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险业不断提升服务民生保障水平

财富   2025-01-17 20:10   广东  



“变革”是2024年人身险业的主旋律。在产品预定利率持续下调、深化“报行合一”等措施下,人身险业正在经历由追求速度和规模向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的转变,负债质量不断提升,利差损风险有所降低,变革转型持续加力提效。同时,围绕人民群众切身需求,人身险业积极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养老险、健康险、普惠险多元供给,充分发挥人身风险减量管理作用,“保险+服务”价值链有效延伸。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保险业,在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方面大有可为。多位受访业内专家表示,人身险业应持续丰富产品给付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增加普惠养老服务,扩大健康保险覆盖面,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






政策加码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4年,人身险业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完善。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继2006年、2014年后,国家层面又一次对保险业发展作出的全面部署,被业内称为新“国十条”。新“国十条”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三大中心任务,对我国保险业未来5年、10年的改革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安排,大力提升保险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


2024年,监管部门相继出台新规推动人身险业防风险、增活力。1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银行代理渠道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保险公司自身在预算管理、费用控制、经营考核等方面的管控,推动保险公司降低经营成本、提升负债质量;8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将新备案普通型、分红型和万能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分别调至2.5%、2.0%和1.5%,并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保险业的发展必然要基于“商业可持续性”,即要保持一定的利润水平才能健康发展。适时下调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提高了保险公司的利润水平,降低了利差损风险;深化实施“报行合一”有利于防范保险公司的费差风险,降低了保险公司的营销成本。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2024年,监管部门积极引导人身险业持续发力养老金融,助力“老有所养”。5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聚焦现实需求加快养老金融发展;10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商业保险年金概念;1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的指导意见》,对保险业提升服务适老化水平提出全面、系统的要求。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伟表示,这些政策对于更好发挥保险业在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在微观上可为消费者提供长期稳健的财富积累和持续稳定的养老金收入,在宏观上可加快补齐第三支柱短板、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推进转型改革与增进民生福祉



“余经理,多亏你们及时帮助,才让我老伴有了保障。”王老伯紧紧握着中国人寿寿险上海市分公司销售部经理余蕾的手。前不久,王老伯的老伴因胰腺癌住院,面对高额医疗费用,他想起了之前投保过一份重疾险,于是立即联系余蕾帮忙申请理赔,很快便解了燃眉之急。


上述案例是保险业发挥风险保障功能、服务人民健康保障需求的重要体现。2024年,人身险业在居民遭遇意外事故、重大疾病或死亡等风险时进行经济补偿的功能充分发挥。前11个月,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同比增长37.4%。


在预定利率持续调整的背景下,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保持较好增长。前11个月,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3%。多家券商指出,从个险渠道来看,人身险公司代理人队伍规模基本企稳,质态不断改善,有望迎来新一轮向上周期。从银保渠道看,伴随“报行合一”和银保合作数量限制的放开,银保的价值贡献有望持续提升。同时,服务实体经济精准高效。各公司发挥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优势,持续加大对绿色转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力度,有效服务新质生产力。


“2024年,人身险业的发展好于预期。”王国军认为,人身险公司保费增速、利润水平有所提升。尽管承保端和投资端压力仍在,但都有明显缓解,尤其是资本市场回暖大大缓解了寿险经营压力和风险。寿险业改革转型取得积极进展,代理人数量减少但质量大幅提升,向“良币驱逐劣币”的轨道转换趋势明显。


此外,人身险公司加速与健康养老产业融合,“保险+服务”模式日渐成熟。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阳光保险、泰康保险、大家保险等保险机构持续向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发力,打造“保险+康养”生态圈。


大家保险党委书记、董事长何肖锋表示,养老金融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求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深化自身供给侧改革和实现长期稳健发展的方向所在。保险服务以其伴随客户一生的独特属性,与养老事业天然相融,既能有效服务社会民生、履行社会责任,又能推动保险公司自身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站在转型发展的关键路口,人身险业如何应对利率下行趋势及市场竞争加剧,如何实现长周期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好发挥保险功能?


郑伟认为,在产品端,人身险公司应发展浮动收益型保险。利率波动大背景下,浮动收益型保险可以更好在保险公司、保险消费者之间进行收益和风险的合理分配。同时,应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既要考虑资产端的情况来设计保险产品定价利率,又要根据负债端的情况来做好保险资产配置工作。此外,应根据外部环境变化,结合自身禀赋特征和比较优势,选择合适的竞争赛道和竞争策略,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


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人身险业可以从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壮大耐心资本、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力。


“保险业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养老保险、健康保险、普惠保险等方面大有可为。”郑伟表示,要发挥商业保险年金跨期支付、保值增值、年金化领取等作用,为群众提供长期稳健的财富积累和持续稳定的养老金收入;要扩大健康保险覆盖面,丰富产品形式,扩大医疗“三新”(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保障范围;要健全普惠保险体系,更好满足农民、城镇低收入者等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优化对新业态、新市民等群体的保险保障供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


“人身险公司具有长期资金的优势,是耐心资本的重要来源。”王国军表示,险资可进一步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实体经济发展、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国家鼓励的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在培育耐心资本方面,郑伟认为,要打通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进一步优化险资权益投资政策环境。同时,在前期险资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进一步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中国银行保险报官方网站)

广东保险
传播广东保险行业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