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到明清“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化(错的不是范进,是这个时代)【一】
情感
情感
2024-12-08 00:29
湖北
第509篇
年轻时读范进中举,我笑他屡试不中,中举后又疯疯癫癫。
光是他资质平庸,家境贫寒,却有毅力坚持科考到年过半百,都已是我辈楷模。吴敬梓所写《儒林外史》假借明朝故事,却是清朝背景。所以范进中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清代读书人冲破阶级枷锁的一种生活状态。范进只是一个小人物,他做的很多事,努力也好,滑稽也罢,都是无奈的。为什么数千年的科举制度最终成为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本期将带您了解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内容过多,分为三部分,此篇为第一部分)古代人才选拔考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采取分科取士,叫做科举制,从隋朝开始试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回顾过去,历代政府的人才选拔大多以推荐为主,最终演变成以门第出身为选拔标准。隋文帝杨坚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利收回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建立新的人才选拔机制:分科取士,后人将其视为科举制度的开端。他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这种前所未有的官员选拔方式打破了过去富裕家庭对官僚体系的垄断,为成千上万贫困家庭开辟了一条足以改变命运的宽阔道路。然而,在隋唐初期,高官厚爵仍被世家大族占据,科举考试未能成为朝廷的主流选举方式。平民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很难与拥有权力、财力和家庭学习渊源的世家大族竞争。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开始为治国安邦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每年分期举行的常科被称为常科,皇帝下令临时举行的考试被称为制科。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50多种,主要科目是明经和进士。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世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在此期间,比较重要的改革是武则天大力压制李唐宗室和关陇贵族,开始重用和提拔贫困家庭的孩子。她改进了科举制度,增加了殿试,大大增加了通过科举考试晋升的人数。盛唐开元时期的宰相中,名相姚崇、宋景等都是在此期间通过科举入世的,他们一路协助唐玄宗,创造了盛世的开元之治。武则天还开创了武举制度,中央政府选拔武才学习的一种方式。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为了使科举考试更加公平,武则天还下令考生在写完试卷后用纸粘贴自己的名字。试卷完成后,选择结果出来,才会揭开糊名字的纸,这就是所谓的密卷制度,其措施至今仍在使用中。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科举考试的情况也较为复杂,具体情况,我们下期内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