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程《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36)孙伏园是鲁迅的绍兴同乡,又两度成为鲁迅学生,二人关系非同一般

文化   2024-10-14 16:15   陕西  








编者按:适逢鲁迅长安行一百周年之际,本报连载王鹏程教授的《1924鲁迅长安行》。该书穿越百年时空,聚焦鲁迅人生轨迹里唯一一次西北之行,透过日常生活、旅途行踪和阅市交游等,在鲁迅的行迹和视线里,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民国长安,也让我们有幸与鲁迅在长安相见。
1924年7—8月,时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的傅铜有感于陕西交通不便、文化闭塞,遂在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与陕西省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邀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李顺卿,南开大学教授李济、蒋廷黻,前北京大学理科学长夏元瑮,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法国大学法学博士王凤仪等十几位学者名流前来西安讲学。他们以民国暑期学校最“豪华”的师资阵容,为三秦大地输入新思想、新学术与新方法,可谓规模空前的文化盛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学术史与文化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一页。



第十五章

并不都“当作朋侪”:

鲁迅与暑期学校其他讲师之关系

暑期学校讲学的学者里,与鲁迅关系最亲密的是孙伏园。

孙伏园(1894—1966),原名福源,笔名伏庐等,浙江绍兴人。幼年毕业于敬敷小学,1911年入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因担任级长而与鲁迅相识。周树人(鲁迅)时为绍兴府学堂学监(即校长),对孙伏园颇为赏识。1918年,孙伏园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次年转为正科生,再次成为鲁迅学生。后曾参加新潮社。1920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次年,孙伏园北大毕业,先后主编《晨报副刊》《京报副刊》,发表了鲁迅大量作品,催生了《阿Q正传》,还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出版人。1924年7月,以记者身份陪同鲁迅赴西安讲学。同年11月,以鲁迅为首的语丝社成立,孙伏园成为该社主要成员。1926年下半年,孙伏园随鲁迅离京赴厦门大学,任国学研究院编辑部干事。次年1月,随鲁迅赴广州,任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著有《伏园游记》《鲁迅先生二三事》等。

孙伏园是鲁迅的绍兴同乡,又两度成为鲁迅学生,二人关系非同一般。到北京后,孙伏园与鲁迅交往甚密,两人亦师亦友。1924年长安行前夕,6月30日下午鲁迅“同伏园至门匡(框)胡同衣店,定做大衫二件,一夏布一羽纱,价十五元八角,又至劝业场一游”。长安之行,孙伏园一路陪同,其《长安道上》对往返所见所闻记录甚详。1942年4月,上海作家书屋出版了孙伏园的《鲁迅先生二三事》,收录了《长安道上》《杨贵妃》等文章,为了解鲁迅长安行之重要文献。

其他讲学的学者里,与鲁迅关系较好的是李济之、蒋廷黻、夏元瑮与陈定谟。

李济之(1896—1979),原名李济,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人,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之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堂,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心理学,1919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作为研究生继续在克拉克大学读人口学课程,1920年获硕士学位。随即入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1923年6月以《中国民族的形成》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夏回国,任南开大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1924年兼任南开大学文科主任。1924年开始从事田野考古,对河南新郑的春秋铜器进行调查清理。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为中国学者第一次主持的科学考古发掘。其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1929年主持安阳殷墟第二次、第三次考古发掘。对殷墟陶器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其在中国考古学及世界考古学界的地位。后任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1949年以后任台湾大学教授,创办了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

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外探险家与考古学家纷纷潜入中国西北,以“探险”“考察”“发掘”等为名义,进行寻宝盗掘式的考古和科学考察,发现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奇迹,也极大地触动了中国学者。西方的考古学也随此逐渐传入中国,“这个学科的思想,教育部的人关注的很多,随之开始关注中国的出土文物”。鲁迅也受到这一风气的影响,收藏了大量汉代画像,“生前搜购历代拓本五千一百余种,六千余张,品类丰富,多为罕见之作”,“藏书里德文和日文的考古报告有很多”,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希望对考古做一详细的记录”。虽然他在写文章的时候从不谈这些,“可是这些思想暗化在他的文化精神里面”。职是之故,西安期间鲁迅同李济之交往频繁。7月16日,“午后同李济之、蒋廷辅(黻)、孙伏园阅市”;17日,“午同李、蒋、孙三君游荐福及大慈恩寺”;18日,“午后同李济之、夏浮筠、孙伏园阅市一周,又往公园饮茗”;20日,“赠李济之《小说史略》上、下二本”;8月3日,“以猿首赠李济之”;10日,返京途中“寄李济之信”。返京后,29日“下午,李济之来访”。1925年2月23日,“寄李济之以《呐喊》一部”;3月3日,“下午得李济之信”。1933年,鲁迅与李济之还有往来,2月24日,“午杨杏佛邀往新雅午餐,及林语堂、李济之”。

蒋廷黻与李济之同于1923年自美学成回国,又一同任教于南开大学。1924年7月,两人又同应西安暑期学校之约。李济之说:“因为只有我们两人是从天津去的,其他的都是从北京去的,无形中我们两人显得更亲近了一点。我们的交情由此更为密切。”因而,李济之与鲁迅一起阅市逛街时,蒋廷黻也多同行。

(未完待续)



-- END --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 大家都在看 —

(点击图片扫码下载)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张建全


文化艺术报社
《文化艺术报》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省级文化行业综合资讯报纸。创刊于1958年1月。建设文化艺术网、微博、公众号、手机报、第三方平台、文化头条APP等融媒平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