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号景濂居士,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政治家。
他自幼聪慧,5岁能文,被誉为“神童”。14岁因文才出众,被宋真宗召为“童子科”状元,官至宰相。他一生仕途顺遂,历任多职,政绩显著,并在文学创作中留下了诸多佳作。
今天与您分享晏殊词中的名篇: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蝶恋花》写深秋怀人,此词不仅有婉约词的情致深婉的特点,还有辽阔高远的境界。尤其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句,因其具有丰富的意蕴,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晏殊在对待人间事是很理性的,这与寻常所见感情炽烈的诗人们很不一样。他们往往感性,会全情投入,奋不顾身,近乎飞蛾扑火,但晏殊的理性,让他熨贴地周旋于官场。
这首《蝶恋花》是在诉说感情,但经晏殊写来,总觉得他是在代别人诉说,而把自己抽离出去,有一种旁观者的理性。
词的上阕写园中景色。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秋天的早晨,菊花上薄雾笼罩,兰花带着露珠,好像一位女子在默默哭泣。这一句写得非常好,有代入感,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写出主人公相思愁绪。
“罗幕轻寒,”带着秋的凉意,这种凉意不只是气候给人带来身体上的寒冷,它来自女主公的内心世界。燕子是候鸟,双飞去”,说明燕子已忍耐不了天的凉意,双双南飞了。燕子的双飞离去,更反衬出人的孤独。
园中景致让悲秋的人心思更为沉重,尤其是燕子的双飞去,让女主人公心牵远方的人。她的心一直被这种愁绪萦绕着,以致难以入眠。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句就是非常典型的晏殊的句子,词人把自己抽离出来,是一种理性,近乎客观的陈述:天上的月亮是不懂得人们心中离别恨苦的,清澈的月光洒在这孤寂闺房,一直映照天亮。说明闺中女子也彻夜未眠。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下阕承上阕的“到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一夜无眠,这种愁绪无法排遣,不如登高望眺,说不定能看到传信的鸿雁。然而女子登楼所见的情景却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西风凋碧树”,不仅是女子登楼极目所见,而且也包含着她昨夜通宵不眠,卧听西风吹落叶的片片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叶落殆尽,足见西风有多肃杀。这种肃杀更是给女子的心理添上一层落寞悲壮。
“凋”字传神地写出了自然界的变化,这种季节变化给女主人公带来强烈的感受。景萧索,人孤独,满怀愁绪不知从何说起。这时作者笔锋一转,带出了一个广阔无垠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展示了一种情致深远的境界。
“高楼”,极高也,“天涯”,极远也,这里描绘出一个极其高大阔的境界,在此辽阔宇宙之中,却只有一个孤独的个体,人类的渺小和悲剧不言而喻。但是,它却并没有一丝消极,反而有一种悲壮之感,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因为“望尽”是一种不断寻觅的姿态,是一种不断探求的精神,不管结果如何,它本身就包含着感奋人心的力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句颇受后人推崇。也正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重境界。
先生寓意在于:要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和学问,你首先要有足够开阔的眼界,犹如登高远眺,看到来源和去路,否则,人易陷狭隘之境,自视甚高,实则虚度岁月。
我们说一个人要有“格局”,格局就是一种宏观的眼光,开阔的眼界,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正所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宏观的眼光和格局才能让我们有可能超越身边的人,站上更大的舞台。
最后一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既然望也望不到远人,那么给他写封书信吧,但是山长水阔,他又在何处呢?
人生的路,往往要一个人走,理想的追求,往往伴随着的就是孤独,“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就是求索者、追寻者的孤独。
这首词上片取景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但上阕深婉中见含蓄,下阕广远中有蕴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壮怀阔远,把整首词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