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城市集群中排名上升,企业研发经费比重创历史新高,技术合同成交额居副省级城市前列……2024年,西安以崭新姿态昂首阔步,在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中书写新篇章。
3D打印、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技术使传统制造产业提质“焕新”。增材制造、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新产业勾勒出新经济的蓝图。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工业变革中,光伏、氢能等新动能赋予了城市前行的新动力;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汇聚而成的澎湃之力,推动西安在新兴产业浪潮中破浪前行。
六环传动(西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探讨设计方案。
——研发先行,紧抓“创新”机遇。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城市集群排名中,西安由2020年的第40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18位。西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3万家和1.6万家。西安新建、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30家,空天动力、新材料等3个陕西实验室获批建设……
——打造集群,构筑产业“高地”。
9月,11个氢能产业项目签约落地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总投资23.8亿元,涉及氢能产业全链条。10月,陕西省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未央都市工业园举行,西安未央机器人产业集群项目宣布开工建设。作为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产业创新主体和主引擎,西安在高新区建设全球增材产业创新中心,在经开区规划建设国家再制造产业创新中心……
——强化示范,打造应用场景“清单”。
近日,西安市首个产业园区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一次性并网发电成功。西安工业机器人进厂“打工”已成为现实,特种机器人应用前景愈加广阔。西安增材制造典型应用场景面向工业、建筑、医疗、文物、体育等领域,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增材制造新业态、新模式……
2024年前三季度,西安人工智能、光子、增材制造、卫星应用与大数据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稳发展,合计规上企业数量达600家以上,规上营业收入达1130亿元以上。其中,增材制造营收同比增速达6.7%。
充满希望的2025年即将到来,西安的新兴产业将继续引领潮流,稳健前行。
科技赋能新兴产业发展,“西安造”的舞台上精彩不断——机器人精密零部件制造打破外企垄断、光伏赛道上领跑全球、聚力打造全国氢能科创之都、航空航天产业加速腾飞……西安的新兴产业发展动能强劲、生机勃勃。
追“光”智造
光伏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接收跨越1.49亿公里距离的阳光,将这一来自宇宙空间的“慷慨馈赠”,通过科研努力转化为无限能源,植根于西安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绿能”),正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12月2日,记者在冬日暖阳中走进隆基绿能总部,探访追“光”智造之路上的科研足迹。
建筑屋顶和外立面都能发电
能够发电的“超级屋顶”,美观的彩色建筑外立面同样也可发电,这一颇具科技感的光伏应用场景,成为隆基绿能总部各幢建筑物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走进隆基绿能总部园区B4工厂,生产设备正在紧张有序的运转中,高品质的太阳能电池在这里华丽变身为太阳能组件,从西安走向世界,源源不断地提供绿色清洁的电力。
记者登上B4工厂楼顶,映入眼帘的屋顶不是传统的防水隔热层,而是密密排布的光伏电池阵列。
“1.16万平方米,1364千瓦,每年能发电129万度。这座厂房的屋顶,就是隆基绿能建筑光伏一体化——隆顶的典型应用场景。”解说员介绍说。
“玻光粼粼”的光伏屋顶,耐用性和实用性如何?面对小心翼翼“不敢涉足”的记者,解说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请放心走上去参观,隆顶的正面承载力高达8.1KPa。”据介绍,相较其他光伏系统,隆顶通过高结构强度实现的“可踩踏”性能,不但便于人自如行走,还可以减少光伏方阵之间运维通道的布设,从而提升了15%的屋顶光伏发电面积利用率。此外,隆顶还具有防火、防水、抗风揭等出色的材料特性。也就是说,隆顶既能发电,又是良好建材,一举两得。
“远处B3厂房的多条金色‘柱子’,是能汲取阳光发电的多彩光电幕墙,名为隆基隆锦,旁边那些美观的黄色、灰色、绿色、红色建筑外立面区域,同样也是隆基隆锦,目前有十四种颜色可选,颜色越深转换效率越高。”据介绍,隆基隆锦主要应用于建筑外围有颜色需求的区域,可以代替原有石材幕墙、金属板幕墙、人造板幕墙等不透光区域,也可以用于幕墙层间、窗间等区域。
“这是一座光伏建筑一体化体验馆,从屋顶到外立面,都采用了光伏发电材料,总装机容量24KW。”据介绍,在多云间或有阳光的日照条件下,隆顶和隆锦的发电量,能够负担这座占地面积 200 平方米建筑物的空调取暖用电。在日照条件更好的情况下,“富余”的发电量还可通过上网出售或储能等方式,带来更大效益。
分布式光伏潜力无限
记者随后又走进了隆基绿能智慧能源展览馆,馆内一组组光伏电池组件技术成果展品展现出光伏产业通过研发不断实现科技突破的努力历程和结晶。
光伏技术的最关键指标是光电转化率,提高效率就是驱动技术路线迭代的原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每提高0.01个百分点,都意义重大。近年来,隆基绿能聚焦科研持续发力,在硅基单结电池和硅基-钙钛矿叠层电池两项技术攻坚中多次刷新太阳能电池效率世界纪录,使中国在这两个主流技术赛道上均成为世界第一领跑者。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隆基绿能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通过技术研发提高光电转换效率,解决光伏发电的最大痛点。经过多年努力,光电转换效率已经不断接近理论极限。下一步,如何更好地研发组件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将是隆基绿能努力的方向。”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不久前的行业论坛上表示。
公开数据显示,自2012年上市至2023年末,隆基绿能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70亿元,累计获得各类已授权专利2879项。截至2023年底,隆基光伏硅片累计出货量超过414.24GW,占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的27%,可产生17361亿kWh的绿色电力,相当于为全球避免了8.1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新增并网容量为1.61亿千瓦,同比增长24.8%。具体来看,集中式光伏新增并网容量为7566万千瓦,分布式光伏新增并网容量为8522万千瓦。数据表明,光伏发电在我国增长势头强劲,分布式光伏领域表现尤为出色。
“分布式光伏市场占总体市场的50%左右,是光伏发展的重要场景市场,也是充满想象、潜力无限的市场。我一直坚信,‘每一栋建筑都会发电’的梦想,一定会在这代人的努力下实现。”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说。
“振翼”翱翔
航空航天产业加速腾飞
前不久举行的中国航展上,四方超轻的工作人员介绍产品和技术特点。
说起西安的航空航天产业,就不得不提起位于这座城市东北部的阎良区(航空基地)和东南部的航天基地,众多企业在这里默默耕耘,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贡献着“西安力量”。
2020年,嫦娥五号探测器带着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2021年,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表面;2022年,神州十五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在太空见证了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的圆梦时刻……
这一幕幕令人骄傲的瞬间,背后离不开西安一家企业——四方超轻。
12月3日,记者走进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据了解,这家企业于2006年在阎良区(航空基地)成立,如今已成长为极具竞争力的“镁专家”,尤其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镁锂合金材料,多次服务于我国深空探测等领域,并且主导制定了我国第一份镁锂合金国家标准——《镁锂合金铸锭》(GB/T 33141-2016),填补了我国镁锂合金材料标准的空白。
“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升空物品的质量越轻,对动力的要求越低。”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民告诉记者,他刚从成都出差回来,不久前,他和在中国航展上结识的客户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夏民告诉记者,镁锂合金比铝合金材料还要轻40%-50%,具有低密度、高比刚度、高比强度以及减震消噪的高阻尼等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曾经有颗卫星在预埋件、支架和部分机箱机壳等部位应用了我们的镁锂合金材料,整个卫星减重了约173千克,大幅提高了卫星的有效载荷。”夏民说。
多年来,该公司专注于轻质高强镁锂合金及特种镁合金材料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还开发出“新配方”,研发了自主牌号,通过调整镁锂合金材料的成分占比,适配各种不同的减重场景。
“以AR眼镜的镜框为例,我们开发了新牌号的镁锂合金材料,通过压力铸造的方式实现规模化量产,和传统机械加工方式相比,成本仅为十分之一。”夏民告诉记者:“我们努力挖掘这种材料更多的应用场景,让它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
西安航空航天产业不但在材料科研等领域格外亮眼,而且在低空飞行等应用领域也表现不俗。
“这是我们的‘西安造’!”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中国航展上,多款新型无人机集中亮相,首次参展的察打一体无人机——“九天”凭借其“个头大、功能多”备受关注。
这款可灵活配置的“九天”,翼展达25米,最大起飞重量16吨,最大载荷能力6吨,配备可快速更换的重载任务舱和8个外挂点,由阎良区(航空基地)入区企业——陕西无人装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设计、西安驰达飞机零部件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承制。
“九天”无人机机身中间印有“异构蜂巢任务舱”字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蜂巢,是指无人机蜂群的母机,异构的意思是蜂巢里面搭载的无人机,大小形状是可以不同的,包括大型无人机、微型无人机等。
“九天”无人机灵活机动,通过换装不同模块化任务载荷,可满足空运空投、信息支援与对抗、火力打击与支援等任务需求,并且可执行地质勘探等任务,在民用物资投送方面,特别是在抢险救灾等应急环境下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不难发现,西安航空航天产业领域的企业可谓“卧虎藏龙”,诸多企业的主打技艺或产品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折射出航空航天产业蓬勃发展的跃动活力。
自2006年成立以来,西安航天基地坚持航天产业立区,努力推进集群化发展,已成为中国航天动力之城、北斗创新的发源地,服务于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领域,发展卫星及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优化要素配套,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作为“航空重镇”,阎良区(航空基地)的航空产业具有较好的技术沉淀、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拥有强大的机体结构生产能力、领先的航空材料研制能力、一流的飞机装配制造能力。如今,这里已汇聚上下游企业2000余家,实现了钛合金、陶瓷基、碳纤维等先进材料领域的突破……
随着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的加快,以阎良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为依托,西安航空航天产业基础愈发雄厚、产业链更趋完善,相关区域的活力日渐增强。不难看出,凭借坚持不懈的创新、不断突破的技术、持续完善的产业链,西安航空航天产业实力愈发强劲,振翼翱翔!
逆境“突围”
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打破垄断
六环传动(西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工作台上作业。
车间机器轰鸣,产业热潮涌动。
当前,西安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在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创新亮点不断涌现,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1月29日,记者走进六环传动(西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六环传动)的厂房,看到在摆臂式机器人寿命测试台上,机械手臂正在灵动地“起舞”。
“作为一家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厂商,六环传动自主研发制造了三级行星渐开线结构高精密6R减速器(又称减速机),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也将减速机寿命延长了3倍至5倍,年销量超过5万台,市场占有率达10%。”六环传动总经理隽晓宁告诉记者。
减速器技术
摆脱对国外产品的依赖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记者了解到,机器人有三大核心零部件,即控制器、减速器和伺服电机。其中,精密减速器是机器人中最关键的功能部件,也一度是“卡脖子”的典型产品。
“RV减速机由于其传动比大、传动效率高、刚性强、高可靠性等特点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说。但长期以来,RV减速器一度被日本企业垄断,严重制约了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2015年,致力于基础工业核心技术研发的科技型公司——六环传动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成立。创始人王俊岭是装备制造行业的专家。“面对国外减速机的产业‘围剿’,六环传动依托王俊岭教授的科研基础,与西安交大合作攻关机器人关节减速器,成功研发出第一台三级渐开线齿轮行星结构的6R系列减速器,为世界机器人提供了全新的正向原创的减速机。”隽晓宁介绍说。
2020年,六环传动逐步实现了多系列、多规格型号、批量化生产的产业化市场验证。6R系列机器人关节减速器,摆脱了我国工业机器人减速器技术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入选“2020颠覆性创新潜力榜”。
产品国际领先
被誉为机器人的“关节”
“如果把工业机器人当成人的手臂,减速器就是手臂的关节。”隽晓宁说,工业机器人需要高强度重复运动,关节的好坏决定了工业机器人动力传动与运动变换的精度、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在六环传动的产品展示厅内,除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关节减速器,各种专利证书、科学技术奖证书也贴满了一整面墙。
记者了解到,六环传动研发的新型机器人6R系列减速器,摒弃了原有的摆线结构,另辟蹊径采用三级行星渐开线齿轮实现传动,相较于传统RV减速器,具有传动效率高、迟滞误差小、方向间隙小、扭转刚度高、力矩刚度大、寿命长等特点。
在展台上的玻璃展柜内,记者看到了一大一小两个精密传动产品。“这就是六环传动机器人关节减速器6R-E系列产品。”隽晓宁介绍说,该系列产品采用了独特的设计结构和制造工艺,与同系列日本的RV减速器相比,在传动刚度、传动效率、角度传输误差、使用寿命等性能指标上有大幅提升,并具有工作稳定性高、适应环境可靠度高、允许适用范围广和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
“我们相信,在六环传动减速器的助力下,未来工业机器人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搬运、码垛等场景,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精密生产与加工环节中。”隽晓宁说。
加速批量生产
助力西安机器人产业发展
“这是今年生产的最大一批齿轮,输出扭矩高达2000‘牛米’。”在六环传动厂房内的生产装备部,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齿轮,摆满了工作台。生产部经理高帅一边将“装配过程跟踪卡”放进齿轮内,一边向记者介绍:“经过20余道工序后,一个新的机器人关节减速机就制造完成了。”
对于精密制造而言,批量制造更见企业实力。
为了保证减速器产品批量制造的一致性和质量可靠性,六环传动突破了工业机器人减速器批量制造环节的多项技术瓶颈,紧抓全工序、全产业链建设,实现了从原材料、锻造、机加、热处理、实验检测等涉及减速器生产制造的全流程自主掌握。
“六环传动正在加快建设综合大型实验中心,搭建内部反复验证产品性能与质量的平台,全面提升产品交付质量和水平。”隽晓宁说,六环传动力争在十年内实现年产100万台的目标,以新动力传动技术做精机器人产业上游产品,推动西安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蓬勃发展。
“氢”尽全力
聚力打造全国氢能科创之都
科技感十足的氢能商用重卡汽车。
11月,我国氢能源商用车产业喜讯频传。
在河北唐山,300辆氢能重卡顺利完成交付,这是全国范围内实际交付且运营量最大的氢能重卡订单,是氢能在物流运输领域实现的重大突破。
在天津口岸,首批10辆氢能源运输车辆顺利完成海关备案,并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氢能车在海关监管车领域的首次应用,成为氢能源商用车在运输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
而这些氢能产业的新突破,均源自于陕西西安一家专注于全品类新能源商用车科技成果转化的整车公司——质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质子汽车)。
“作为西安氢能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质子汽车已完成氢燃料电池系统、智能驾驶、固态底盘、镁合金挂车及供氢系统框架、全新驾驶室等53项关键技术研发落地,实现4.5吨-49吨全系列氢能商用车产品全面覆盖,以实际交付量和市场份额在氢燃料电池重卡市场中稳居行业第一。”质子汽车销售项目组总经理黄龙告诉记者。
抢占发展赛道
氢能重卡进入放量提速期
今年7月,西安市发布的《西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指出,要加快氢燃料电池重卡等车型的推广应用,探索氢能在短倒运输、天然气掺氢运输、低碳钢铁生产等领域的场景应用。
随着西安支持氢能发展政策的发布,氢能重卡进入放量提速期。
11月29日,记者来到了位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质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门口,停放着一排新能源卡车产品,赤金色的车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款拥有赤金颜色车标的白色氢燃料电池牵引车,适合钢厂到港口各类型钢厂产品及副产品等运输工况,搭载6×385L供氢系统及108.28 kWh电池,综合工况下续航里程超550km,是质子汽车围绕‘低能耗、轻量化、高效率、高度安全可靠’四大黄金优势迭代优化的研发成果。”黄龙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成立于2022年4月的质子汽车,是新能源智能整车公司。自创立以来,质子汽车重点围绕商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轻量化”,开展氢能源和纯电动双技术路线下的研发创新、销售运营。目前,质子汽车共开发超过200款产品,全面满足了市场对于新能源产品的主流需求,其中氢燃料电池产品涵盖4.5吨-49吨全系列商用车。
“成立当年,质子汽车的产品就实现交付。截至今年10月末,质子汽车氢燃料商用车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黄龙说。质子汽车将以氢燃料电池、自动驾驶、固态底盘、镁合金轻量化等优势资源,打造最“氢”最“镁”最具性价比的重卡产品,力争在2026年产量突破万辆。同时,通过整车价值70%以上系统自研开发或深度合作开发,实现氢燃料电池牵引车终端售价降低40%的目标。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探索氢燃料电池在储能等领域的应用
当前,西安正在聚力打造全国氢能科创之都,并肩负着全省氢能产业链建设中技术研发的重担。
在氢能产业链燃料电池及终端应用的关键环节,质子汽车于2022年9月在北京设立全资子公司——氢质氢离(北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以及燃料电池堆技术,并于近日获得了2024年亚洲氢燃料电池创新应用奖。
“公司成立不到四个月,我们基于重卡车辆性能需求正向开发的首款E140M02燃料电池发动机产品,就成功获得了国家‘强检’认证,并于5月份进行了上车公告。”氢质氢离(北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鹏程告诉记者,该款产品实现了一级零部件纯国产化,额定功率140kW,目前已经安装在质子汽车自主研制的新款氢燃料电池重卡上,完成了小批量交付整车示范运营。
记者了解到,氢质氢离公司依托陕汽集团科研团队而成立。成立以来,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多项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科研项目,专注开发“高集成化”“高效率”“高可靠性”“长寿命”和“低成本”的车载燃料电池产品。目前,氢质氢离公司已经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燃料电池发动机设计生产交付能力,实现了发动机功率80~260kW等产品技术的持续升级,能够为高速运输领域降低氢耗20%。
“氢质氢离将以陕西氢能行业发展潜能为土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满足质子汽车轻卡、重卡商用汽车场景运营需求的同时,积极探索氢燃料电池在氢发电、氢储能等领域的应用。”李鹏程说。
“链主”带动“全链”
氢能产业驶入集群发展快车道
当前,西安正在加速构建以西咸新区为引领的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先导区、以西安高新区为引领的科技研发基地和以西安经开区为引领的氢能关键材料制造基地,布局以氢能融入生活为导向的多个氢能应用示范场景,初步形成了“制-储-加-用”的氢能全产业链集群发展。
今年4月,质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西安市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质子汽车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依托秦创原新能源智能商用汽车创新中心驱动平台,在西安市和西咸新区产业政策助力加持下,充分发挥西安市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的示范和产业带动作用,持续招引制-储-运-用等相关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落地西安。”质子汽车证券法务部负责人武瑶瑶告诉记者。
在整车开发领域,今年10月底,由质子汽车直接投资的德创环境新能源智能专用车基地项目、新能源商用车试制试验基地项目正式落地西安经开区。
此外,在上游核心供应链领域,北京天海氢能装备、山东奥扬新能源、斡丰流体3家行业内供氢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头部企业已成功落户西咸新区;在氢能储运环节,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针对气态、液态及现有固态储氢技术存在的不足,开发出技术领先全球的系列碱性轻金属基固态储氢材料,加速带动氢能行业相关业态发展。
西安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安将聚力打造全国氢能科创之都,推动“新兴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加快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将西安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
创新驱动
西安增材制造产业“百花齐放
有没有可能在一个正方体内,密密麻麻地布满微通道结构,使其内部结构的表面积远大于外部结构的表面积?
当然可以。这种结构设备是取代传统换热装置的微通道换热器。它采用化学蚀刻技术,在金属薄板上蚀刻出微米至毫米量级的换热单元通道,制造出换热芯板。再将不同流道形式的冷热芯板交替堆叠在一起制造而成。
如果用传统焊接方式将芯板熔焊,那么微通道的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受损。然而随着增材制造概念的提出,一种与增材制造思想紧密结合的特种焊接工艺——扩散焊技术应运而生。
增材制造不止3D打印
扩散焊接是一种借助高温下相互接触的材料局部塑性变形,使两个工件接触面之间形成原子扩散,从而实现冶金结合的精密连接方法。
“扩散焊接通常用于难以或不可能形成高性能熔焊或其他形式的场合,例如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部件。”陕西智拓固相增材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张昊总经理说道。
据了解,这种制造技术不同于3D打印过程中会出现液体变成固体的情形,可以全程保持固相状态,可以充分保证材料与结构的稳定性。
“现在所说的金属‘增材制造’概念也是基于金属焊接技术加上现在数字化技术的升级结合。3D打印常见的焊接方法包括电弧焊、激光焊、电子束焊等,我们则采用的是扩散焊。可以说,我们和3D打印技术是互补的。”张昊说道。
面对复杂产品,传统机械加工很难实现,但是3D打印、扩散焊等增材制造技术可以完美解决。如在取代传统换热装置的微通道换热器上,增材制造技术可以实现复杂内部结构结合的精密连接。在火箭相关零件制造上,增材制造技术可以解决传统零件尺寸大、易变形等问题……
“增材制造是制造业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在这种技术概念之下,各个细分赛道都在做持续不断的创新,造就了如今增材制造技术领域‘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张昊说道。
航空航天应用加速产业升级
增材制造技术,具有单件小批量复杂结构快速制造优势,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目前,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已发展成提高航空航天设计与制造能力的核心技术,其应用范围已从零部件(飞机、卫星、高超飞行器、载人飞船的零部件打印)扩展至整机(发动机、无人机、微纳卫星)等。
“我们目前充分利用增材制造与减材加工的优势,可以实现高精度开发出高性能、复杂结构零件加工的难题,实现发动机机匣,螺旋叶轮等复杂零件的增减材一体化制造。”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卢秉恒院士向记者说道。
谈及西安航空航天与增材制造产业之间的关联,卢院士表示,西安具备良好的航空航天产业基础,这有力推动了西安增材制造产业的发展。增材制造技术能生产出更复杂精细的零件与产品,这对航空制造业的研发尤为重要,因为它显著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记者从西安市工信局获悉,西安增材制造产业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到147亿元,同比增速达6.7%。相关业内人士分析,这与今年增材制造技术在西安航空航天方面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创新驱动增材制造业发展
今年4月,《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印发,进一步明确了陕西增材制造产业链发展的“路线图”。陕西省工信厅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陕西增材制造领域持有近700项专利,数量居全国第一。
目前,陕西已经形成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为核心,以增材制造研究院、铂力特、天元制造等创新主体为支撑,集工业软件、材料、设备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创新集群。
西安作为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产业创新主体和主引擎,在高新区建设全球增材产业创新中心,在经开区规划建设国家再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等。同时,西安拥有全国唯一一个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
“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始终以国家战略目标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导向,瞄准前沿共性关键技术,攻克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通过多学科交叉和‘政产学研用金’协同,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卢秉恒院士说道。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骁华
刘宁 李欣怡 李猛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窦翊明
四方超轻供图
受访单位供图 图虫创意
编辑:安之
审核:彭彭、文岳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西安报业·西安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摘编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