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近期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上海音乐学院参与联合科研合作的声像作品“地球之心—深海的啼鸣”亮相大会。作品用声音景观的融媒体表现形式,表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态度与行动,助力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创新成果的发布。
“地球之心——深海的啼鸣”项目从艺术实践到成果转化,展示了上音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在思政引领、应用导向、课程驱动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该项目积极探索声音景观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路径,展现了音乐融媒体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思政引领
培养学生用专业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地球之心”项目中的“深海的啼鸣”是海洋生态保护公益性跨界项目。通过全球征集海洋音频素材并进行重构,项目探讨了人类与海洋生态的和谐共存,并为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项目初期,上音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戴维一从“用专业服务国家战略和文化发展诉求”的角度,结合课程思政,引导学生理解“为全球能源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的内涵。鼓励学生们分析和阐述音乐融媒体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作用,做出深层次思考,将所思所想转化为一部部作品,积极参与作品征集,描绘对未来世界、人与环境关系的融媒体表达,架起专业学习与实际需求之间的桥梁。
应用导向
构建理论到实践的创造性转化
项目中期,戴维一以《媒介听觉》课程作为载体,深入讲解“情境导向”下声音层次构建的理念与技术,启发学生通过多维声音的创作与实践,构建丰富的声音景观。
最终,本科生秦睿阳、杨亲琰合作的“大海的呼唤”、王伊人创作的“来自深海的地球不安感”以及王思瑜、周道、胡恩哲合作的”鲸鸣海唱”成功入选国内征集作品,并与康奈尔大学和兰卡斯特大学的国际学术机构共同完成全球声音素材库建设,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海洋生态声音。
成果转化
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
项目后期,由戴维一带领硕士研究生叶子昂,共同对入选的音频素材进行修复与重构,通过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了成果的实际转化。过程中也展现了教育与创作、科研和实践之间的有机融合。
供稿:数媒学院
编辑:彭畅
审核: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