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水质谈治湖就是耍流氓

民生   科学   2024-08-20 09:37   云南  
湖沼学说(huzhaoxueshuo)——聚焦湖沼,分享科研成果,碰撞学术火花,5000+科技工作者订阅的微信号。点击『湖沼学说关注,我们将为你提供有价值、有思想的科研洞见。
湖泊治理,是一门关乎公共健康、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科学。然而,近年来,一股所谓“生态专家”的歪风逐渐侵蚀着湖泊治理的根基,令人触目惊心。这些专家呼吁将湖泊治理的考核重点从水质考核转向生态指标考核,声称生态指标更能反映湖泊的健康状态。这种言论看似高明,实则荒谬至极。如果抛开水质谈治湖,无异于耍流氓,这是对科学的亵渎,也是对公共利益的背叛。
水质:湖泊治理的根基
湖泊的水质,不仅是湖泊健康的直接反映,更是衡量湖泊治理成效的基石。无论是富营养化、污染物积累,还是蓝藻暴发,这些都直接体现为水质的变化。水质考核无可替代,因为它直接关联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特别是那些饮用水源地湖泊,水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千万人的健康。
所谓的“生态专家”认为,单纯依赖水质考核无法全面反映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提出以生态指标替代水质考核。这一观点看似合理,但实际上是对科学认知的严重误导。湖泊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健康状态固然需要从多角度去衡量,但水质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指标。任何脱离水质的“生态健康”考核都是空中楼阁,失去了根基。
贫营养湖泊的谬论

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是,贫营养湖泊的水质往往很好,但生物多样性却可能很差。贫营养湖泊由于营养盐(如氮、磷)的极度缺乏,导致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的生长受到限制,生物种类和数量都相对较少。然而,正是这种营养物质的匮乏,才确保了水质的高度清洁。如果按照“生态专家”的逻辑,湖泊的健康应当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指标,那么贫营养湖泊将被不公正地评为“生态不健康”。

此类观点简直是偷换概念。贫营养湖泊的确水质清澈,但生物多样性较低并不意味着湖泊健康状况不好。相反,许多贫营养湖泊正是因其特殊的地质与水文条件才呈现出较低的生物多样性,这种自然状态不应被曲解为湖泊生态失衡。
事实上,生物多样性固然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方面,但它并不能成为衡量湖泊治理成效的唯一标准。湖泊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区域特异性,不同湖泊之间的生态健康标准差异巨大。如果仅以生物多样性为考核标准,忽视水质这一核心指标,将会导致治理方向的严重偏离,甚至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自导自演的生态健康评价闹剧
生态健康评价,听起来似乎很高大上,仿佛是更为科学的湖泊治理方向。然而,深入分析这些所谓的“生态健康评价”体系,不难发现其中的荒谬之处。生态健康指标的量化及赋分极具主观性,同一套数据可以被不同的人解读出完全相反的结果,这使得整个评价体系充满了不确定性与随意性。
更有甚者,这些评价体系往往缺乏严格的科学依据,成为了少数利益集团操控的工具。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迎合某些“生态专家”的主张,甚至不惜牺牲水质考核这一根本,在各种指标上做文章,以求在“生态考核”中占得先机。这种做法不仅极具误导性,甚至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正如《水十条》明确指出,水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水污染,改善水质”,任何试图弱化水质考核的做法,都是在动摇湖泊治理的根基。
湖泊治理中的水质与生态之争
滇池长期以来被誉为“高原明珠”,但因其湖泊面积大、流域范围广,水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生态健康”概念的兴起,部分学者开始倡导将滇池的治理重点从水质改善转向生态指标。然而,事实证明,这种“生态优先”的治理策略非但没有显著改善滇池的生态环境,反而加剧了水质恶化的趋势。
在滇池治理的过程中,曾一度推行过一种所谓的“生态恢复”项目,重点是通过植被修复、湿地建设等手段来提升滇池的生态健康指标。然而,虽然这些措施在短期内确实提升了滇池部分区域的生态景观,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滇池的水质问题。相反,由于水质考核被忽视,滇池的蓝藻暴发问题在近年来再度加剧,严重威胁到了周边居民的饮水安全。
太湖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泊,近年来同样面临着水质与生态之间的治理困境。在太湖治理中,一些专家提出将水质考核淡化,转而强调生态指标。然而,太湖的现实情况是,水质问题依然是其最为严峻的挑战。如果在治理过程中忽视水质考核,太湖的生态健康评价无异于自欺欺人。近年来,太湖沿岸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频频出现,而这些正是水质恶化的直接结果。所谓的“生态健康评价”,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湖泊治理的正确方向:水质与生态相辅相成
面对这些种种乱象,我们必须明确,湖泊治理的根本在于水质改善。无论是贫营养湖泊,还是富营养湖泊,水质都是衡量其健康状况的首要指标。在水质考核基础上,适度引入生态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湖泊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但绝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用生态指标替代水质考核。
在湖泊治理的实践中,我们必须警惕那些打着“生态健康”旗号的伪科学主张。湖泊治理需要扎实的科学研究和严谨的治理策略,不能被一时的潮流所左右。水质是湖泊健康的核心,是一切治理措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水质改善的湖泊治理,是不负责任的,是在玩弄科学和公众利益。
结语
抛开水质谈治湖,就是在玩火,就是在耍流氓。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湖泊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保障公共健康和环境安全,而非追求一时的所谓“生态健康”虚名。唯有坚守科学原则,踏实推进水质改善,才能真正实现湖泊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健康。任何试图削弱水质考核、鼓吹生态优先的做法,都是对湖泊治理的极大误导,也是在拿公共利益做赌注。我们不能允许这种伪科学的思潮继续蔓延,必须坚定地维护水质考核的核心地位,确保湖泊治理走上正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看更多湖沼科技论文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湖沼学说』

若有启发,点  

湖沼学说
聚焦湖沼,分享科研成果,碰撞学术火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