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发布”推出《2024红河经济这么干》专栏,梳理推动经济发展的具体做法和有效经验,聚力四季度经济工作破障攻坚,确保各项任务圆满收官。
绿春县城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路子上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绿春新篇章
绿春县委副书记、县长 张猛
绿春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及十三届县委六次全会精神,紧扣“三年强基础、八年开新局、十五年创示范”发展目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路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绿春新篇章。
坚持发展要务
增强经济活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乡村振兴
防返贫底线持续兜牢。消除风险1404户6185人、消除率69.8%,对未消除风险户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2024年二季度,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为8607.75元,同比增幅9.85%。
增收举措更加殷实。拓宽土地连作,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0余亩,推广水稻旱作3200余亩,实现亩产500公斤。推行村集体经济“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全县92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均达10万元以上。全县33个村通过资金入股2660万元,收益223万余元。培育农业企业108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80户、全国家庭农场名录66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7户。
结对帮扶同频共振。上海长宁区投入东西部协作项目21个5887万元,重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投入各类资金403万余元,省政协办公厅等20家省、州定点帮扶单位投入各类资金1000万余元,校地合作扎实推进,有效落实95个县直定点单位帮扶责任。
补齐民生短板
提高生活品质
厚植生态底色
书写绿色发展
生态绿春
统筹做好“三茶”文章
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绿春县位于红河州西南部、哀牢山南出之脉西南端,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近年来,该县聚焦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做好“三茶”文章,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绿春县拥有25万亩茶园,茶叶资源丰富。2019年,绿春县荣登“中国茶叶百强县”榜单,彰显了其在茶叶发展上的独特地位。近年来,该县积极举办开采节,开展茶艺培训,通过茶道、茶诗、茶画等形式,让传统茶文化焕发新生。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打造“玛玉茶”“绿春四季”等茶文化品牌,提升绿春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茶山
绿春县大力推广有机茶园建设,普及绿色种植技术,确保茶叶品质良好。2023年,该县完成绿色有机茶园建设3.8166万亩,认证绿色有机产品88个。绿春县加强与知名茶企合作,引进先进加工设备,提升茶叶加工水平,打造品牌,实现绿春茶叶从“绿春产品”到“绿春品牌”的跨越。
科技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绿春县借助国家科技特派团及定点帮扶的人才资源,为茶产业注入科技动力。一方面,强化专业人才培育,以“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绿春讲堂、乡村振兴学院等为平台,整合师资力量,针对全县茶企员工、茶农及村组干部,举办茶树嫁接、茶叶有机认证、茶叶加工、茶叶品质鉴别等相关培训51期,培训2749人次。另一方面,抓实专家引进工作,设立专家工作站,涵盖多个领域,并制定发布团体标准,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与高校开展合作等,为茶产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采茶
茶文化助力绿春茶产业发展。近年来,绿春县借鉴马鹿塘茶旅融合的典型经验,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延伸茶叶产业链,推动品牌发展与多产业融合;力争把迷克茶山、大水沟茶源村等打造成特色示范茶企、茶叶示范村和精品旅游线路;围绕茶产业重点建设迷克、倮德、大水沟、玛玉等田园综合体。同时,依托地域优势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推进原产地保护和品牌建设。
绿春县以“三茶”统筹为引领,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让绿春茶香飘四海。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绿春县创新实施“六抓实”战略,点亮群众增收致富新希望。2024年上半年,绿春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56元,同比增长7%,其中,脱贫户及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增至8607.75元,同比增长9.85%,一幅幅增收致富的生动图景在绿春大地徐徐展开。
绿春县构建起全方位、动态化的监测体系,通过定期走访、数据共享与协同配合,确保对脱贫户及监测对象的精准识别与帮扶。截至目前,全县2251户8956名监测对象中,已有1433户6307人标注风险消除,剩余818户2649人均已制定并落实个性化帮扶措施,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澳洲坚果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绿春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橡胶、香辛料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澳洲坚果、人参果等新兴特色产业,形成多元化产业格局。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5.25万亩,惠及15.35万名茶农。通过品牌建设、电商拓展及致富带头人培养,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为群众增收开辟新路径。
就业是民生之本。绿春县通过举行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建立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打造特色劳务品牌等措施,有效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2024年,该县举办招聘活动35场次,提供就业岗位超1.8万个,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4.62万人。
绿春县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提升服务等方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项目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绿春县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项目谋划与实施,一批批产业类、基础设施类项目落地生根,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截至目前,已入库项目118个,涉及金额超3.6亿元,资金到位率与支出率稳步提升。同时,通过加强宣传引导、搭建合作平台、完善激励机制等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绿春县聚焦重点群体、重点区域、重点工作,强机制、壮产业、促就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近年来,绿春县以千年农耕文化、万亩梯田、万亩茶园、万亩黄连山为依托,打造“哈尼家园·生态绿春”旅游IP,积极调动乡村物产、土地、文化等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培育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全力推进全县农文旅融合发展。
农旅结合,打造特色农业观光园。绿春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围绕大兴迷克茶山片区、三猛腊姑梯田片区、大黑山马鹿塘片区茶园打造了一批集观光、体验、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农业观光园,游客在这里可以采茶、插秧、收割,体验哈尼族的农耕文化,品尝哈尼族特色美食,观赏梯田云海、日出、星空等自然景观。
长街宴
文旅融合,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绿春县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其中,哈尼族的多声部民歌、长街宴、棕扇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资源。该县通过举办哈尼长街宴、玛玉茶开采节等特色活动,不仅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哈尼族的民俗风情,还有效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发展。2023年,绿春县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文化旅游节接待国内外旅客15.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5亿元。2024年,早春玛玉茶开采节活动征集到各品类玛玉茶预订单约5212吨,完成交付后预计交易额可达1.862亿元。
数字赋能,创新乡村旅游模式。绿春县积极探索“互联网+乡村旅游”模式,通过直播、发布短视频等,推广全县的美景、美食和文化,以线上流量带动线下游客量的提升;建立平台,提供线上预订、导航、解说等服务,提升游客体验。打造“党建引领、六村同创”乡村振兴示范村10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乡村振兴示范村31个,完成88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审批,大力发展休闲采摘、农事体验、观光度假等,形成以旅兴农、以农促旅、文旅结合、城乡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同时,不断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累计投入项目资金2.92亿元,持续推进48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打造“云端二甫·幸福边关”“雄关堡垒·梅尼新寨”“幸福边寨·生态杯倮”等一批美丽村寨。
绿春拉祜寨
生态优先,建设绿色家园。绿春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强对梯田等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确保农业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绿春县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弘扬了民族文化,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来源:《红河日报》
图片来源于红河州融媒体中心资料库、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李巧芳
红河州融媒体中心投稿邮箱:hhzrb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