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海田园艺术庄园的葫芦灯。山西日报通讯员摄
正月初六,又逢立春。在长治市屯留区石泉村,一场以“五福临门,福禄双至”为主题的春节灯会喜迎八方宾朋、传递春天的祝福。春节假期,游客们欣喜地赶赴这场春天之约。“要为广大游客提供一场充满年味与福气的光影盛宴。”石泉海田园艺术庄园总经理彭栋立精心策划了今年的春节灯会。
这些日子,石泉村锣鼓喧天,舞龙舞狮队伍激情跃动。石泉海田园艺术庄园内,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的各式花灯吸引众多游客拍照打卡。石泉海田园艺术庄园位于石泉村,距屯留主城区15公里,有公交直达。“据说,这里的蛇年灯会有由十万个葫芦制作而成的大型灯组,专门到此一看。”来自阳泉的游客郭廷说。
石泉村是远近闻名的“葫芦村”。村内有形似葫芦的石泉水库,有从葫芦种植到加工的产业链条。“今年,我们用自己种植的葫芦制作葫芦灯,打造了葫芦主题灯会。”彭栋立表示,要将葫芦文化与石泉村的景色、风土人情融为一体,为庄园增添魅力。葫芦谐音福禄、护禄,近年来,石泉海田园艺术庄园持续开发葫芦工艺产品,取得了一定成果。今年庄园打造推出集非遗美食、文创、游乐、演出于一体的多元消费场景,游客漫步其中,可赏花灯、品美食、看演出、购文创,感受多样的节日特色。
葫芦元素布满庄园的角落。“福”葫芦、“禄”葫芦两个灯组前游客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这两个灯组均由8888个葫芦制作而成,高8.8米,分别代表幸福和财富。”彭栋立介绍。游客们多喜欢在此处合影留念,以求在新的一年交好运、常幸福。
“学业有成”葫芦旁挤满了学龄儿童,其由屯留区的小学生们共同绘画而成。“葫芦里有我的梦想和心愿!”当地一名小学生说,他希望新年在学业上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羿神故里,厚意屯留”葫芦灯则承载着石泉海田园艺术庄园的新年愿望。“2025年,我们将以乡村振兴为己任,继续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农业与文旅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彭栋立说。
看着新拍摄的葫芦灯照,郭廷十分满意:“葫芦灯形态各异、造型优美,自带喜气祥和的美感。”在这里,游客们沉浸式体验各式彩灯,感受浓浓年味。
山西日报记者郭慧聪
2月2日,太原美术馆内小朋友们正在体验新春艺术印章的乐趣。山西日报记者康少琼摄
大年初五的太原美术馆内,热闹非凡,“金蛇添福——新春集福、集章系列公益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迎春纳福的美好祝愿和浓厚的文化气息紧密交织,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正热情地引导着观众,大家沉浸在拓印集福的乐趣之中。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参与者将宣纸轻轻覆盖在刻有福字的模板上,随后拿起刷子轻轻刷动,再用特制的工具均匀拍打,不一会儿,一个个饱满、立体的福字便清晰地呈现在纸上。这不仅是简单的复制,更是传统技艺与新年祝福的完美融合。
在美术馆大厅前台,摆放着各种迎新春的艺术印章,成为了活动的又一亮点。这些印章造型独特、设计精美,涵盖了传统的吉祥图案、生肖蛇元素及太原美术馆的特色标识。大家兴致勃勃地挑选着心仪的印章,满怀期待地按压在集章卡上。每印下一个印章,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喜悦之情,尽情收集新年的好运。
几位来自吕梁市离石区的小朋友对盖福字章充满了兴趣,稚嫩的小手在纸墨间忙碌着,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专注。虽然手法略显生疏,但他们的认真劲儿丝毫不输大人。每成功盖出一个福字,孩子们脸上便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在这一刻,他们真正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位带着孩子前来参加活动的游客笑着说:“这个活动太有意思了,感觉每印一次,福气就多了一分!孩子玩得开心,还能学到传统文化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本次活动不仅为市民们带来了特别的新春体验,更是一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让古老的拓印技艺和集章文化走进大众生活,让人们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截至目前,“金蛇添福——新春集福、集章系列公益活动”已吸引数千人次踊跃参与。据悉,该活动将持续至元宵佳节,期待更多市民走进这里,在传统技艺中品味年味、传递祝福。
山西日报记者康少琼
阳泉市城区下站街道:非遗巧手展魅力
灵动的形体、鲜艳的色彩、丰富的纹饰……2月2日,正月初五,阳泉市城区下站街道河边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非遗掐丝砂画工艺制作的传统美术作品“福蛇报春”,吸引了社区居民群众的目光。
春节期间,下站街道开展“非遗贺新春”主题非遗传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表达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活动期间,阳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董淑芳用掐丝砂画工艺还原制作了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巳升升”和“福蛇报春”等美术作品。
48岁的董淑芳一直专注于非遗的传承和创新,2023年荣获“阳泉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24年“跟着悟空游山西”成为热门话题后,董淑芳曾用非遗掐丝砂画工艺成功还原“黑悟空”形象。
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掐丝砂画工艺作品“福蛇报春”和“巳升升”直径均只有21.8厘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细节都刻画得十分精细。特别是“福蛇报春”作品,“福蛇”头顶“福”字,嘴噙“春”花,全身布满红色花朵纹饰,画面色彩丰富艳丽,粒粒彩砂晶莹剔透,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福蛇报春’的‘福从头起’和‘嘴噙春花’寓意幸福美好和昌盛繁荣,制作过程中,这两个环节是最费工夫的,要用镊子将金丝一节一节地掐出纹理,再将彩砂一点一点地粘涂在活性炭盘上。”董淑芳介绍,掐丝砂画工艺以金丝和彩砂为原料,包括掐丝勾廓、彩砂调制、分步填砂、微混排气、密封覆膜等工序。
掐丝砂画工艺爱好者白天亮告诉记者,掐丝砂画工艺制作,每一段轮廓的勾勒、每一块色彩的填涂都特别讲究,需要制作人非常耐心细致地去做。“这次跟着董老师做‘福蛇报春’,我受益匪浅。希望更多年轻人积极投身非遗保护传承队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当日,下站街道文化活动室五颜六色、惟妙惟肖的彩色剪纸作品,也让之前只见过红色剪纸作品的记者眼前一亮。“这是染色剪纸。制作之前,需要先在白纸上起稿。剪出来后,会根据不同部位的特点进行上色,让作品更加生动、更加活灵活现。”董淑芳介绍,这次剪纸活动也是街道“非遗贺新春”主题活动的一部分,围绕蛇年主题系列进行创作。
“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看到我们中国独有的掐丝砂画工艺和染色剪纸,都能领略、感悟到我们国家非遗的精彩。”剪纸爱好者赵婧妮说。
山西日报记者高桦 通讯员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