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车桥镇:义聚天下英才 助推乡村振兴

文摘   2024-12-25 16:56   江西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振兴。近年来,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依托义门陈氏发源地资源禀赋,立足家风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坚持把人才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因素和关键力量,扎实做好人才“引、育、用、留”的“全篇文章”,奋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求贤若渴,加大引才力度,注入乡村人才振兴源头“活水”。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车桥镇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坚持把人才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宝贵、最关键的战略资源,在全镇建立形成党委领导、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人才工作机制。积极宣讲江西省和九江市人才政策,开展人才政策进基层、进企业、进群众宣传活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多措并举柔性引才,通过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人才、“三请三回”、乡贤座谈会和恳谈会等形式,积极征求和听取各类优秀人才对车桥镇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一年来,引进大学生3名,三支一扶人员1名,退役军人1名,学校实习教师和医院实习医护人员近20名,进一步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人才集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选贤育能,提高育才准度,引入乡村人才振兴长流“细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车桥镇不断建立健全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努力打造懂农村、懂农民、懂农业的人才队伍。思想政治上铸魂,利用好乡镇基层党校,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学习集中,确保“思想过硬”。本领能力上强基,通过实习实训、以干代训等方式,把优秀青年人才选出来、派下去,让人才在经济发展主战场、乡村振兴第一线、基层治理最前沿锤炼本领、增长才干,确保“本领过硬”,今年全镇考入德安县“青蓝工程二期”(年轻干部)共4人。业务技术上赋能,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田间学校、农民实训基地、送技下乡等方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00余人次,培育一批“田专家”“土秀才”“农创客”和农村实用人才,确保“业务过硬”,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人尽其才,挖掘用才深度,激起乡村人才振兴一池“春水”。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车桥镇坚持“人岗相适、以事择人”的原则,打破学历、职称、资历等门槛限制,“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着力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格局,把岗位需要和个人专长有效结合,用人所长、避人所短,把人才安排到最合适的地方、最关键的岗位,让他们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最大的价值。结合乡村振兴事业发展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大胆使用青年优秀人才,适当“压担子”,及时“传帮带”,让他们在岗位上施展才干。积极探索“新乡贤参与式治理“发展模式,调动驻村工作队、致富能人、产业带头人等群体积极性,搭建政策扶持、创业发展、投资服务等平台,让他们干事创业有舞台、创新发展有空间,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施所能、大显身手。

拴心留人,培育留才温度,保障乡村人才振兴如鱼“得水”。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车桥镇秉持“来了就是车桥人”的理念,用服务留人、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留才环境。做好“店小二”,打好“服务牌”,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清单化”服务,落实住房、落户、生活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后顾之忧。做好“知心人”,打好“感情牌”,经常开展交流、走访慰问、谈心谈话,了解人才的工作生活近况和存在的困难,帮助纾难解困,让人才有幸福感和归属感。做好“管理员”,打好“事业牌”,用好人才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用事业造就人才,激发人才的潜力,让人才有满足感和成就感,愿意留在乡村热土持续“发光发热”。
筑巢引凤,提升品牌高度,诚邀乡村人才振兴思源“饮水”。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车桥镇致力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形成人才品牌和地方名片,实现品牌效应和“雁阵效应”。目前已创建形成“白水人家”和“义门流芳”英才园两个人才品牌。乡贤组织“白水人家”自成立以来,已筹办6届篮球比赛、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扶贫济困、举办文化活动、帮助招商引资,目前累计捐资高达320余万元,公益救助病患、助学奖励89人,全面助推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义门流芳”英才园以义门陈家风文化为底蕴和纽带,联系一切家风文化认可者和爱好者,实现义聚天下英才,让人才荣归故里的同时参与到当地各项事业建设当中,让更多的千里马能够在家乡沃土纵情驰骋,以人才振兴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



来源:车桥镇    蒋昌晨


编辑:沈国锴    审核:王 凤
复审:金胜明

德安先锋
传递党的声音、交流工作经验、发布组工动态、服务党员群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