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感悟】从雪山到海滨——我的援青之路

政务   2024-11-04 17:45   青海  


 

山东法院援青工作组 程纪寒










从齐鲁大地、渤海之滨,来到大美青海、天境祁连,首先让我印象深刻,觉得祖国辽阔、风情迥异的,是五月初海北州的雪山。那时的山东已经渐入夏季,而海北州四县仍是春寒料峭。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让我对未来的六个月充满了憧憬。

5月8日,我们援青工作组五人落地西宁,正式开启了援青之旅,我的愿望也终于得以实现。算起来,我们是山东法院第四批援青干部。从前三批援青干部回归后他们清澈的眼神以及讲述的故事中,我对青海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今年,我终于说服自己不再去想那些所谓不能放下的理由,毅然决然地报名援青。幸运的是,我的决定得到了家人和领导们的真心支持,使我能够心无旁骛地攀上青藏高原,挂职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人民法院院长助理。

刚到青海,海拔的影响还没来得及让我有多大感触,心灵的震撼却已不期而至。在海北中院的组织下,我们开展了红色研学活动,共同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我们先后参观了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国营221厂原址(两弹一星研制基地)、西路军解放军二军纪念苑、门源旱台民兵连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身临其境感受青海的红色基因传承。印象最深的是原子城纪念馆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四个上海姑娘的合影,在严格保密、严禁私自拍照的时期,她们压抑不住青春爱美之心偷偷留下这张合影,却一辈子压在箱底不敢示人,只为了不触碰保密红线。一张是221厂部分专家的合影,确切地说是两张相隔二十余年的同一批人的合影。眼见着他们从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变成了两鬓斑白的中年人,岁月的刻刀在他们脸上留下深深的印记,述说着他们扎根大西北隐姓埋名数十载的丰功伟绩。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支撑着他们无私奉献、矢志不渝?执着是我认为的最佳答案!因为执着,所以舍得!因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所以才会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地奔赴祖国大西北,扎根海北金银滩;因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所以舍得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只为了新中国能够真正挺起脊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所以才会有舍生忘死的英雄壮举,才能在飞机失事的生死时刻,拼命保护好极为重要的核工业资料;因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所以才诞生了“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红色研学活动结束后不久,我及时整理思路和资料,通过远程视频连线的方式,给滨州中院第11党支部的支部党员上了一堂党课,把这种震撼和感动分享给大家。大家纷纷表示,我们滨州作为渤海革命老区,与海北一样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与“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一脉相承,都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激励我们奋发有为、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思想的升华,使我更进一步深化了对援青工作的认知,特别是对高海拔、多民族、欠发达有了新的体会。关于高海拔,第一次跟随祁连法院同事外出办理执行案件让我终生难忘。那是刚到祁连的第二周,五月底的祁连依然凉意袭人,高山雪线还徘徊在3600米左右,祁连法院准备对一起高山牧场过户案件进行现场执行。出发前,当地同事嘱咐带上厚衣服,我很听话地把冲锋衣给带上了,但事后才后悔,没有戴一顶帽子。被执行人家在野牛沟乡的一个牧区村庄,海拔3200米,比祁连县城还高500米,这一点点的海拔之差境况却全然不同,就温度而言,冲锋衣、羽绒服是必备的。关键是我刚上高原,对海拔还没有完全适应,而这里比县城海拔更高、氧气更稀薄,喘气都费劲,更别提走路。但是现场执行少不了要去实地测量。跟随执行队伍一路往山上走,最初一百米我还能跟上,慢慢就落在了队伍后面,再后来就一步三歇,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虽然我最后还是咬牙坚持到了海拔3600多米的执行现场,踩到了雪线,但也基本到了身体的极限,而且因为没戴帽子,被高原强烈的紫外线晒伤,疼了好几天。这次难得又难忘的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在高原工作的不易,也让我对常年坚守的当地同事们肃然起敬。除了高海拔,多民族和欠发达也是我个人认为需要对援青工作加强理解的重要方面。多民族的概念以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认知,来到青海才有了切身体会。整个青海八个地级行政区域,有六个是民族自治区域,而且是多民族聚居。以祁连为例,全县总人口5.26万人,有汉、藏、蒙、回、土、撒拉、裕固等15个民族,加上祁连特有的托茂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9.2%。这里的人民淳厚朴实,但也有你家羊我家牛的纷争,处理这类纠纷,特别需要注重“三个效果”相统一,不是简单地司法三段论所能妥善解决的。另外,青海虽然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因为历史、地理、自然等因素,经济发展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要落后许多。在这样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些在东部比较常见的案件类型在青海大部分基层法院还属于“新类型”或“疑难复杂”案件的范畴,如何处理好该类案件成为摆在青海法官面前的重要任务。

于是,来青海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成为我初到青海日夜思考的人生命题。想起海北中院马文全院长给我们介绍的情况:自2012年起,山东法院援助海北两级法院,截至今年,物质帮扶资金1690余万元,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司法硬件水平;但在物质帮扶的同时,海北两级法院期待智力帮扶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才有了自2020年开始先后四批的山东法院援青干部。对于我思考的问题,所有的援青干部都有过深入思考,而且都取得了不错的实际成效。在他们的工作基础之上,我在想还能再做点什么呢?从最初与祁连法院同事探讨的几个案件中,我受到了启发。审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独有的专业性,虽然援青干部都是在派出单位某一审判领域的佼佼者,但毕竟术业有专攻,而受援法院面临的困难和疑惑又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一类案由,要想实现“按需援助”“精准援助”,仅靠援青干部个人是不够的,应当想办法把派出法院的智力资源充分有效调动起来。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脑海涌现——我们何不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来一次审判资源和司法理念的“云端相会”呢!我把这个想法与其他四位同志深入沟通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想法很有创意,切实可行,并建议将这项工作命名为“‘山海情·云端会’业务交流活动”。最终,海北中院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山海情·云端会”业务交流活动的工作方案》,以受援法院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援青法官为纽带,通过鲁青两地法官视频连线方式,开展一对一业务交流。截至10月份,海北两级法院通过援青法官连线山东法官进行线上业务交流50余次,同时援青工作组5名法官开展线下集中驻点调研4次,得到了受援法院的高度认可和广泛欢迎。9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西藏拉萨组织召开了全国法院援藏援疆工作推进会,援藏援疆援青各一名援助干部代表在会上作了感悟交流发言。我有幸被青海高院推荐为援青干部代表上台发言,并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张军院长和山东高院霍敏院长的接见,使我备受鼓舞。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从工作到生活,我已经完全融入祁连的环境中。从一开始一句方言也听不懂,到现在能够从当地人之间的交流中捕捉到一点点“关键信息”,甚至还学会了一两句藏语。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是半个青海人了!当然,这还要感谢我那些可爱的青海同事们。他们真的把我当成自家人,经常嘘寒问暖,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青海人的热情。记得刚到祁连的时候,打开宿舍门的那一刻,锅碗瓢盆、床单被褥,甚至牙签抽纸、洗漱用品,祁连法院都准备得一应俱全,背井离乡的伤感瞬间淡化了许多,一种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慢慢地,我喜欢上了这里的美食,也习惯了晚饭后去广场看扎西和卓玛们跳锅庄舞。漫步于祁连街头,人们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让我时时能够感受到安乐祥和的岁月静好。

临近援助期满,蓦然回首,感慨良多。从渤海之滨来到雪山脚下,本是援助之旅,但总觉得收获的比付出的更多。这种全方位的锻炼,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但也有些东西是确定的,比如:老渤海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的交融相会,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思考,更加坚定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意;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全然改变,让我有难得的机会对过去做一个“旁观者清”的审视,理清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在一个全新环境中克服困难、顺势而为,让我不再对不确定的未来感到彷徨甚至恐惧,增强了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总之,我是组织安排来援青的,但一路走来,反倒是“援助”了我自己。从海滨到雪山,再从雪山到海滨,这何尝不是一种双向奔赴。

每每想到即将离开,我就忍不住要多呼吸两口,不是因为缺氧,而是因为不舍。在祁连,我留下了清晰的脚印,也留下了乡愁般的眷恋。我想把美丽的阿柔大草原带回山东,也想把甜脆的冬枣树种在祁连的街头,更希望推开滨州办公室的窗户就能看到神圣的阿咪东索雪山。

今后的日子里,我在滨州,也在祁连!





-END-


祁连法院
法院动态、法制宣传、法律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