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程《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39)我想不到,世界上竟有以哈哈论过生活的人

文化   2024-10-19 08:54   陕西  








编者按:适逢鲁迅长安行一百周年之际,本报连载王鹏程教授的《1924鲁迅长安行》。该书穿越百年时空,聚焦鲁迅人生轨迹里唯一一次西北之行,透过日常生活、旅途行踪和阅市交游等,在鲁迅的行迹和视线里,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民国长安,也让我们有幸与鲁迅在长安相见。

1924年7—8月,时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的傅铜有感于陕西交通不便、文化闭塞,遂在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与陕西省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邀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李顺卿,南开大学教授李济、蒋廷黻,前北京大学理科学长夏元瑮,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法国大学法学博士王凤仪等十几位学者名流前来西安讲学。他们以民国暑期学校最“豪华”的师资阵容,为三秦大地输入新思想、新学术与新方法,可谓规模空前的文化盛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学术史与文化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一页。



李顺卿(1894—1972),字幹忱,又作幹臣、干臣,山东海阳人。植物生理学家、生态学家、林学家。李顺卿是1919年金陵大学林科首届毕业生,获农学学士学位。同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森林学院,获林学硕士学位;后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理学院,获植物学博士学位。毕业归国后,先后任河北大学农学院教授,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系主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长、代理校长,安徽大学教授兼农学院院长及校长,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森林系主任,国民政府农林部林业司司长兼垦务总局协办,联合国粮农组织林业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193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及英国皇家植物园从事禾本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工作。

早先,鲁迅对王桐龄的印象还是不错的。1913年4月17日,鲁迅得知教育部参事王桐龄、蒋维乔、钟观光等抗议总长陈振先在中央学会选举中徇私舞弊而辞职的消息后,随教育部全体成员辞职抗议。对王桐龄印象的改变是“女师大风潮”之后。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爆发驱逐校长杨荫榆的学生斗争风潮,鲁迅和进步学生一起反对强权。1925年12月14日,陈西滢、王世杰、燕树棠等人发起成立“教育界公理维持会”,次日改名为“国立女子大学后援会”,该会旨在声援章士钊创办的女子大学,反对女师大复校,压迫该校学生和教育界进步人士。王桐龄、李顺卿为该会成员。鲁迅在18日所写的《“公理”的把戏》一文中说:“以人论,我与王桐龄、李顺卿虽曾在西安点首谈话,却并不当作朋侪。”

王小隐(1895—1946),原名王乃潼,又名梦天,字梓生,号忆婉庐主,祖籍山东费县,后随父移家兖州。17岁肄业于山东高等学堂。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后转入历史系。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在北大读书时,王小隐即喜欢写小品,处女作《烟霭晴晖都好斋笔记》洋洋三万余言,刊诸有正书局出版的《小说时报》上,甚有盛誉。北大肄业后在北京平民大学任讲师,兼任《京报》记者和《上海画刊》通讯员,“与徐凌霄在《京报》合写三言两语小段,每日百十字,极为隽永”。其后久居天津,任《北洋画报》记者,又兼任《商报》“古董摊”栏目主编。王小隐擅交际,嗜烟酒,好游乐,“恃才傲物,任情放纵,崇尚清淡,怡情自适”,有名士伯乐之风,积极提携后进,在当时颇受崇拜与仰慕。1932年,王小隐离开天津,出任驻家乡兖州的国民军第二十师师长孙桐萱的秘书,并兼任曲阜衍圣公府秘书,著有介绍儒学的《圣迹导游录》。抗战爆发后,孙桐萱奉命南撤,王小隐脱离军界,仍据兖州。

1924年,王小隐以《京报》记者身份与鲁迅等人受邀赴西安讲学。鲁迅“旧日学生”荆有麟在《哈哈论的形成》中说:“据鲁迅先生回来时形容,王小隐那次是穿的双梁鞋——即鞋前面有两条鼻梁。当时北京官场中人及遗老多穿此种鞋。见人面,总是先拱手,然后便是哈哈哈。无论你讲的是好或坏,美或丑,王君是绝不表示赞成或否定的,总是哈哈大笑混过去。鲁迅先生当时说:‘我想不到,世界上竟有以哈哈论过生活的人。他的哈哈是赞成,又是否定。似不赞成,也似不否定。让同他讲话的人,如在无人之境。’于是才写了那篇《立论》。”鲁迅在西安孔庙看到历代帝王画像“其中有一张是宋太祖或是什么宗”,穿长袍,胡子向上翘起,“于是一位名士就毅然决然地说:‘这都是日本人假造的,你看这胡子就是日本式的胡子。’”(《说胡须》)。这位“名士”就是王小隐。回京后,鲁迅以此为由头,写了《说胡须》一文。

不过王小隐对鲁迅的批评并不服气,一直耿耿于怀。日军攻占兖州后,王小隐转任邹县孟翰博府秘书。山东邹县南关农民孟昭楠(字香南)说:“王小隐号称‘才子’‘名士’能写会画,还懂点金石。鲁迅在《说胡须》中批评过他,他一直不服气,几次和我发牢骚。他说鲁迅关于胡须的说法是不对的,还是他说的对。”孟昭楠时任孟氏小学教员,和王小隐有过从。在孟府期间,王小隐置民族大义于不顾,投敌卖国,多次参加日军“慰灵祭”,追悼死在中国的日军“亡灵”,吹捧他们是“成仁取义”;出席“剿共委员会”,发表“剿共”讲演;把孟府的石头献给山东新民会石田顾问,做日伪纪念塔基石。他还创制了亚圣府旗,白底,中央一个“亚”字,外绕醒目的红圈,一见就令人想起日军鼓吹的“东亚共荣圈”。后来王小隐曾任日伪山东省新民会委员、兖州道委员等职。在倪斯霆的文章中,或可通过王小隐一息尚存的骨气,略窥其懦弱性格和矛盾心态——“沦陷时期,他因会说日语,曾为日军翻译。但日伪推其出任兖济道尹,他却坚决不就,而许以滋阳县长,他也拒不履任。即使汪伪政府开伪国大,山东代表指定其为副议长,他仍托病不去南京。日伪见此,遂改变策略,多次假借其名气哄骗乡里推行伪政,而此时他不但没有出面澄清,反而有时也以名士身份‘清高’地参与日伪组织的文化活动,并接受俸禄。故而抗战胜利后,朋友及乡人均视其为汉奸。一生玩世不恭的王小隐这回没有‘哈哈哈’,在大节问题上他认真了。尽管政府当时尚未对其动手,然而他却因愧食伪禄,于1946年底自缢于薖园其父坟前,身后留有绝命诗曰:‘一步蹉跎万事休,懒将姓字世间留。半文不值何须说,百岁分明已到头。饱历艰危沦孽海,空怀孤愤赋离忧。此心略可质今古,犹幸归来正首丘。’”

(未完待续)


-- END --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 大家都在看 —

(点击图片扫码下载)



责 编 | 姜   琼

审 核 | 赵梓希


文化艺术报社
《文化艺术报》是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主管、陕西人民出版社主办,西北地区唯一一份极具权威性、影响力的省级文化艺术行业综合资讯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32 邮局征订代号:51-2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