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移民“移”出新天地

民生   2024-11-28 21:02   河南  


本平台商务服务电话&微信:18567267310 微信  抖音 影视 户外大屏

柴湖镇罗城村移民
展示淅川老家摄影作品 张建伟 摄

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
家乡戏巡演活动走进湖北钟祥市柴湖镇
张建伟 摄

柴湖镇新貌 钟祥市委宣传部 供图

柴湖镇移民旧居 全淅林 供图

11月23日,“小雪”节气刚过。淅川县党政代表团带着家乡亲人的嘱托,沿着当年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徙的道路,渡丹江,涉汉水,过襄樊,走进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进行考察交流,为这里的移民老乡送上家乡戏、送来摄影展,共叙家乡情谊,共商发展良策。淅川与柴湖,再次紧密握手。

移民村中忆岁月

“老家来亲戚了!”赶到钟祥市时,已将近下午6时,钟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玉霞已经在此等候许久。

冯玉霞是淅川“二代”移民,对淅川有着很深的感情,她多次与淅川相关部门商量此次活动的路线,最终确定以柴湖镇“一馆三园”为重点进行交流:大柴湖移民纪念馆和鱼池村移民搬迁体验园、前营村移民旧居展示园、罗城村移民花卉产业示范园,分别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展示移民自强不息的创业进程。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为了配合工程建设,淅川移民史就此拉开序幕。”在大柴湖移民纪念馆,曾一手筹办纪念馆的淅川移民全淅林拿出他搜集到的历史资料介绍。河南、湖北两省共搬迁38万人,淅川移民就占20万人,其中,1966年至1968年,淅川县分三批将4.9万余名移民迁至荆门市下属钟祥市的柴湖镇。

“搬迁时,家具牲畜等货物与人分开走。货物直接由丹江沿岸的码头装船,运到丹江口大坝,然后再顺着汉水南下到钟祥。移民则坐着大卡车到湖北襄樊,然后再换乘敞篷船顺汉水而下。”在鱼池村移民搬迁体验园,沉浸式的讲解,把在场人的思绪都拉回到58年前的那次大迁徙。

柴湖镇位于钟祥市南20公里处,紧靠汉水,曾是人口密集、商贾云集的鱼米之乡。1935年7月7日汉江曾发生决堤,此后柴湖地区成了芦苇丛生的沼泽地。

“大柴湖,苇子窝,三天不割一尺多。”罗城村74岁的淅川移民罗朝鹏介绍,刚到大柴湖时,他只有15岁,每天跟大人一起,带着镢头、铁锹、镰刀,挖芦根,排积水。

当时的荆州专署领导被移民的拓荒精神所感动,调集了4个县的万余名民工进驻柴湖,帮助移民修堤开渠;武汉军区也协调近百台东方红拖拉机开进大柴湖。

经历10年的“战荒湖”,原来的沼泽地开出了石子路,芦苇荡变成了米粮川。周恩来总理了解到柴湖的移民事迹后,亲自将“大柴湖”定为当地地名。

移民村变身“明星村”

漫步在柴湖镇,村庄巷道绿树掩映,屋舍俨然;各类企业鳞次栉比、整齐划一……一路走,一路看,柴湖镇的发展成果,让淅川党政代表团眼前一亮。

“我是移民的后代,先辈们在这里白手起家,我也想通过努力改变家乡面貌。”从柴湖镇走出的“花卉大王”李志慧是淅川移民的“移二代”。从当地农校毕业后,他远赴上海,边打工边学艺,并于2014年回乡成立湖北农青园艺科技有限公司,10年来,先后投入7亿多元,建成了4000多亩花卉生产基地,成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盆栽花卉生产企业,带动2000多人务工,每人年均收入2万余元。

从“移民镇”到“花卉城”,是柴湖镇发展的侧影,如今的柴湖镇,在移民精神的激励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漫步在鱼池村、前营村等移民村落,花园式的景观,沉浸式的移民迁安体验,让考察团成员赞不绝口,不时驻足思索,交流感悟。

“做好眼前事,抓住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而不是一味贪大求全,这种尊重现实的发展思路值得借鉴。”淅川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建立颇有感触:历任湖北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都很重视柴湖镇发展,设立了省级移民经济开发区并叠加多种政策红利,柴湖人并没有头脑发热,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从特色产业做起逐步改善群众生活,循序渐进地推动基础设施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富裕之路。

“大柴湖移民形成了吃苦耐劳、大气诚信、开放创新的优秀品质,今天的新柴湖人正是湖北、河南两地交流融合、携手发展的最好见证。”大柴湖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柴湖镇党委书记易敬军动情地说。

文化交流续乡情

韵味悠长的曲剧,激情澎湃的丹江号子,图文并茂的摄影展出……11月23日清晨,柴湖镇文体活动中心人头攒动,凛冽的寒风,挡不住移民群众听家乡戏的热情。

“我是喝着丹江水长大的,你是移民后代,咱们的老家在丹江对岸!”72岁的陈玉华拉着5岁的小重孙陈沐云来听家乡戏,操着浓郁的淅川口音介绍自己的老家。在罗城村,一直在钟祥市带孙子的罗朝鹏夫妇听说老家来人唱大戏,专门赶回来看演出。97岁的曹光辉老人,在儿子的搀扶下,早早来到村部广场,听得如痴如醉……

为了让移民了解淅川的变化,在演出的同时,还举办了淅川县摄影展,从南水北调到移民老乡的故事,再到淅川的变化,铺开了一张生动的淅川画卷。

“有岵山照片没?我老家在岵山下,68年离开淅川就没见到岵山啦,很想念呀!”双河村移民李文才含着眼泪,拉着工作人员介绍照片内容,寻找家乡的印记。

乡音未改,乡情难断。半个多世纪以来,移民与家乡的联系从未间断。

从1969年、1985年到2015年、2017年等不同时期,多年来,淅川县分别组织文艺团体赴大柴湖慰问演出。50多年来,淅川县和钟祥市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两地移民部门每年互访一次,共同探讨研究解决移民问题。

两地官方往来频繁,民间来往也不间断。几十年来,几乎每天都有人往返于柴湖和淅川之间。钟祥市与淅川县为了方便两地亲人探亲,于50年前对开长途班车,天天不断。

“淅川和钟祥两地要常来常往,多交流沟通,多协作合作,让两地经济社会在交流中得到更好发展!”考察结束,在淅川钟祥移民工作交流座谈会上,移民代表全淅林感人肺腑的发言,引起了淅川和钟祥两地的强烈共鸣。


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孟向东 司马连竹 康 帆

淅人淅事
有温度、有态度;服务社会,共创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