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视点||封关运作视角下海南自贸港离岸金融研究

学术   2024-11-25 20:28   海南  



编者按


金融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至关重要,是实现贸易投资自由便利等功能的重要支撑。11月14日,金融支持加快建设海南自贸港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等各部门负责同志表示将立足各自职能,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支持海南在金融改革开放方面先行先试,共同推动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自贸港高水平开放。

近年来,离岸金融已成为海南自贸港最具前瞻示范性的新型业态。封关运作视角下,海南发展离岸金融有哪些挑战、哪些可为?本文对此进行了探析。


三亚中央商务区


封关运作视角下海南自贸港离岸金融研究

■  杜 斌



离岸金融是指在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的监管及优惠税收体制下,以自由兑换货币为工具,以非居民为主体、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共同参与的资金融通。海南发展离岸金融,符合2025年封关运作战略需求,是贯彻《海南自由港建设总体方案》和海南自贸港法的必然要求,是对接国际规则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建成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贸港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海南通过配套离岸贸易政策、构建离岸金融市场、创新离岸投融资渠道、夯实离岸金融法制等,形成了制度集成优势,离岸金融已成为自贸港最具前瞻示范性的新型业态。海南发展离岸金融具有四重意义:一是畅通自贸港与国际市场间结算和投融资渠道,激发贸易活力,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率和降低交易风险,实现国际资金自由流动和配置;二是对标国际经贸规则、财税优惠安排、营商环境监管,为企业提供展业空间和金融支持,增强海南国际竞争力;三是活跃离岸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跨境投融资,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四是引入充足、稳定和成本较低的跨境资金,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现代农业、旅游贸易、物流航运和海洋经济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图/新华社


海南离岸金融发展现状、机遇及挑战


务现状。离岸金融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离岸业务板块。目前海南离岸金融整体规模小,展业创新承载能力有待突破,开办的仅有银行业务,主要基于跨境交易离岸账户、境外机构境内账户、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开展公司注册及管理、外汇存款、贷款、同业拆借、离岸贸易融资、离岸担保、外汇买卖等基本业务,尚未拓展至证券、保险板块。

从海南自贸港离岸金融发展现状看:一是跨境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海南省政府发行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分别发行10亿元和3亿元自贸港离岸人民币债券。二是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成果落地。2023年办理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业务近7000笔、金额约6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倍和10倍;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业务达18亿美元;QFLP余额管理制试点、提高境外放款上限试点、跨境资产转让业务等多项政策首单落地,开办业务超3700笔、累计跨境流入约90亿美元。三是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稳步推进。创设EF账户体系,出台业务管理办法,即“一线放开”真正实现经常项下凭企业收付款指令即可办理,资本项下除开展证券投资外,业务无需受投注差外债、全口径跨境融资、境外放款相关额度和审批限制,不需要开展前置业务登记、备案或开立专户等。

发展机遇。机遇一:彰显了我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与决心。面对逆全球化挑战,中央要求海南“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充分发挥单边开放、主动开放优势,形成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的“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动+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的制度集成,并以国家立法形式将自贸港的政策法律化。同时,海南将在商品贸易、金融服务、竞争监管、商务便利、透明度等领域全面对标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促进港内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拓展国际市场,集聚跨境投融资金,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开展更高层次区域经贸合作竞争。

机遇二:处于双循环中枢,战略、经贸区位优势凸显。对内,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环北部湾城市群等重要区域紧密相接,拥有强大消费市场支撑,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区位优势凸显;对外,RCEP的签署生效进一步增强了亚太区域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海南位于RCEP的中心位置,处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是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区域中心,综合区位优势显著提升。

面临挑战。海南发展离岸金融,除了本地市场狭小、要素成本高等岛屿经济体的禀赋局限外,还有以下挑战:

挑战一:展业创新能力面临挑战。国际贸易“导流”不足,外资产业新动能有待培育,海南港口不在国际主航道上,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占比仅19%,远低于全国38%的比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仅6%,资金等要素流入缓慢,且海南辖内银行展业能力不足,创新政策承接能力较弱,导致开展跨境离岸金融业务总体规模较小、实力不强、供需资源有限、产品模式单一、市场范围狭窄、主体缺乏竞争力、币种议价能力弱,不能满足自贸港快速建设需要。

挑战二:跨境资金流动面临挑战。目前我国来自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比不足5%,海南自贸港在吸引欧美资本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是企业的核心诉求,在国际金融局势持续动荡、人民币尚未完全可兑换的现实情况下,如何既实现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又有效防范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风险,是非常大的挑战。

建行海南省分行工作人员为企业开立EF账户。陈方余 摄


海南离岸金融应用场景及需求分析


从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模式看:在跨境资产端,开展境外人民币簿记业务,自贸区内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用于境内关外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在负债筹资端,通过发行跨境本外币大额可转让存单、同业存单以及境外债券等,形成资金自平衡,以此为人民币回流机制与体外循环提供有效路径。封关运作后,海南仍然实行离岸在岸分离的金融管理模式,自贸港内实行相对独立的、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离岸金融制度,与境外金融往来自由,与境内往来实行跨境管理。因此,借鉴上海模式,并结合海南外资产业三种应用场景,发展离岸金融可探索如下业务需求模式:

场景一:对内以产业协同为主线,促进海南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联动发展

发挥“零关税”及加工增值货物内销免征关税等政策优势,吸引制造业、生物医药、农业加工贸易、涉海等产业领域企业,将原材料供给、研发设计、进口加工、组装包装、仓储分销等环节布局在海南,推动形成分工合理、错位发展的国内产业合作发展格局。

由此产生了账户服务、结算、汇兑及资金进出便利等离岸银行业务需求。海南定位“离岸金融结算中心”,封关运作后,央企和“走出去”企业在海外的财务公司、结算中心等将大量迁入海南,金融机构可通过OSA、NRA或EF账户集中管理其“境内关外”资金,开展跨境双向资金池业务,实现本外币资金的跨境集中运营、调拨、归集和清算。

场景二:对外以金融为重点,推进与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合作,加快打造特色产业跨国总部基地

一是在海南设立面向东盟的农产品、消费品、中间产品、关键原材料的采购中心与保税仓储交易中心。支持原产自东盟的消费品在海南建设永久性、大规模、可持续的展示、推介、交易、销售平台;建立天然橡胶、农产品、石油天然气等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所,为东盟国家提供交易、交割、定价、结算、风控等一站式服务。二是在海南建立农业渔业、数字经济等总部基地。支持国内农业企业以技术、资金进入东盟农业产业发展,建设热带农产品和海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中转、交易、集散中心;引导国内互联网企业在海南同东盟共同建立跨境“数字经济合作园区”,积极开展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服务等项下的贸易。

由此产生了跨境筹资、资产管理等离岸金融需求。自贸港内金融机构可通过EF账户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同业存单筹集跨境资金;通过承销企业离岸债券,创新本币债券“外发内用”和“外发外用”、外币债券“外发外用”;通过吸引跨境直投、发行境外债券等方式,畅通离岸人民币资产回流机制,逐步将海南培育成为安全、可控、有规模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推动人民币成为东盟成员国的核心货币。

场景三:连接国内国际市场,成为促进双循环双向流动、优化配置的枢纽集散点

依托背靠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腹地经济优势,海南将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和面向两洋的航空区域门户枢纽。一要发挥“重要跳板”功能,吸引更多内地高质量企业来琼投资,服务促进国内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产能对外投资;二要引导国外跨境资金、生产要素在港内中转、交易、配置、集聚,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总部,提升海南在跨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服务功能。

由此产生了综合离岸金融需求:跨境交易、离岸贸易投融资需求,境内机构可采取跨境交易及投资的方式,助力其境外子公司融入国际市场,即允许境内母公司向境外子公司提供担保,或由境外子公司共享境内母公司授信额度,以“境外业务境内操作”“境外资金境内管理”等方式,开展内保(存)EF贷、NRA保(存)EF贷、EF保(存)内贷等离岸银行产品。跨境资金池、动产融资、汇率避险等需求,可通过进出口信贷、国际保理、海外代付等跨境贸易融资产品,助力来琼投资的跨境完成全球采购、资金结算、订单管理、资金归集、调度管理等业务场景。

农业银行海南省分行工作人员在海口、洋浦为企业开立EF账户和办理金融业务


发展离岸金融的政策建议


设计适应海南特征的金融制度,发展特色交易市场。适当放松金融管制,逐步减少外汇管制,通过减少资本流动限制、允许货币自由兑换、汇率随行就市来进一步提升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程度;逐步放宽存款利率上限,促使离岸形成更有竞争力的利率结构;降低准入门槛,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同时,海南要坚持错位发展,建设特色化、差异化金融交易平台。现阶段依托南繁育种基地,面向东盟建立区域性的种权交易平台。未来进一步发展符合海南产业发展方向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如以天然橡胶为主的海南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以油气为主的南海能源交易所。


对接“一带一路”重点企业,打造结算型金融中心。海南要学习新加坡结算型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通过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重点企业,争取将资金结算业务汇聚在海南,打造结算型金融中心。一方面,通过创新离岸金融产品,服务独具海南特色的经济和外向型产业;一方面,充分利用海南高水平对外开放及贸易投资便利性,鼓励“走出去”的企业参与大宗商品交易、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新型离岸贸易,在国际市场推广跨境人民币等离岸金融产品,为海南自贸港筹集建设资金的同时吸引更多境外离岸人民币投资资金回流。

上线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创新离岸金融新业态。EF账户体系是特殊在岸且带离岸属性的金融基础设施,是上海FT账户的升级版,通过电子围网式的监管,实行严格的内外分离制度,规避本外币自由兑换以及无须提前申报带来的风险。在资金流动管理上,一线完全放开,实现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二线严格隔离,离岸账户人民币视同境外人民币,与在岸账户体系的任何交易都严格按跨境管理;未来逐步向分离渗透型过渡,有条件地允许居民参与离岸金融交易和融资,有条件地允许资金流入境内。因此,海南应坚持严格的内外分离发展模式和“对标国际、逐步推进、风险可控、错位发展”的原则,部署EF账户体系上线,探索更高限额的本外币自由兑换,通过电子围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手段实现“长臂监管”。

基于离岸贸易,丰富离岸业务产品服务新体系。金融机构应为各类离岸贸易应用场景量身定制离岸金融服务方案,形成“以跨境直贷、人民币贷款、动产融资、银团贷款等为主,以贸易融资、境外债券承销为辅”的产品序列,并通过本外币大额可转让存单、跨境同业存单、境外发债等负债端产品进行筹资,实现离岸业务资金自平衡。如,针对离岸贸易低风险客户资金结算需求,通过优化流程和减费让利措施,实施跨境结算便利化自由化;针对离岸贸易公司境外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商品销售、物流运输、冷链仓储等上下游的贸易融资需要,开展跨境汇款、国际信用证、涉外保函、国际保理等融资业务;针对跨国公司的资金统筹调拨归集需求,推出跨境人民币资金池、银团贷款等品种;针对境外筹资需求,引导企业发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债券,吸引境外投资,探索多币种发行,增加海南离岸债券市场广度和深度。



海口江东新区总部经济区(生态CBD)。康登淋 摄


(作者单位: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




来源:今日海南

辑:田湉

审核:张建

监制:彭罗生段然、张瑶


社科海军
海南自贸港党建及社会科学理论普及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