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打下谅山后,顺势拿下河内可能性有多大?

文化   2024-12-17 11:08   江苏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1979年3月1日,我军东线部队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关键一战——谅山战役正式打响。仅三天后,3月4日,我军顺利攻克谅山,标志着战斗的一个重要胜利。然而,在谅山的占领之后,我军总指挥许世友上将曾提出过一个问题:“如果让我再往前推进一下,过了谅山就是一马平川,机械化部队完全可以发动进攻。”许世友上将的潜台词显而易见——既然谅山已经被攻占,难道不能趁机直接攻占越南首都河内?

一、政治背景与北方压力:攻占河内是否有必要?

从政治和军事战略角度来看,攻占河内显然并非当时我军的主要目标。根据当时的外媒报道,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基本原则是:有限性、短期性、不扩大的作战原则。显然,攻占河内不仅会违背“有限”这一原则,还可能导致战斗的“扩大”,尤其是在面对外部势力的干预时。

此外,我军的对越作战有明确的时间框架——预计不超过一个月。此举的核心目的是避免给苏联出兵援助越南提供借口,同时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战前的战略准备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如果过于深入越南腹地,势必引发国际政治和军事上的不必要风险。



二、谅山后的进攻难度:地形与兵力的优势


从地理位置来看,攻占河内并非难事。谅山距离越南首都河内仅130公里,而谅山以北则是层峦叠嶂的越北山地,越南北部的丛林和山地为我军的大兵团作战带来了一定困难。然而,谅山以南则是平坦的北部平原,稻田纵横,水网密布,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作战。

当我军攻占谅山之后,越北的复杂地形就已被突破,而这一突破为进一步向南进攻铺平了道路。谅山不仅是越北的交通枢纽,还是通往河内的门户,铁路、公路纵横交错,连接着中越边境和越南首都。更重要的是,攻占了谅山意味着我军能够迅速修复铁路,保障大兵团的后勤补给,而这也是攻占河内的必要条件。

三、大兵团作战的优势:我军能克服越军的游击战术

1979年,我军的兵力和装备优势显而易见,但越军在小规模游击战术上表现出色,具有较强的单兵作战能力。越军利用熟悉的地形和灵活的战术不断骚扰我军,给我军带来了不少麻烦。然而,面对大兵团作战时,越军的指挥和组织能力则显得相对薄弱。许世友上将的意见表明,一旦突破了谅山,越军的游击战术将无法有效应对我军的机械化部队和大规模的军事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越军通常选择固守的城镇都被我军攻克,而大规模的正面冲突正是我军的强项。在这一点上,越军的弱点显现出来,这也意味着,如果进入河内,我军有足够的优势进行正面作战。



四、炮兵优势的发挥:压制越军的防御


在战斗中,我军的炮兵部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时我军有48个炮兵团、9000门各型火炮,拥有强大的火力优势。越军在面对我军火力时,往往难以承受长时间的炮击。如果越军选择在河内固守,我军的炮兵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压制越军的防御能力。

此外,越军的防御设施固守往往无法与我军的现代火力进行匹敌。通过集中炮火打击,我军能够有效地歼灭越军大量有生力量,而不必担心越军再次化整为零,采取游击战术进行反击。正因如此,许世友上将曾提议“拱一拱”,也就是说,他认为趁此机会迅速向河内发起进攻,将能够获得决定性胜利。

五、结语:从政治与军事双重角度来看,攻占河内并非最佳选择

从军事角度来看,攻占河内的确存在一定的机会,特别是在谅山战役后的有利局势下。然而,从政治角度和国际大环境来看,继续向河内推进显然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外交和战略问题。在1979年的背景下,中国并不希望卷入一场更加持久、更加复杂的战争,尤其是在面对苏联可能的干预时。

最终,尽管许世友上将提出的“拱一拱”具有一定的战术可行性,但从整体战略考量来看,决定撤军是明智的选择。我们应当牢记,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胜负,更是全局的综合考量。在确保既定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避免局势扩大和外交摩擦,才是战争的真正智慧。

通过此次自卫反击战,尽管我们取得了胜利,但也深刻认识到,战争从来不是一场简单的胜利游戏,涉及到的考量和决策远远超过战术层面的比拼。



铁嘴大强子
专注于对越自卫反击战,每天为你带来那些不为人知的战争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