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之美 | 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2024-07-07 17:25   河南  



有一种风韵,只有中国人才懂,就是中国古建筑。


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以及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


其中,徽派建筑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假山亭榭,草木花石,

层层叠叠,一步一景。


徽派建筑的风韵,在于它优雅了千年的徽派民居,青瓦白墙,砖雕门楼,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



千年以前,匠人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与城市命脉紧密联系、共同生长的徽派建筑。


千年以后,在历久弥新的古建筑里,感受这片土地的文化变迁和历史沧桑,在街头巷尾,万千滋味中寻觅城市的味觉记忆。



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没有繁华灯火,也没有二十四小时不打烊的店铺,有的只是老街、老井和老味道。


走进其中,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对儒雅、淡泊生活的追求,他们的谦卑与智慧,勤奋与道德,在这里得以世代传承。



远看,看似朴素的白墙黑瓦;

走近,却是华美的雕刻世界。


撑起一把伞,行走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敲开这座典雅古朴的徽派园林,瞬间有一种穿越千年的感觉。



推开一扇古老的大门,从入口到室内,放眼望去,青砖、石头和木头上,皆是极尽华美的雕饰。


远道而来的旅人啊,当你的目光被一块雕饰吸引,请相信它是有灵性和生命的,一块雕饰足以承载风云和历史。



木雕,精雕细刻,木韵流香。


雕的题材大多是山水亭阁、花鸟鱼虫、人物瑞兽,用的工具是鎯头、凿子和大小圆口刀、三棱刀、平口刀等。


木雕始于取木为用之道,工艺多元一体,筑木成林。



石雕,岁月最好的记录。


质朴的石雕,沉淀了岁月,留下了故事,厚重,淳朴,有味道。


当这些饱经沧桑的石头,被刀斧劈开,打造成一件件精美的石器,也依然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份朴实的温暖。



砖雕,为了开成永不凋谢的样子,先与大地母亲离别,再被水调成泥,又被火烧成坯……这些都还不够,向美而生的砖必须在利刃下重生。


它与一双历练的手相遇,阴刻、阳刻、阴线、阳线,一刀一刀剔除多余,泥土成砖的坚韧与点石成金的智慧结合,在时光中绽放最美。



天井,是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范例。通过天井,住宅与自然互动,人与天地对话。


留恋在此的人儿,便可在酷夏独留一隅荫凉庭院,或是在夜晚抬头仰望深邃的四方天,在白天感受阳光洒落的和煦,在静谧午后悠閒坐于天井中,翻开书、沏壶茶,独享清静与自在。



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在一片白墙灰马之间,不用任何装饰,已自成一幅图画。


弯弯绕绕的巷子,在马头墙的映衬下,古朴而幽芳,带着淡淡的乡愁。


一面面马头墙在水的光影中如诗如画,尽展水乡的灵动柔媚,散淡之余,让你心底一颤,让你不由得迷恋似水年华的古镇,迷恋石板小巷把思绪拉得很远,迷恋倚靠水阁听古老的水声,迷恋小桥流水和小船悠悠,把一腔幽幽情怀尽展。



马头墙,犹如一匹匹昂首挺胸的骏马,矗立在天空之下。


我在这里驻足,聆听着马头墙诉说的岁月篇章,感受着它的韵味与深邃。


伫立在古镇的街巷两旁,仿佛是时光的守望者,静静地聆听着悠远的往事。



走在小巷里往上看去,马头墙似乎在每个转角都有着不同的姿态。


岁月如歌,马头墙依旧。


它告诉我们,只有坚守本心,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只有继承传统,才能让文化生生不息。



提起徽派建筑,脑海里总是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慢慢地走在那幽深又潮湿的青石板路上,清爽的风把头发细碎地吹开。



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隔窗。


侧头一看,那藏匿在水雾间的白墙青瓦,让人觉得像是进入了人间仙境。



若以大自然为纸,徽派建筑便是那最美的画,那一飞冲天的飞檐翘脚是主人家的鸿鹄之志。


冰清玉洁的白墙,映衬着一颗颗善良质朴的心,诉说着平平淡淡的往事。



让人难忘的,不只有小桥流水、杏花烟雨,还有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的白墙黑瓦、天井回廊。


徽派建筑如一首诗、一幅画,沉醉于一面墙、一片瓦、一扇窗……便与江南山水相融,与千年诗境接轨。



汤显祖曾说过:“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可见徽派建筑对大戏曲家的吸引力之深。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生浮梦。


于一砖一瓦中见历史,从一桌一椅中见传承。


以上图片均拍摄于郑州汲古瞻园。


汲古学社
汲古学社,汲取古人文化经典,传递当代雅致生活。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汲古学社·瞻园位于建业中原文化小镇-足球小镇,典雅古朴的徽派古庭院,宋代文化生活体验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