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个师兄。
他在读研期间发了十几篇SCI,拿过很多奖,可谓成果丰硕。
在旁观者看来,他是成功的。
但他说,他觉得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这些成果有什么意义、对社会有什么贡献。
我一度以为他是在跟我装逼,直到我也能一周水一篇SCI……
迷茫的那段日子,我认识了一位老师,她告诉我两个概念:
感知力:对事物的感受、理解能力。
表达力:通过语言、文字等手段,对事物进行刻画、描述的能力。
直观来说,现实世界是模拟的、连续的,而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是数字的、离散的,是对世界的一个采样,比如下图中,黑色曲线为实际信号(现实世界),红色圆点为对实际信号的采样(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感知)。
一个人的感知力越低,意味着对世界的采样率也越低,从而导致认知的失真:
而一个人的感知力越高,对世界的采样率也就越高,也就越能更好地理解、还原世界,发现更多的细节:
再说表达力。
表达力实际为对所感知的事物的再采样,即通过感知力采样事物,通过语言、文字等手段对采样事物后产生的想法、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图像等再采样、输出。
表达力越强,对自身想法的输出效果越好、越还原。
比如画家看到模特(感知),将其画到纸上(表达)。
表达力强就很还原,表达力弱就很抽象。
理解了感知力与表达力,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很难相互理解……
那么,没啥突破性成果,是否对社会有贡献?
假如你想到一个idea,
由于表达力的问题,你以为自己写得是A,其实可能是B;
由于感知力的问题,别人看到你的文章,理解到的是可能是A、B、C甚至是D。
你觉得平平无奇的A,对社会不会有太大贡献。
但你不知道的是,他人阅读你的文章后,感知到的A、B、C、D,说不定就会成为他们突破性成果的灵感来源。
可能听上去有些悲催。
但事实就是如此:
大部分突破性成果是靠无数名不见经传的科研人一点点堆料积攒出来的。
而无法功成名就的我们,可能注定要在日常点滴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以上。
如果你觉得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大家在这里点赞、在看、分享。当然,也欢迎大家在这里打赏。互动越多,更新越快哦~
声明:本公众号的所有原创内容,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