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流年名宦祠
“夫南陵,古扬州域,秦创名陵阳,隶之鄣郡。西汉改为春谷,隶之宣城。已而春谷改阳谷,又改南陵,而县名始定”。这是明万历《南陵县志》对南陵建置沿革作的重要考定。
在南陵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曾静静地伫立着两座祠堂,一座是名宦祠,一座是乡贤祠,它们如同两位慈祥的长者,默默守望着这片土地的过往。岁月悠悠,风雨沧桑,却磨灭不了它们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人们对先贤的无限敬仰。
名宦祠,一个听起来便让人心生敬意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记录着那些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刻足迹的官员们。他们或清廉如水,或勤政爱民,或奋发有为,或智勇双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
南陵名宦祠,位于文庙崇圣祠之后,大约建于明嘉靖年间。据民国版《南陵县志》记载: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宁国府知府罗汝芳和南陵知县郜永春对文庙进行了移建。
由于工程浩大,郜永春精心组织,安排了一系列修缮工作。对于两庑、两斋、泮池、黉门及名宦祠、乡贤祠等处的营建和修缮,郜永春更是亲力亲为,并委任其他官吏监督施工。这也是有关名宦祠、乡贤祠的最早记载。至此,南陵名宦祠、乡贤祠与学宫、儒学紧密结合,成为文庙建筑群的一部分。
南陵名宦祠内供奉的是那些在本地任职期间勤政爱民、德业突出、做出杰出贡献的官员。经过当地士民举荐和朝廷审核批准后,这些官员的牌位被入祀于名宦祠中,以供后人敬仰和纪念。
这些入祀于名宦祠的官员按朝代分,后汉时期三人,唐朝两人,宋朝两人,明朝十二人,共计十九人。
周瑜画像
后汉时期的春谷长周瑜,字公瑾,是庐江舒城人。当孙策平定吴地时,周瑜从居巢长的位置返回,由于他在庐江的恩德和信义广受赞誉,孙策便派他去镇守牛渚,后来又镇守春谷。当孙策计划攻取荆州时,任命周瑜为江夏太守,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被祀为名宦。
春谷长周泰,字幼平,是九江下蔡人。孙权很欣赏周泰的为人,让他跟随着自己。后来,孙策讨伐六县的山贼时,孙权住在宣城,身边的卫士不到一千人,他心存侥幸,没有做好防御准备。突然,数千名山贼袭来,孙权刚开始有些惊慌,众人都无法平复下来,只有周泰奋勇保护孙权,孙策对此深为感激。于是,任命周泰为春谷长,后来封他为陵阳侯,被祀为名宦。
春谷长黄盖,字公覆,是零陵人。每当有寇贼侵扰的县份,就常常任用黄盖为守长。他初在石城治理有功,后来也镇守过春谷。总共镇守过九个县,所到之处都平定了寇乱。后来被调任为丹阳都尉,被祀为名宦。
唐朝的县令崔陵,字德长。在大历年间,他从东阳主簿调任为南陵县令。他性情耿直清廉,嫉恶如仇。在此之前,一些百姓私自宰牛铸钱,还有作乱之人杀害官吏,一直无法制止。崔陵到任后严格约束,有犯必罚,盗贼于是一哄而散。官吏登记的民田和粮食数量不实,导致赋税过多,崔陵根据父老乡亲的陈述,全部核实并纠正了这些问题,使长期拖欠的赋税得以补缴。观察使崔衍对他的方法感到惊奇,崔陵本应离任却又被留任了七年。当歙州缺少刺史时,府中的宾佐都请求派人代理,崔衍只派遣了崔陵。后来崔陵官至尚书,被赐予谥号“肃”,被祀为名宦。
县尉韦律(按府志记载,韦律应作韦聿),是京兆杜陵人。他聪明有才智,不拘泥于古书章句的分析解释,而忽略其整体意义。后来,他补任为宣州南陵尉,官至国子司业、右庶子,被祀为名宦。
宋朝的知县梅正臣,字均平,是宣城人,梅尧臣(北宋著名诗人、官员)的弟弟。在嘉祐年间,他担任南陵知县。当时民众因田地纷争频繁诉讼,于是他确立版图,划分界限,使得官吏和民众都敬畏服从。后来他升任朝奉郎、殿中丞,被祀为名宦。
郭峣,字高叔。淳熙年间,他作为承议郎被任命为南陵知县。他施政崇尚仁慈和宽容,曾经消除了工山坑冶的隐患,修复了堰陂以利于灌溉,民众因此非常依赖他。后来,他转任为朝散郎,并被赐予绯衣和鱼符袋,被祀为名宦。
明朝的知县梅鼎,凤阳人。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他调任南陵知县。他理政严明,不使用鞭笞等手段进行体罚,使得官吏和民众都不忍心欺骗他。他努力废除了屯田制度,民众特别怀念他,被祀为名宦。
甘润,黄州人。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担任南陵知县,他性情宽厚,礼贤下士,敬老爱幼,接济那些没有依靠的人,各项事务处理及时、得当。后来他升任苏州同知,被祀为名宦。
教谕任伦,字秉彝,监利人。在宣德年间,他以进士的身份成为御史,但因为母亲年老,他请求在离家近的地方担任教职以便奉养母亲,于是得到了南陵教谕的职位。他才华出众,品行廉洁,擅长吟咏,教导学生时总是先强调德行,然后再教授文艺。当时学宫破败不堪,他用自己的岁俸倡导修建,使得学宫焕然一新。被祀为名宦。
县丞谢文祥,字元吉,耒阳人。在成化年间,他因御史弹劾而被贬为南陵丞。他方正有气节,主张裁撤冗吏,让民众回归农业。他处理刑狱清简明了。他曾经到学宫与诸生分析大义,排斥异端学说。他在官署后面建了后乐亭,闲暇时就在那里饮酒吟诗。后来,他因为刚正不阿而离职。被祀为名宦。
知县胡文静,字士宁,山阴人。在正德年间,他以进士的身份担任南陵知县。他才识敏捷,处理决断如流,政事宽简,裁减冗费。有一年发生大水灾,他多方赈济,使得民众得以生存。他尤其注重学校教育。任职两年后,他调任吴县,不久又升任御史。被祀为名宦。
张忠,字显甫,号梅江,任邱人。在嘉靖年间担任南陵知县,他心地醇厚,对百姓的安抚体恤很有成效。他极力请求免除荻港、三山驿递役夫的负担,为民众带来了很大的恩惠。他自己的生活非常俭约,经常赈济贫困、抚恤孤寡,深受民众爱戴。后来他升任吏部官员,历任官职至九卿。被祀为名宦。
李初元,营山人。在嘉靖年间担任南陵知县,他严明廉谨,闲居时也保持着整洁和严谨。刚一到任,他就铲除了一两个强横狡猾的人,使得境内秩序井然。在此之前,连年干旱,李初元到任后,尽心尽力地赈济借贷,捐出自己的俸禄购买谷物来平抑粮价,救活了很多人。三年后,他升任御史离开南陵,走时行囊空空如也。被祀为名宦。
杨九韶,余姚人,嘉靖年间中进士。他担任南陵知县时,奏请免除了饲养八百七十匹官马的负担。他又修筑堤坝灌溉圩田,共有十多处,蓄水排水都有明确的制度安排,这些水利工程很长时间内造福着民众。被祀为名宦。
训导林敦中,福建晋江人。旧志《名宦传》中进行了记载,但具体事迹后来失载。
旧志记载南陵名宦祠内有神主牌,但无法核查其中一人:周起元。经查《省志·名宦传》,周起元,字绵贞,海澄人。天启年间巡抚吴中,为政简约清静,秉持大体,性格刚正耿直,曾弹劾织造内监李实,因此受到魏忠贤的迫害。
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增加祭祀明朝知县沈尧中。
沈尧中,号瀛台,嘉兴人,进士出身。万历初年,他担任南陵知县长达六年之久。他开垦荒地,修筑堤堰,疏通河流,蓄水成池,使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田地,总共达到千亩的规模。他还写了《砭俗要略》这本书,用来教化民众改变陋习。他时常进入学校教授学生经典。他擅长风水学,疏浚了泮池和籍山桥北的河流,这些地方都与学宫息息相关。后来他调任苏州府丞,大家都对此表示惋惜。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又增加祭祀明朝知县郜永春。
位于河南省长垣市的郜永春历史纪念馆
郜永春,字子元,号仰蘧,长垣人,进士出身。嘉靖末年,他担任南陵知县,性格刚正,敏捷决断,乐于行善,喜好贤能之士。他创建了南陵县城的城墙,民众得以安居乐业。当时县里困于牧养官马的任务,他提议出售马匹以舒缓民众的困苦。他又迁建了学宫,修建了明经阁,努力培养人才。他核查田亩数量,清理赋税徭役,民众都称赞颂扬他。三年后,他入朝担任监察御史。
南陵又自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后陆续奉文,在名宦祠中祭祀一些就任要职的官员,分别是:总督麻勒吉、阿席熙、于成龙(清代循吏的代表人物),巡抚靳辅(清代治河名臣),督学张泰交,总督马鸣佩,学道刘果,布政司刘汉祚,巡道王绪祖,宁国知府刘光荣,粮道鲍复昌,总督郎廷极、范承勋,督学余正健、邵嗣尧,巡抚李炳、梁世勋,督学许汝霖、张榕端,布政司常名扬,督学张元臣,巡抚高承爵,总河陈鹏年,计二十三人。
至此,入祀于南陵名宦祠的官员共计四十人。每年春秋两季的上丁日(按语:上丁,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唐代开始,于每年仲春即农历二月、仲秋即农历八月的上丁日祭祀孔子。)进行祭祀,由知县主持。祭祀用品包括一只羊、一头猪、十种果蔬,酒的数量与祭祀的神祇数量相同。嘉庆元年(公元1769年)进行了重修。据记载,咸丰年间,名宦祠被毁,同治、光绪年间历经士绅商议重建,但未能实施。
回眸名宦祠,仿佛穿越时空,每一块牌位,都是一个故事,讲述着这些名宦对南陵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与积极贡献。在这里,你能感受到那份超越时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终审:秦 鋆