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视点||IP变身:文化经典遭遇数字技术

学术   2024-11-26 18:34   海南  














IP变身:文化经典遭遇数字技术














  管 宁

仲夏之际,游戏领域闯出了一匹黑马——《黑神话:悟空》。还是那只人们屡见不鲜的猴子,还是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八十一难故事,却在文化创意与数字技术的相与契合中再显生机,让全世界的游戏玩家为之惊艳,《西游记》也因此成为海外受众争相趋奉的中华文化经典。

经典原型无异于一种文化富矿,源于经典的文化IP(文化IP指具有高辨识度且经再创作而衍生出文化产品的文化符号)再创造经久不衰。新媒体时代,文化经典频繁遭遇数字技术,演绎出一个个真力弥漫、备受喜爱的新IP形象,成为网络空间的文化新宠。不过,领受这份馈赠之时,有待人们考察的是,持续的IP变身是否能维系原型美学基因的纯正?其中蕴含的文化观念,能否造就文化经典的沛然生机?

IP变身连缀文化脉络


以文化经典为灵感源泉进行艺术再创造古已有之,且屡见不鲜,如典故运用、母题演绎、IP再造等成为中华文脉绵延的一种独特形式与途径。浩瀚经典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旨趣,充满智慧与审美意趣的典故俯拾皆是。一代代艺术家在对经典图式模仿、步武的基础上,既妙得个中神髓,又融入自身审美感悟,生发与注入新内涵,使经典历久弥新。

文化IP始于艺术创造,成于传世之作;IP变身始于原型,成于创意构制。具有历史延续性的IP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不仅构成民族文化谱系,更成为文化流脉的重要符号。曹植的《洛神赋》塑造了一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文采飞扬的辞章、缥缈迷离的恋情、悲戚怅惘的情愫使故事中美丽绝伦的女神成为一个经典IP。文字媒介能够激发想象,而视觉体验更为直观强烈。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挥毫之间将文字符号的洛神形象神采焕然地呈现于《洛神赋图》中,满足了人们对洛神的想象性期待,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文化经典构成的IP序列蕴含着民族情感意趣、审美追求、价值观念乃至宇宙意识,文化身份的辨识、文化认同的形成许多时候皆出自于此。“渔父”形象在古代绘画之中屡见不鲜且存之久远,而历代画家对渔父形象的持续不断塑造,凝定成一个重要的文化IP。在写实画中,渔父是对农耕时代劳作场景的一种写照;在文人画中,渔父则脱略出现实情景而成为一种隐逸的文化象征。渔父形象所承载的文化蕴涵延传千年,至今依然为艺术家所钟爱,频繁现身于各种文艺作品之中。

远古神话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故事中的形象,蕴含着先人对宇宙自然的想象与探索精神,成为后世文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原型。古代画家对嫦娥题材与形象尤为钟爱,刘松年、唐寅、张大千等古今画家均为世人留下了有关嫦娥题材的精美画作。宋代文人画家刘松年用细腻的工笔绘就的《嫦娥月宫图》团扇作品,以精妙的视觉语言,使记载于《淮南子》中的体态轻盈、风姿绰约的嫦娥形象呼之欲出,云雾缥缈、宫阙华美的月宫仙境历历可见。嫦娥IP的视觉化增强的不只是嫦娥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更以直观方式营造出祥瑞、雅致的意境,人物与场景互为映照,赋予经典IP新的美学内涵。

产生于多种艺术体裁的IP形象跨界创造,不仅连缀起一条持续延伸的文化脉络,而且经由不断再IP化所蓄积的艺术能量,势必从精英阶层扩散到社会大众层面,融入包括陶瓷、漆器、刺绣、雕刻乃至建筑等工艺造物领域,成为日常性的大众文化消费产品。而数字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则为经典的再IP化开辟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数字技术赋能经典再IP化


大众传媒始终在经典再IP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典名著中的重量级IP,历来深受影视动漫作品的青睐,其中悟空形象更是备受推崇,《西游记》也因此成为四大名著中被影视动漫改编得最多的作品。《西游记》的原著篇幅宏大、情节曲折,对其艺术形象、深层魅力的欣赏既耗费时间精力,更考验文言阅读功底。而《铁扇公主》与水墨动画《大闹天宫》则仅仅截取《西游记》中若干经典故事情节,以独特的动画语言、精练短小的形式勾画出个性鲜明的悟空形象,生动直观、浅显易懂。而从曹植的《洛神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演绎而来的《洛神水赋》,则以数字文创的直观与拟真,实现了一个IP形象古今之间的高峰对话。

跨界改编与大众媒介不仅使经典在现代表达中开枝散叶,而且为后来者的续写提供了新的滋养。如在游戏领域,角色选择源自经典动画IP形象成为常态。超人、蜘蛛侠、少年泰坦、黑豹、绿巨人等好莱坞IP“明星”们争先恐后涌进游戏之中扮演主角,以其固有的IP影响力吸引着众多玩家。

数字时代文化经典的再IP化,手段丰富,形式多样。在影视剧、动画、短视频之外,元宇宙、沉浸式体验、游戏等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创作极大丰富了经典IP的表现方式,经典形象艺术长廊中新成员的增添轻而易举。这些新IP成员通常形象别致、个性特异,体现时代文化风向标,符合Z世代审美趣尚。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面相已大异其趣,明显有异于早期多个改编作品中那些或福相(《大闹天宫》)或秀气(《哪吒闹海》)或朴实(《哪吒传奇》)或健美(《十万个冷笑话》)的哪吒:眼圈硕大黝黑,嘴角时常挂着邪魅的微笑,走起路来一副吊儿郎当全无正经的模样,顽劣调皮、极度叛逆的性格呼之欲出,活脱一个丑萌形象,几乎是神仙中的杀马特。

经典IP改编往往脱出原作窠臼,逸出美学畦径,被赋予丰富多彩的美学内涵。经典的再IP化创造了新的美学趣尚和视觉形象语言,而数字技术的加持,使新介质产生的角色形象拥有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相形之下,宫崎骏似乎有些逆流而动,从《天空之城》到《千与千寻》《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他始终坚持以传统手绘方式创作动画片。尽管数字动画及其所塑造的角色形象有迥异于手绘的独特质感,圈粉能力极强,但宫崎骏的粉丝群依然庞大,这其中隐然昭示了一种艺术机理,即审美内涵扮演了比艺术介质更重要的角色。

新媒体环境造就的新浪微博、百度贴吧、豆瓣、B站等平台,为数字IP搭建了一个尽情表现的空间。在实时性、快捷性和交互性的网络世界中,数字IP艺术能量的扩散速度非同寻常,一夜之间不胫而走、风靡天下不再是神话。而IP粉丝群围绕特定主题和兴趣点展开热议,各种神评论海量跟进,使新IP迅速成为人尽皆知的文化新宠。更具意味的是,众声喧哗的网络社交空间聚焦同一IP所形成的妙评迭出的话语狂欢乃至“梗”的产生,又进一步赋予IP新的审美内涵,形成开放式的阐释空间,文化经典的精神意脉得到延传与释放。

数字IP传延中华美学精髓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IP逐渐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文化产品。无论是古代名人还是神话角色,抑或是虚拟形象,如数字苏东坡、数字悟空、虚拟数字偶像洛天依以及数字文物等,都以数字艺术的独特美感演绎着古典美学和传世文物,成为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数字IP构筑成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重要景观时,一个问题开始浮现:人们是否只要促成数字技术与文化经典的联姻,就能一劳永逸地传承文化基因、孵化文化精品?

时至今日,数字技术虽已成为文化创造的重要手段,却未必能提升新IP的艺术品质,更不能赋予其灵魂。事实上,古代文化经典无不源自出类拔萃的创思和精雕细琢的打磨,从《石头记》《情僧录》到最终的《红楼梦》,倘若没有“增删五次,批阅十载”之功,哪来的皇皇巨著《红楼梦》?倘若没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匠心精神,哪来的传颂千年的精美诗篇?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极致追求,早已凝聚为一种匠心精神的经典表达。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化领域的运用打开了文化创造的一扇新窗口。文艺创作门槛不再高不可攀,文化经典再IP化变得唾手可得。在AI文艺创作迅速涌现之际,轻松惬意的艺术创造似乎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然而,匠心精神并不会因此变得无足轻重。当下的爆款IP哪一个不是得益于杜绝浮躁的淡定与死磕较真的精神?《哪吒之魔童降世》主创坚守做原创精品以“死磕”精神磨砺剧本,以慢工出细活的姿态,坚持最高标准特效制作,每一帧特效、每一句配音都要出最棒的效果,只为追求极致的完美。

数字IP的魅力,不仅来自形象塑造本身,还来自其所置身场景文化氛围与独特审美的烘托。数字技术构建的古代文明景观全方位展现出东方美学的独特风采。在《长安三万里》中,李白、高适等人物的风韵神采,离不开瑰丽浪漫的唐风环境的精心营造:气势恢宏的皇宫殿宇、歌楼酒肆,朱红栏杆、粉色女墙的黄鹤楼,以及小桥流水、婉约秀丽的江南名城,皆于数字化的精细描绘中展现逼肖风貌。《黑神话:悟空》打造的场景,拥有纯正地道的中国美学风格,无论是牌楼、寺庙、殿宇,还是雕塑、观音像和自然景观,以及众多原创妖怪角色,乃至五花八门的法器,都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等科技的支撑下,魔法般地得以栩栩如生地重现。

文化经典的再IP化的确让经典获得生机、赢得青睐。然而,经典再IP化是否真实地传递了中华美学精髓?数字化的IP是否能够成为当代的文化经典?在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代,数字IP的走红、短视频的火爆等数字产品带来的文化狂欢,既得益于形式短小、情节单一、意义浅表的叙事,也得益于对文化经典的速览、对古今轶事的探奇、对市井烟火的一瞥,适应了忙碌不堪的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与审美趣味。

不过,一目了然的影像符号,难免意趣粗疏浮浅,审美韵味失之寡淡,无法抵达文化经典的深奥与精神空间的高度。“技术魔方”生产的IP与“艺术”,显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诗意栖居”的追求和精神家园的建构。因此,唯有深度领悟中华美学的精髓,方能赋予数字IP以灵魂,使经典获得硬核支撑而流芳千载。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生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4HB170)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辑:田湉

审核:吴淑珍

监制:彭罗生段然、张瑶


社科海军
海南自贸港党建及社会科学理论普及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