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纳通
Naton Group
立冬 · 冬天来了
立冬,冬天的第一个节气。
立者,开始,冬者,终也。
从今日开始,天地始初寒,万物尽冬藏。
关于冬,我们有着太多美好的期许,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千年前一个立冬的晚上,
大诗人李白决定偷个懒:
天寒地冻,冬天不是写诗天!
他捧来小火炉,温一壶美酒,看一地白霜。
立冬有乐事,喝一盅热汤暖身,酌一杯热酒暖胃,
最好邀几个老友,围炉夜话,回忆往昔。
立
冬
物至于此收藏也
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皆为季节的起源,立冬是一年中冬天的开始,这一天往往在每年的11月7日左右,此日太阳也走到了黄经22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然而冬的本义是终结,先民以结绳记事,给线打个结就是冬的形象。“冬者,终也,万物收藏也。”作物收晒完毕,草木凋零入土,动物躲进洞窟过眠。
和万物一样,我们也更多地呆在家里,穿暖,吃饱,躲避寒冷,更重要的是倒腾点喜欢做的事。如旧时举办冬学堂,让平时上不了学要帮忙农活的孩子,读书认字,到腊月十五结束。现代的人却是喜欢准备茶水点心,看书、临帖、电影、烹饪,诗人穆旦说:“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尔雅》曰:“冬为玄英,一曰安宁。”从今天开始,我们与万物都进入修养的状态,世间呈现出一副祥和无为的景象。
《易通卦验》说:“立冬,不周风至。”古人认为大地八方各有一座大山,东方明庶山,东南清明山,南方景山,西南凉山,西方阊阖山,西北不周风山,北方广莫山,东北融山。与之相应吹来的风,便叫明庶风,清明风,景风......不周风。传说中的不周山,终年严寒,由它吹来的风,“主杀生”,将导致天寒地坼,最直接的体验便是雨水消退,雨字头的露、霜、雪渐渐把大地盖住,九十天的冬日里,日子冷峻又坚硬,大家的脖子都感到冰冷。
然而不周风至,北国的人却来不及悲伤,如同此刻的北方,人们都在踮起脚尖,接住初雪。看它点点如星,飞入手掌心,再瞬间融化;又看它缓缓落下,染白山头,染白小镇,染白行人肩头;更看它催发了寒梅,落满南山......岭南的人,也会为此感到温凉。风凉吹开了高温与焦躁;天上的云彩也无多,只几道长长的拖尾云;阳光渐渐变成一层薄纱,温柔地抚摸过大地与身体,人变懒了。与别的风不同,春风一团和气给万物新生的欢喜,夏风迅疾给发飙的天气一盆冷水,秋风乍起,草木黄落是人之叹息,而冬风至,等雪落,等梅开,却是一种纯粹而浪漫的欢喜。
作为一冬之始,古代人在立冬有许多事情要做,储菜、祭祖、贺冬。《礼记》记载:“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冬是一个“不交”的时节,阴阳不交、天地不通、上下不通。连草木都不长的时节,人们要解决饱的问题。《东京梦华录》记载:“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官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之用。于是车载马驮,充塞道路。”
现在物流便利,时时都能吃到新鲜蔬菜,不过在北方还是有冬储大白菜的习惯。超市、菜市场有促销,也有贩夫拉着在路口一车一车卖,人们一买就少不了百十斤。把它们一颗颗存进窖里安歇,或者码放在墙根下、楼道里,上门铺着报纸、旧棉被,自此一冬无愁,从初冬吃到初春。
念念不忘的,还有离世之人,人们带着酒菜饭食上坟、扫墓。古人认为天地虽不通,但是生死相通,“他们”也知冷知暖,也有寒来暑往。立冬扫墓,也叫“送寒衣”。
追思结束,人们互相“贺冬”“拜冬”。《清嘉录》记载得很详细:“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揖,谓之‘拜冬’。”人们到有师恩、有长辈长者的家里拜访,平日如果遇到,无论男女老少也都相互作揖,行“拜冬”之礼。
人情往来,素来是中国人的大事,很多时候总让人觉得厚重又麻烦,现代的我们还是更喜欢“独善其身”。不过有时也觉动人,邻里之间,亲朋之间,在萧瑟的日子里,也没有相忘。
对待立冬人们颇为隆重,俗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冬天进补,春天打虎”,在食俗上人们尤其重视。
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在立冬,人们同样会吃饺子迎冬。古时,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例如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而立冬是秋冬之交,所以“交子之时”必吃饺子。
民间谚语还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句俗话的起源,传说和医圣张仲景有关。相传汉代神医张仲景在冬日回乡,见乡亲好多人耳朵冻烂了,就发明了“祛寒姣耳汤”,治好了乡亲的烂耳病,据说这“姣耳汤”是饺子的前身。
饺子的馅可以多种多样,在天津一些地方,人们吃倭瓜馅的饺子。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立冬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跟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在清代宫廷,立冬的规矩是吃涮羊肉,因羊肉属温补,有利五脏,五脏热了,自然就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后来民间也热衷此道。老北京的涮锅讲究铜锅炭火,汤底澄清,只需加入姜片、葱段等。炭火烧得锅里清汤滚热,拿着筷子夹着红白相间、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汤里这么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冷的麻酱料里那么一蘸,入口即化,酱香肉香合二为一。
除了吃饺子,有的地方还有立冬有吃南瓜或软枣的风俗,而在无锡地区,立冬的一大习俗就是“吃团子”,恰逢秋粮上市,人们喜欢用新粮食做团子,馅料有豆沙、萝卜、猪油等等,尤其是用酱油做成的馅味道特别好。在南方一些地区,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台湾地区人们喜爱在这天吃“羊肉炉”“姜母鸭”等温补食材,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暖炉一锅,翻腾着种种美食,除了补益了一家人的身体之外,这种围坐一桌的温暖气息,更让人觉得点点滴滴皆是美味。
在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以前在当地还有劈蔗的游戏活动。参加者手握一根完整的甘蔗,把蔗节上的芽和气根削去,然后站到板凳上,左手按住蔗秆,使其稳立在地上;右手拿着刀,刀背朝着尾稍,听到一声:“一、二、三、开始”的号令后,迅速把刀口翻转过来,疾速朝蔗秆中心直劈下去。只见刀光一闪,势同破竹,转眼一根甘蔗直刷刷地被劈为两片,先完成者为胜。
立冬后气温渐低,而水清冽,这时酿造的米酒最为甘醴绵实,古人称“十月白”。旧时人家多半自酿,将糯米泡软,再蒸饭,摊凉,最后一层层存入缸中,洒入酒曲,中间打一个洞。前半个月会变成乳白色,到了中期最美,宛如一缸月光白。不过在农人家心里,酒的名字朴实许多,叫“冬酿酒”。它从十月初酿,米变成了酒,酒又在冬日里变成觥筹交错的温暖。
立冬来了,很喜欢丰子恺先生的一幅画,一老一小,揣着手手,坐在屋檐下晒太阳,猫猫狗狗依偎在身旁,鸡和鹅踱着步,闲散地觅着食,左上角有题字:“冬日可爱”。或许,这是我们对冬天最温柔的期待:一觉醒来,心头无事,日子可爱。尤其是冬夜里,蹲在炉火旁烤红薯,满屋子里都散发着甜滋滋的香气。突然,就好想谈场甜甜的恋爱,想拥进爱人的怀抱,人间有聚散,只要这一刻的温暖。
人心温暖,日子可爱。立冬可爱,万物可爱。
感
悟
立冬的人生真谛就是“藏”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正式开始。立冬之后,土壤开始变硬,蛰虫冬眠,躲避寒冷。万物伏藏,君子也应谨戒。立冬的人生真谛,就是一个“藏”字。
身藏养寿。立冬时节,阴气超过阳气,人体要注意养阳。《黄帝内经》中讲:冬天养生,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扰动阳气。早睡晚起,做好保暖,让人体的阳气不会散发出去,这样才能滋养五脏。阳气就是肾气,如果不能好好养护,人很容易有虚寒之症,自然不能长寿。《诗经》里讲“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备好吃的用的,把家里弄暖和,开始窝冬。人们注重补冬,能量充足,阳气才能充足,只有冬天藏好养好,来年身体才能健康无忧。
行藏养禄。行藏,就是低调。春夏秋冬,四季轮转,环境适宜的时候,顺风顺水,当然可以不必那么谨慎。但是严冬一到,外界环境恶劣的时候,人就要开始保持低调。古人说: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易经》里讲的“潜龙勿用”,也是此时的情况。在冬天的时候藏锋守拙,默默积蓄力量,待机而发。来年春天,才能开创出新的天地。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不遭受大的挫败,就一定要懂得低调的道理。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真正厉害的人,往往行事低调谨慎,大巧若拙。
心藏养福。心藏,是处变不惊的镇静,是心灵的休憩与安宁。《道德经》里讲:“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一个安宁的心,一定是一颗强大的心。安抚住各式各样的躁动,平静地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古人说: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履霜坚冰至,在冬日来临,大雪封山的日子里,依然可以不骄不躁的人,才最有福气。心藏也是休憩,在《摩西十诫》里,第四条是这样讲的:耶和华在六天里造天地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忙,心亡也,在历经春生夏长,秋风萧瑟,冬日里心灵安闲下来,脱离喧嚣,才能重新发现自己,确认自己。初心不忘,不骄不躁地走在自己的路上,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福分。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纳通订阅号
和义广业,成人成己
纳川成海,通泰协和
大道知行订阅号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