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人无法养活的烧钱巨兽,高铁为何会出现越建设,越亏损现象?

文摘   2024-11-14 00:01   重庆  

从数据上看,高铁其实是一笔“不太好赚”的生意,大部分线路依然是亏损的

根据国铁集团财报数据,尤其是在2020-2023年亏损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负债也很高。


不仅如此,有媒体统计过一个数据,在2018年,全国18家铁路局中,仅有6家达到盈利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负债超过60000亿,与此相对比的是恒大负债额接近20000亿,也就是说国铁的负债已经堪比3个恒大。

实际上,每建设一条高铁线,国铁的亏损额都要扩大。然而,即便如此,2030年前,国铁依旧规划了近3000公里的高铁线。

而且这些高铁线还大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显然,东部高铁都难以收回投资,中西部就更不必说。那么问题来了,国铁为何要接连做“费力不讨好”的事呢?

一、不堪重负,原因多样

高铁是中国的一张名片,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当年为了在国内建设高铁网,国铁做的那些努力也确实惊人。

在开工初期,因为经历了严重的腐败,导致国铁亏空严重,根本拿不出建设高铁线路的巨额资金。所以,国铁将中国石油、人民保险、中国移动等国字号巨头们拉到了一起,大家一起出资,共赴前程。

然而,即便是这些国企巨头一起出资,但距离所需的天价资金依旧相去甚远,为了解燃眉之急,国铁只能发放大量债券,并游说地方政府进行合资建设,前后筹的资金1.6万亿。在当时堪称海量巨资。

不过,高铁建设和普通铁路也不尽相同,平均每公里的价格高达1.5到2亿元。目前,我国的高铁建设已经高达4万公里,仅铁路建设一项就有6万亿—8万亿。这还没有包括列车,人工等成本价格。

事实上,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已经开通了高铁线路的国家,造价都不低,当然为了收回成本,票价自然也低不到哪里去。例如日本的新干线,每公里票价在1.4元。

有人说日本的收入高,此话不假,不过我们的价格大概在每公里0.4元,相差了近4倍。中日双方的人均收入基本上也是这个差值,所以,相较而言,并没有多少差距。

实际上,国内高铁每跑一公里消耗的电量接近1万度,这意味着即使全车满座,车票钱都不够付电费。


这也就理解为何列车上的饮食费用总是要比外面高不少的原因了。

有人不解,既然如此,那么又何必要建设那么多高铁线呢?美国同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是美国却没有那么多的高铁线。

这就是牵涉到中美之间的差异了,美国幅员辽阔,但大部分分布在东西沿海地区。东西海岸距离较远,高铁完全不如飞机合算。而如果在同一侧,那么普通的列车就能满足需求。再加上美国的个人交通比较发达,家家户户都有汽车,坐火车的人并不太多。这也是为何美国不愿意建设高铁的原因。

二、亏钱也要做

中国高铁亏钱,而且亏损非常厉害,即便是可以预见的未来,也很难实现盈利。可以说,国铁能够活着,堪称奇迹。从资产上来看,它早已经入不敷出。

但国家却宁愿亏钱也要让它活着,为什么呢?

前文分析了美国为何不建设高铁,而中国则不然。虽然我们的大部分人都分布在东部沿海,但是中西部地区同样有不少的人口。14亿人分布的区域那么广,依靠飞机来做主要交通出行方式,从何种角度上看,都不符合实际。

有机构研究表明,高铁每投资1亿,就能拉动周边GDP增加1.8亿,而且一旦投资完成,拉动作用会一直持续。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动车组零部件生产设计核心层企业140余家、紧密层企业500余家,覆盖20多个省市。根据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杨忠民的保守估算,高铁将这些产业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1万亿元的产业链。

高铁还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京沪高铁建设过程中,涉及施工单位多达700个,为11万人提供了工作岗位。京沪高铁阳澄湖特大桥建设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当地的劳动力。

“收入有保障,离家近,有事还能照顾家里。”当地村民非常满意自己的工作。

高铁对拉动内需的作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杨忠民形容这是一股绵绵不断的“后劲”。这股后劲降低了运输费用,节约了客运和货运的时间成本,同时还减少了交通事故。

根据世界银行估算,2015年高铁为缓解交通拥堵做出的贡献,相当于在干线公路网络上额外增加1500车道公里,以及相当于从交通事故中挽救了140人的生命。

因为运输效率提升,远距离出行耗时更短,高铁还增加了旅游及酒店行业的客流。

三,尾声



德国是第一个进行高铁实验的国家;日本是第一个实现高铁商用的国家;法国是第一个将高铁提速到300公里/小时的国家;即使是韩国,也比中国早了4年就开通了高铁。

然而,中国只花了不到4年时间,就把所有国家都甩在了后面。这,就是中国速度。

如今中国高铁已经形成了最为完善的产业链,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需求,也开始向国外出口。

2020年11月,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合作建设的雅万高铁正式启动。

铝精深加工
竭诚为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并根据企业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完善精益化生产管理,提升企业在行业的竞争能力!从材料、加工、应用、产学研全系统的进行研讨,共同促进中国铝产业的健康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