妹妹的脚丫子修长,要画窄点。母亲找来几张报纸,拿着铅笔比着原来的鞋样不断地琢磨,不断地更改,直到觉得完全合脚了,才用剪刀剪出鞋底和鞋帮的样子,继续夹进那本书里。

布板做得差不多了,母亲从书里拿出报纸鞋底样,比在布板上认真地画出一个又一个鞋底的样子,再按照画出的印记剪出一双双鞋底的毛坯。

纳鞋底的线绳比较粗。父亲一有空,就和母亲将细棉线搓成粗线绳。母亲开始纳鞋底了,我们兄妹写完作业后,便在父亲的带领下也帮着母亲搓线绳、绕线团。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如此。连队的阿姨们无论在家听广播、看电视、还是去串门,走到哪里都要带上没纳完的鞋底,一边唠嗑,一边用针锥在鞋底上扎个洞,再用针将线绳引到另一面。有时针锥用得费劲了,她们就拿针锥在头上蹭点头油,听说这样扎起来能省劲。

经过千万次的针锥扎孔、穿针引线,一双双饱含着母亲心血的千层底布鞋就纳好了。

该做鞋帮了,家里从早到晚都是母亲踩缝纫机发出的“哒哒哒”的声响。

单鞋鞋帮制作相对简单,将几层较大的布块用缝纫机缝制在一起,男孩子的鞋面上缝一层黑色条绒布,女孩子的鞋面上缝红色的,再翻出用报纸剪好的鞋帮样子,比划着剪出鞋帮,再用白色、黑色、红色的布条,装饰鞋帮的边缘。棉鞋鞋帮做起来要烦琐点,要往鞋帮夹层里均匀地塞上棉花,还要打上系鞋带的扣眼。

待到所有的鞋帮都做好,母亲就开始将鞋帮和鞋底进行组合。还是用针锥,沿着鞋底和鞋帮的边缘将二者牢牢地缝在一起,一双千层底布鞋终于做好了。母亲纳鞋底时,双手常常被针扎破,鞋子上就会留下星星点点的血迹。

这就是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那细腻的针脚,犹如岁月的诗行,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穿在脚上柔韧而又结实,总会给我双脚最贴心的呵护。

如今母亲已年近八旬,做不动千层底布鞋了,不过家里的旧衣服还是舍不得扔,继续做成布面塑料底的拖鞋。有朋自远方来,母亲总不忘送几双拖鞋。我家的鞋柜里就有好几双。

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

特约通讯员:于   三
编   辑:鲍   飞
一   审:鲍   飞 
二   审:孔德华
终   审:李新文
投稿邮箱:2172413502@qq.com
热线电话:0994—5805522

五家渠TV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融媒体中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2199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2420006,提供六师要闻和精品资讯,讲好六师故事、传播好六师声音、塑造好六师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