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音歌剧院与法国波尔多国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上音版歌剧《卡门》演出刚刚落下帷幕。近日,项目总结座谈会在上音歌剧院举行。院长廖昌永、副院长冯磊,相关职能部门、教学系部和参与排演演员、艺术指导代表以及评论家、青年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由科研处处长王丹丹主持。
上音版《卡门》采用双组卡司模式,一组由两位国际歌剧新秀担纲男女主角,另一组的主要角色则全部由上音师生与杰出校友演绎。两组的合唱“群演”则均由上音在读学生经选拔构成;上音学生交响乐团担任乐队演奏。演出反响热烈,获得观众高度评价,吸引了多家权威媒体的高度关注与报道。本次座谈会就歌剧的创意策划、戏剧编配、音乐表演、舞台总成、中外合作等方面进行总结研讨。
廖昌永不仅以院长身份,更是以一位学长、教师和一名上音版歌剧《卡门》幕后工作者的身份,结合从事歌剧表演几十年的经验作了一番饱含专业性与殷切期望的讲话。他回顾到,十年来上音制作了十几部歌剧,有经典也有原创,“上音出品”的歌剧,从策划开始就将人才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一部部上音版歌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歌剧人才。
廖昌永指出,上音始终追求艺术品质先行,上音版歌剧《卡门》的制作成本很有限,但学校从角色遴选、服道化制作、声场设计、排练演出、管理运营等均对标国际行业标准。历时半年准备,整个团队得到职业化的实战训练,学生更加热爱艺术事业,老师教学经验更加成熟,幕后管理团队更加高效担当。
廖昌永表示,歌剧就像一艘航空母舰,有机、高效的团队协作才能保证其航行顺畅、战斗有力,最终不负众望、大器渐成。上音始终将“教创演研”作为主线贯穿歌剧学科建设始终,并搭配歌剧节、声乐比赛、歌剧人才培养项目和歌剧理论论坛等推动歌剧表演、理论、市场的全链条覆盖,以上音经验、上音成效助力中国歌剧学科建设与发展。
冯磊讲到,上音始终是中国歌剧发展的重镇,通过此次排演,上音人始终秉持谦虚、奋斗和感恩的态度,这也是学校近百年传承下来的光荣传统。《卡门》和学校近年来其他国际合作项目的成功,充分验证了学校“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成果、学校办学的国际化定位和学校多年来致力于的多专业、多学科联动机制的建设成效。
上音版《卡门》制作人、艺术处副处长朱丹丹谈到,上音创排《卡门》的定位是制作一个既传统质朴又不陈旧,兼具表演和教学示范意义的样本。经过与法国导演主创团队数月的沟通和磨合,融入上音理念,呈现效果令人惊艳。这次《卡门》的上演也见证了上音歌剧院自2019年启用以来,从承办承接各种国际演出,发展到组建自己团队制作上音歌剧品牌,上音歌剧院出品了包括经典歌剧《茶花女》《塞维利亚理发师》、原创歌剧《康定情歌》等多部作品,通过整合全校资源实现快速成长。《卡门》四场演出得到波尔多歌剧院院长、德国弗莱堡音乐学院院长、英国BBC卡迪夫声乐比赛艺术总监等国际嘉宾以及国内外院校长同行、乐团领导的高度评价,他们对上音歌剧院在短时间内制作出如此高水准的剧目表示惊讶和赞赏。
助理导演林梅认为,通过参与上音制作的几部经典歌剧,她认为“上音品牌”已成功与欧洲主流歌剧市场接轨。此次《卡门》首演时,欧洲经纪人协会和音乐节总监对上音的成果表示惊讶,这不仅是赞扬,更是国际同行对上音成果的高度认可。法方导演艾曼纽尔·翁德雷对上音的专业性表示赞叹,认为上音团队完成工作的能力和体量都十分惊人。
音乐学系教师许首秋表示,上音版《卡门》可以用一个“纯”来形容。首先,所有中方演员的法语语音非常纯正,哪怕是台词信息量大的宣叙调和童声合唱也十分对味。其次,两组卡司演绎的卡门都是热情、纯粹、率真的;唐·何塞也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懵懂感。上音呈现了一场艺术上完整成熟的“青春版”演绎,在《卡门》车载斗量的演绎版本中显得独树一帜。
声歌系副系主任黄萱表示,无论是主角还是合唱队成员,都克服了很多困难,同学们在法语发音、歌唱技巧、舞台表演、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她认为参与歌剧演出、制作是同学们成长的重要途径,舞台是艺术院校检验课堂教学成果的最佳场所。要将舞台实践与课堂教学更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将合唱课、歌唱语音课、歌剧重唱课、表演课等课程内容更好地与上音歌剧院制作歌剧相结合,为舞台实践做更好的前期准备,并希望形体表演以及音乐理论的老师们能更多地参与到歌剧的实践教学中。
作指系教师、歌剧艺术指导管珺表示,在新媒体时代,一部学校制作的西方经典歌剧获得“零差评”是罕见的。管珺重点就歌剧职业化作交流,职业化的演员要能在排练前全面准备就绪,排练中全程跟上音乐指导与舞台导演的思维与各项要求。通过半年的排练,同学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化能力得到迅猛提升。歌剧演员是整个古典音乐从业中最难的,但此次在教演结合的高强度模式下,很多同学已经被激发出职业化的能力。学校以上音歌剧院为平台打造如此高水平的舞台,直接对接国际一流资源,是我们今后歌剧职业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平台。
声歌系青年教师李一主要负责法语正音。她与合唱指挥助理张栩嘉都高度赞扬合唱团的同学们。他们讲到,虽然无法像主角一样吸引聚光灯,但合唱队成员聚沙成塔,成为《卡门》的一个重要基点。
在歌剧中担任主要角色的董芳、胡斯豪、范雪妍、朱贺以及合唱团代表韩云琪先后发言,均表示在法语语音、音乐与表演等方面都得到有效的指导,让角色饰演变得更顺利。董芳和范雪妍强调了排练中高强度的音乐和戏剧调动,以及她们短时间内的巨大收获。胡斯豪回忆起十年前参演《费加罗的婚礼》的情景。《卡门》是他第一次演法语歌剧,密集的法语正音训练让他最终在演出时呈现出了一口纯正的法语。朱贺表示,合唱团学生的排练之投入,将一个个没有名字的“小”角色饰演得有血有肉。
乐队是歌剧表演中重要的组成部门。此次上音版《卡门》乐队部门由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管弦乐团担任演奏。管弦系党总支书记盛利表示,此次《卡门》的排演,体现了上音“教创演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常态化落实的成效。排演歌剧对学生们的提升非常大,所谓“能担任歌剧演奏的乐队一定能演好交响乐”,盛利进一步就乐队学院的理念和人才培养角度说到,上音可以通过经典歌剧、原创歌剧排演,达到对表演艺术人才、音乐创作人才、舞台制作人才、艺术管理人才与音乐理论人才全方位的培养目标。
强化理论研究
从舞台实践中来,到舞台实践中去
对于表演艺术而言,理论研究是舞台的延伸。上音始终坚守理论研究要坚持“从舞台实践中来,到舞台实践中去”。此次座谈会特别邀请上海艺术研究中心陈洁专职研究员。作为行业资深观察者,她长期负责上海年度音乐艺术发展报告的撰写。陈洁提到上海的歌剧发展势头非常旺盛,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创演好中国原创,演绎好西方经典。2024年,上海共上演9部歌剧。其中,上海音乐学院共出品全舞台制作歌剧3部,其中原创1部,经典歌剧制作2部。上音歌剧院已经成为上海知名的文化地标之一。由此可见,上音对于上海歌剧事业、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贡献不容小觑。上音正在努力实现歌剧艺术领域的全产业链发展。这次《卡门》的票房也很可观,受到市民观众的高度评价,是不可多得的叫好又叫座的高质量文化产品。
声歌系青年教师李栋全讲到,上音版歌剧《卡门》是一部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观众友好型歌剧制作。在150年里,《卡门》的演出都没有中断过,有大量的经典制作在前,加之上海观众的欣赏水平很高,使得演出之前的期待特别大。作为一所高校,上音在打磨经典歌剧时,如何兼顾观念相对保守的中国观众与制作上的创新创意,值得探究。李栋全表示,演出暂告一段落,好比是“主导动机”,但理论研究还是会如“无终旋律”一直继续下去。
祝贺上音版《卡门》团队
期待未来更多更好的“上音出品”!
供稿:科研处、音乐艺术研究院
部分图片:陈璐瑶
编辑:彭畅
审核: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