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庄村的“兵支书”

文摘   2024-11-21 19:39   新疆  


时值初冬,走进阜康市城关镇张家庄村明都绿园、阜港绿园小区,一栋栋新居整洁雅致。村民说,张家庄子村能有今天,多亏村里的“兵支书”——马军。

党建引领 乡村振兴有了“主心骨”

城关镇地处阜康城郊,在全镇22个村里,紧邻市区的张家庄村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穷,是这个村的标签。人均不足三亩地,家家住着土坯房。直到进入新世纪,村里连条柏油路都没有,有点门路的人都想往外走。

马军也不例外。1998年,19岁的马军报名参军,来到了新疆军区西藏阿里军分区道路工兵连服役。他们的任务,是从海拔4500米没有路的地方修路并保持畅通,一年有半年在野外风餐露宿。苦和累是连队的代名词,却是这个农家孩子成长的养分。

因为表现突出,三个月后,刚刚完成新兵训练的马军被派往兰州军区工程兵训练大队培训,掌握了汽车、铲车、挖机的驾驶和维修技术,成为工兵连的技术“大拿”。

在部队,马军入了党,提了干。2003年底,怀揣着“优秀士兵”的荣誉证书,马军挥泪告别绿色军营。他给自己制定的N个人生规划里都没有张家庄村,却因为恪守着“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矛盾地回到了这个生他养他的小村庄。

从小就喜欢车的马军成了一名的哥,11年的跑车生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先后被城关镇党委评为优秀流动党员、五星级党员。阜康的高速发展让城市越“长”越大,出租车的收入也越来越好。可张家庄村却一天天破败下去,每次开车回家,马军都心有不甘。

这个时候,一路之隔的城关镇城北村凭借集资建设的农贸市场,每年给村民分红;4公里之外的城关镇良繁村靠着发展特色种植,建起了别墅。

同样的村子,同样是人,张家庄村为啥要一直穷下去?马军不服气,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火苗在心底从未熄灭过。

乡村振兴,需要敢闯敢干的人,组织上看中了马军。2014年10月的一天,马军突然接到镇党委书记的电话。“马军,回村上吧,市上在张家庄村启动棚户区改造,发展机遇来了,需要你领头干!”一番言语,热烈而充满期待。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马军心热了。

“跑出租车,一年收入在十万元上下,再干几年攒下的钱买个门面房养家不成问题。谁都知道村干部不好干,一月就1500元工资,一年收入不到2万元。哪头轻哪头重,你掂量好。”妻子鞠萍劝马军。思来想去,马军觉得人活一辈子,不能光考虑自己,更不能只看着钱。自己还年轻,理应有一番作为。

两天后,马军来到镇党委报到。镇党委书记问:“考虑好了?”马军高声回答:“听从组织安排!”回答很爽快,接下来的事,都不太省心。

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又是年轻人,村里有关写写画画上报材料的事全由马军负责。但马军不会用电脑,关键是村上也没有钱为他配备电脑。马军瞒着妻子花了4000多元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还“得意”地告诉妻子是村里专门为他配的。经过半个多月的拜师学艺,马军终于能够熟练地摆弄这个新“武器”了。

村上没有车,去镇上开会、报材料、外出办事……又样样离不开车,马军的出租车就成了公车。每月1500元的工资几乎全用在了加油上,平时的零花钱都得靠妻子接济。面对妻子的埋怨,马军通常只有一句话:“你要向前看,不能只向钱看。”

时值村里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在如火如荼推进,各种困难层出不穷。“再难能比在阿里修路难?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搬不走的大石头,打不通的盘山路!”马军坚持及时调度,随时沟通,把干部带头、党员带头作为最有力的动员,从村民的角度多考虑,多交流、多沟通,尽量和村民“想到一块儿去”,使项目建设平稳有序推进。

2016年春天,在张家庄村旧址上拔地而起的明都绿园首批住宅楼按期交工,206户村民喜迁新居。有村民发现,自己的征迁协议书上标明住房是二楼,可分配的是四楼。楼层不符的有十多位村民,大家吵吵嚷嚷地找到村委会讨说法。马军把大家让进会议室,一边倒茶,一边给大家解释:“这次征迁大家都有好几套房子,第一批低楼层房子老人、残疾人优先,到第二批分房的时侯再给大家调剂……”“骗人,你们干部肯定都分的是低楼层!”马军话还没说完,质疑声四起。“要不,把你的四楼换给我。”马军把自己的交房通知递给了嚷的最凶的村民。“五楼?你不是签的三楼吗?”马军笑笑说:“可三楼不够分呀,五楼我也不能不要。”一场风波化解于无形,村民笑着闹着走出了村委会。

马军对工作的投入和对乡亲的关爱,像种子播撒在张家庄村的土地上,收获着组织和村民的信任。2018年8月,马军全票当选张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成了振兴张家庄村的主心骨,带领600多位村民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培育产业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搬进了楼房,村民的住房问题是解决了。可村集体还是个“空壳”,没有产业,没钱办事,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马军把目光投向了明都绿园小区配套建设的1号商业楼。

这套总面积近5600平方米的商业楼市值近3000万元,村集体征地款有6100万元。按照“留资产不留资金”的原则购置下来,张家庄村“发展城郊服务业”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有了载体,发展壮大村集体收入才有了根基。

大家的事由大家来商议,马军召集村民开会集体协商这件事关张家庄村未来的大事。让人打脸的是,一半村民不同意。

好事不落好,原因何在?马军登门拜访“三老人员”,从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村民担心商业楼买下后,租金由村干部说了算,收益肥了少部分人,村民得不到实惠。

很快,张家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宣告成立,相应的一揽子管理制度随即出台,面向村民公开征求意见,80%的村民在村两委购置商业楼的征求意见书上签字“同意”。

有了楼不等于有了钱,租不出去每年光暖气费就要干掏4万多元,招商成为村里的第一要务。

参考邻近县市商业楼的招商运营管理模式,再结合本村实际,马军与村两委、党员和村民代表几易其稿,再经村法律顾问把关,拿出了张家庄村商业楼的招商优惠措施。马军鼓励村民在商业楼开店创业,却不许亲友、村两委班子成员在此立足。“不与民争利,不做不清不楚的事。”

商业楼一楼有11家门面房,除了超市、药店,马军最想引进的是餐饮。“好餐厅能带来人流,人多了财旺,村集体的钱就多。”为此,他和班子成员走遍了阜康最好吃的餐厅,发动一切社会关系动员商户入驻。

一旦招商成功,马军和班子成员又变成了“服务员”,忙里忙外帮着经营户进货、摆货。村党支部每月会对个体工商户进行最少两次的走访,随时掌握经营情况,帮着解决困难,使他们在村里安心经商。

功夫不负有人心,2019年,通过公开招标承包、对外出租或投资入股等形式,张家庄村明都绿园1号商业楼引进商家13户,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4万元,一举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202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有望突破50万元。

目前,阜港绿园1号商业楼正在加紧建设,将于明年交工。马军说,张家庄村不会再走吃租金的老路,1号商业楼将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主导,发动周边集体经济雄厚的村庄联合运营,尽快壮大本村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关注民生 解锁幸福密码

就业是民生之本。每月有稳定的收入,家庭就有了希望。张家庄村村民赫静对此深有体会。

“如果不是马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帮忙,我根本坚持不到现在。”赫静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母亲患尿毒症十多年,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在马军的协调下,赫静进入驻村工作队派驻单位——国网阜康供电公司工作,每月4000多元的收入重新撑起了这个家。

每个星期五,马军都会在村微信群里发布最新的用工信息。外出与朋友聚会,打听最多的也是招工的消息。

就业需要一技之长,张家庄村采取“农民点菜、工作队配菜,专家上菜”的方式,举办政策、法律、科技、健康、技能等专题培训,把农民夜校搬到田间地头、办到农民家门口、延伸到村庄巷道,先后转移劳动力200余人,实现了每户人家都有人就业的目标。切实让党的各项政策惠及百姓,根植心田。

以“双联双领双评一服务”活动为切入点,村党支部结对帮扶30名困难群众,在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上下功夫

115日,马军和城关镇社会事务办、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一起,把82岁的付维瑞老人送到了阜康市社会福利中心探望瘫痪在床的儿子付刚。

付刚1999年退伍回乡后一直靠开铲车为生2019年因突发脑梗造成肢体残疾一级,瘫痪在床。多年来,付维瑞老人和老伴一直承担着照顾儿子的重任,随着年岁的增长,两位老人渐显力不从心。马军协调城关镇社会事务办将付刚纳入了特困人员范畴,并于20245把他送进了阜康市社会福利中心接受专业照顾。考虑到老人想念儿子,马军就安排了这次特殊的探望,现场的气氛温馨而感人,马军不禁湿了眼圈。

尽管整村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张家庄村还有7户居住偏远的村民没有搬进楼房,住在平房的他们使用燃煤取暖。拉煤不易,烧煤不安全,马军始终放心不下。

国网阜康供电公司“访惠聚”工作队的支持下,这7户村民用上了电采暖。村民张红感动地说:“我还以为村里不管我们了,没想到时刻都在挂念着我们。”

冬日的暖阳映照着天山脚下的这座村庄,张家庄村在阳光下升腾着向前向上的力量。



来源:阜康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刚立强 

通讯员:阜康市城关镇 马超

编辑:王嘉蕾

一审:王筱庆

二审:郭刚

三审:张晶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fkswxb@sina.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20032

阜康零距离
洞悉阜康百态、捕捉精彩瞬间,新闻资讯权威发布就在您的身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